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YC4能在大豆(Glycine max)和野大豆(G.soja)上形成正常固氮的根瘤.人工培养条件下用^14C标记的薄层层析(TLC)法检测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LCOs)的结果表明,与其它4株费氏中华根瘤菌相比,YC4产生的LCOs含有较多的疏水性基团.从YC4菌株中分离到1株共生质粒发生了扩增的自发突变株YSC3,其产生的LCOs中含有较野生型菌株多的1个疏水性组分,28℃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COs量亦较YC4显著增加.结瘤试验结果表明,YSC3菌株只能在大豆和野大豆上形成无效的根瘤.  相似文献   

2.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大豆品种Willimas和黑龙33从多年种植大豆未接种根瘤菌的土壤中集大豆极瘤菌,从分离株中选出50株费氏中华根瘤菌,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生长速度,耐酸,耐碱性,生长最终pH值,天然抗药性,CN源利用,刚果红吸收强度,产黑色素能力和质粒图谱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谱,证实了不同土壤中费氏中华根瘤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李友国  周俊初 《生态学报》2002,22(9):1420-1424
比较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N01(出发菌)、发光酶基因标记菌HNO1L(参照菌)、消除HN01共生质粒的菌株HND29SR在无菌砂培条件下的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供试菌单独接种时:HN01、HN01L和HND29SR的定殖动态基本一致,其早期定殖密度下降较快,播种后第16天时HN01和HN01L分别达到较高的定殖水平6.49logcfu/g鲜根和6.78logcfu/g鲜根,然后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水平。但HND29SR的定殖密度持续下降到播种后第16天时才开始上升,至第35天时仍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密度6.94logcfu/g鲜根。等量混合接种时供试菌在根圈定殖群体中各自定殖密度在测定过程中基本相等。结果表明消除HN01的共生质粒对其在大豆根圈中定殖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RT19与耐盐有关的4.4kb DNA片段含有3个相间的开放阅读框,经亚克隆及功能检测,证实其中的ORF2与耐盐有关,将ORF2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THioHisA、B和C上,得到3个重组质粒pGA、pGB和pGC,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5α。经IPTG诱导后和作SDS-PAGE分析,发现只有pGC编码的融合蛋白获得了表达,其分子量为53kDa。恰好是trxA基因编码的硫氧还蛋白与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之和。Westerm印迹证实,表达的蛋白质是trxA基因和目的基因编码的。  相似文献   

5.
一株能在苜蓿上结瘤的费氏中华根瘤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 0 4 2BS分离自新疆的苜蓿根瘤 ,通过交叉结瘤试验 ,发现它既可在苜蓿上又可在大豆上结瘤固氮。 1 6SrDNAPCR RFLP分析表明 ,0 4 2BS与费氏中华根瘤菌模式菌株USDA2 0 5的 4种限制性酶切图谱完全一致。其G +Cmol%为 60 0 ,与费氏中华根瘤菌USDA2 0 5和USDA1 91的DNA同源性分别为 84 9%和89 6% ,表明 0 4 2BS属于费氏中华根瘤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0 4 2BS ,得到重组菌株 0 4 2BSG。将其接种保定苜蓿和北引 1号大豆 ,并重新分离出根瘤菌 ,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到标记基因的表达 ,从而确证了 0 4 2BS能在苜蓿和大豆上结瘤。而且 ,0 4 2BS对不同苜蓿品种的结瘤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6.
用5种代表性大豆为捕集植物从湖北潜江灰潮土中经盆栽试验分离筛选出50株费氏中华根瘤菌,对它们的生长速度、耐盐性、pH生长范围、天然抗药性、碳氮源利用和共生效应等同时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了同一土壤环境中费氏中华根瘤菌群体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费氏中华根瘤菌腺嘌呤缺陷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出费氏中华根瘤菌嘌呤合成酶基因purL的基因置换载体pHN701,purL内部NotⅠXhoⅠ片段被luxAB基因取代,造成正常基因的破坏。用该载体对野生型费氏中华根瘤菌HH103进行purL的基因置换,筛选到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P825。波动实验和连续转接试验结果表明该突变菌株表型十分稳定。purL表达载体pBBRPG在P825中可恢复其在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证明突变株确实为purL单基因破坏。盆栽结瘤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株只能侵染大豆根系形成不固氮的根瘤。  相似文献   

8.
费氏中华根瘤菌042BS结瘤调节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 0 4 2BS可以在大豆和苜蓿上结瘤。用费氏中华根瘤菌USDA2 5 7的nodD1和nodD2基因分别作为探针 ,与 0 4 2BS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 ,发现其DNA经EcoRI酶切后分别在 3 0kb和 6 0kb处各有一条阳性带。回收这两条阳性带附近的DNA片段 ,建立部分基因文库 ,克隆到带有nodD1基因的 3 0kb片段 ,以及带有nodD2基因的 6 0kb片段。对nodD1和nodD2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0 4 2BS的nodD1与费氏中华根瘤菌根瘤菌USDA2 5 7和USDA1 91的同源性高达 99% ,而nodD2与USDA2 5 7的同源性为1 0 0 %。再将nodD1的片段克隆到pBBRIMCS 5载体上 ,导入豌豆根瘤菌蚕豆生物变种 (Rhi zobiumleguminosarumbv.viciae)LPR5 0 5 4中进行功能检测 ,显示 0 4 2BS的nodD1均可被大豆分泌的类黄酮物质染料木黄酮以及苜蓿分泌的类黄酮物质毛地黄黄酮所诱导  相似文献   

9.
费氏中华根瘤菌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的亚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卞学琳  葛世超  杨苏声 《遗传学报》2000,27(10):925-931
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KT19与耐盐有关的23kb DNA片段用BamHⅠ酶切成大小不同的长度,分别与质粒pML122连接,然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S17-1,筛选出3个转化子。以这些转化子为供体,RT19的盐敏感突变株RC3-3为受体,分别进行二亲本杂交,筛选到接合子BR2,得到4.4kb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根据其物理图谱,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批和连续培养的方法对中华根瘤菌M6 - 3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该菌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类型属于部分生长关联型。其细胞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葡萄糖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式。其合成PHB的速率公式为 :dpdt=0 0 76 2x - 0 2 192 dxdt,细胞的生长耗糖得率系数 (yG)为 1 4 1(g干细胞 g葡萄糖 ) ,细胞的维持耗糖系数 (m)为 0 0 34 (g葡萄糖 h·g细胞 ) ,产物得率耗糖系数 (yp)为 0 133(gP(3HB) g葡萄糖 ) ;并且通过实验与回归数理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发酵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将含有三叶草条基因的重组质粒pT2TFXK和pT2TX3K以接合转移的方式导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H12-2。转移接合子H12-2(pXK)能产三叶草素并具有抑菌活性;H12-2(P3K)表现出对三叶草素的抗性。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82%的供试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对三叶草素敏感;所有供试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则表现抗性。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共生与人工培养条件下,导入的pXK和p3K质粒均可在宿主菌中稳定存在和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从中国东北地区土壤中分离到的8株弗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fredit)进行了血清学和氢代谢研究。交叉凝集试验结果表明其中存在3种血清型,而Sj5与国内外目前发现的14种S.fredii接种的大豆依赖共生固氮作用,在其株木质部汁液中,含有大量的酰脲(尿囊酸+尿囊素),它是共生固氮氮素贮存和运输的主要形式,与接种B.japonicum的值株木质部汁液中的氮运输特征基本相同。而施以无机氮源的大豆植株,其木质部汁液中酰脲含量相对较低,但却含有相对多的氮基酸[1]。  相似文献   

13.
将以绿荧光蛋白基因(gfp)的 cDNA为模板,用人工合成引物经PCR扩增获得的09kb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C上构建成gfp表达载体pHN115。从pHN115上切下的不含启动子,但保留了SD序列的gfp基因经克隆载体SK(+)和pIJ2925亚克隆后再克隆到广谱稳定性质粒pTR102上构建成广谱、稳定、可视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HN127。并用它从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总DNA中成功地钓出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的启动子。  相似文献   

14.
以导入三叶草素基因(tfx)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H12-2(pXK)和H12-2(p3K)为供试菌株,以出发菌H12-2和8株对三叶草素敏感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混合群体为对照菌,分别在盆栽条件下进行竞争结瘤试验。结果表明,产素菌H12-2(pXK)在两个大豆品种上的占瘤率均高于不产素的重组菌H12-2(p3K)。以H12-2为对照菌时,H12-2(pXK)占瘤率比H12-2(p3K)高出22%~26%;以8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混合群体为对照菌时,可提高30%~34%。  相似文献   

15.
链霉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载体pSGLgpp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李元 《微生物学报》2000,40(6):605-609
质粒pSGL1(74kb)是从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eobisporus)\%中分离得到的一个高拷贝质粒,已测定其最小复制子序列。从球孢链霉菌总DNA中采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编码C1027前蛋白信号肽的DNA片断gpp。将gpp克隆至pSGL1的衍生质粒pSGLN中,获得新的链霉菌表达型质粒载体pSGLgpp。应用该质粒进行了人的河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以广宿主、稳定性质粒pTR102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306,其上克隆有来自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的nifA基因和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经三亲本接合转移,将pHN306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fredii)HN01,GR3和YC4。与出发菌相比较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HN01(pHN306)和GR3(pHN306)分别在大豆渝豆一号和黑龙33上能显著提高瘤数,瘤重,植株地上部分干重和总氮量,YC4(pHN306)在大豆渝豆一号上也能显著提高瘤数,癌重和总氮量,对植株地上部分干重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nifA基因对固氮效率和结瘤能力的促进作用与受体根瘤菌和大豆品种等因素有关。以luxAB为报告基因进行的菌落和根瘤发光检测结果表明:pHN306可在供试根瘤菌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4种拟杆菌质粒的提取方法,并对它们做了比较,根据作者的体会,指出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和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传炯  周平贞  周启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5):259-262
采用胶内裂解法快速检测了21株马桑根瘤内生菌纯培养物和4株弗兰克氏菌参考菌株的质粒,其中有5株马桑分离菌株和1株参考菌株含有质粒。除马桑菌株和参考菌株各有1株携带2个质粒外,其它菌株均只含有1个质粒。这些质粒的分子量约为13~20kb。根据所含质粒的大小和数目,将21株马桑分离菌株划分成4个质粒类群。实验还对菌丝体生长,细胞酶解和裂解等条件对质粒检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是一株能在苜蓿和大豆上结瘤的菌株。将042B的nodSD基因克隆到时载体pBBR1MCS-5,并在豌豆根瘤菌LRR5045系统中进行功能分析,发现042B的NodD蛋白能与大豆的类黄酮化合物genistein结合,也怀苜蓿原类黄酮化合物luteolin反应。  相似文献   

20.
将棒杆菌质粒pXZ10145或pNAT65的不同酶切片段装入大肠杆菌质粒pACYCl77中构建了pTSK系列重组质粒。转化棒状类细菌的实验结果确定了质粒pXZ10145上复制必需区的位置。质粒pXZ10145复制最小必需区定位在NaeI-NruI的1.2kb片段上,在这个片段上只有一个约940碱基的阅读框架。它编码一个质粒复制因子,以对位作用方式协助那些不能自我复制但复制起始区仍保持完整的pTSK质粒在棒状类细菌中复制。质粒pXZ10145复制起始区在一个NaeI-SalI的0.3kb片段上,位于已确定的复制因子编码框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