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通过酒精饲养小鼠建立小鼠酒精成瘾模型的方法。使用6周龄SPF级Balb/c雄性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n=5),即灌胃和酒水喂养组(A)、灌胃组和水喂养组(B)、对照组(C)。3组固体饲料正常给予,A、B两组每日灌胃11%酒水200μL,A组酒水溶液自由摄取并作为唯一饮水来源,B组水自由摄取,C组不做处理。饲养8周后进行24 h酒精戒断,并进行矿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处死小鼠取肝脏、肾脏和结肠制作石蜡切片并观察。造模过程中3组小鼠进食、饮水、体重、内脏重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行为学结果显示,矿场实验中A、B两组小鼠戒断酒精后相对对照组小鼠焦虑水平明显升高;强迫游泳实验中,A、B两组相对C组绝对不动时间显著加长,表现出精神抑郁。显微镜观察小鼠内脏石蜡切片,A组小鼠肝脏切片明显出现肝细胞排列紊乱,肾脏中肾小球上皮细胞轻度萎缩,空泡变性,肾小管无明显病变,结肠石蜡切片肠绒毛出现破损,肠绒毛顶端完整性降低。B组肝、肾、结肠石蜡切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索被动吸烟对小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形成的影响。将5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1(B组)、模型组2(C组)、模型3组(D组)。A组正常对照组予以单纯生理盐水灌胃; B组诱石+被动吸烟组予以诱石剂灌胃(含0. 75%乙二醇、0. 75%氯化铵),同时将小鼠放入吸烟染毒箱建立被动吸烟模型; C组单纯诱石灌胃组予以单纯诱石剂灌胃; D组单纯被动吸烟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的同时将小鼠放入吸烟染毒箱建立被动吸烟模型。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的进食进水情况、活动情况、生命体征及个体体毛等变化。分别于造模7、14、21、28 d收集尿液进行尿草酸和尿钙含量的测定;于造模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清比较血肌酐浓度;剖取肾脏称量并计算肾脏系数。造模3 d后,B、C两组小鼠出现爬行困难,部分灌胃后出现深大呼吸,活动减弱,食欲减退,体毛无光泽,B组小鼠较C组小鼠表现更明显:造模7 d后,B、C组开始出现不同数量的动物死亡,且B组死亡率明显高于C组;造模21天后,D组小鼠也开始出现死亡,但A组小鼠实验中均未观察到死亡。不同时间点比较,B、C组小鼠尿草酸、尿钙、血肌酐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A组和单纯被动吸烟D组(P <0. 05),同时发现,B组(诱石灌胃+被动吸烟)尿草酸、尿钙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诱石灌胃)(P <0. 05)。与A组和D组比较,模型组B、C组小鼠肾脏系数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被动吸烟可促进小鼠草酸钙型肾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建立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的白血病模型,观察肿瘤细胞的迁移情况以及小鼠存活时间,为后续L1210细胞迁移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筛选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培养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系,将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C)和实验组(B、D),实验组尾静脉注射5×10^6L1210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昆明小鼠组饲养56d,DBA/2小鼠组饲养14d。定期测量小鼠体重并观察小鼠形态,取濒死小鼠以及最后解剖的小鼠的心、肝、脾、肺等脏器称重并测量,统计结果。结果:A、B、C、D组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56、56、13.83±0.37、10.33±3.40d。昆明小鼠实验组脾脏明显肿大,肺脏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心脏和肝脏无明显变化,无死亡现象;DBA/2小鼠注射L1210细胞后第7d开始出现死亡,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不断上升。结论:昆明小鼠或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均可引起肿瘤细胞的体内浸润。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长,适合长期观察或周期比较长的实验;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短,但实验现象明显。后期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周期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T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发病免疫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雌雄各10只系统表达人T细胞受体α基因(T cell receptor,TCRα)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其中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每次100 mg/(kg·bw),间隔1 d后再注射一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每周测定一次血糖和体重,当出现重度糖尿病临床表现时处死,其余小鼠注射后8周处死,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胰岛素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小鼠发病率为10/10,对照组为0/10;模型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B细胞表型CD19+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STZ后约8周,模型组血清胰岛素、IFN-γ、TNF-β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IL-2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系统表达人TCRα基因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后2~8周可建立稳定1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apelin receptor(APJ)拮抗剂F13A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起效时间。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F13A组(F13A)和氯胺酮组(ketamine),每组9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ip)+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每职1μl,i.c.v),F13A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ip)+侧脑室注射F13A(6 μg/μl,i.c.v),氯胺酮组小鼠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l/kg, 2 mg/ml,ip)+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μl,i.c.v);实验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实验在注射后30 min,进行第一次强迫游泳测试(FST1),FST1后24 h进行第二次强迫游泳测试(FST2);第二批实验在注射后30 min进行第一次自发活动测试(LMT1),LMT1前24 h进行自发活动习惯化,LMT1后24 h进行第二次自发活动测试(LMT2);第三批实验注射后30 min进行FST1,FST1前24 h进行强迫游泳应激(FSS),FST1后24 h进行第二次强迫游泳测试(FST2)。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无FSS时,氯胺酮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性减少(P﹤0.01),而F13A组小鼠无明显变化;在FST2中,F13A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性增加(P﹤0.01),而氯胺酮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在LMT1和LMT2中各组小鼠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经历FSS后,在FST1中氯胺酮组、F13A组小鼠不动时间均显著性减少(P﹤0.01);在FST2中,F13A组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性减少(P﹤0.05),而氯胺酮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J受体拮抗剂F13A在强迫游泳测试中发挥快速起效(30 min)且持久作用(24 h)的抗抑郁样潜力,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新型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建立小鼠肝脏成像方法,并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方法 6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造影剂Exi Tron nano 12000 50μL和100μL;在注射前、注射后3 min、24 h、7 d、14 d、28 d和56 d对所有小鼠肝脏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分别在小鼠肝左叶和肝右叶内选取感兴趣区(ROI)进行灰度值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肝组织对比度的变化。确定合适的造影剂剂量,尾静脉注射至3只雄性16月龄HBV转基因肝癌模型小鼠(C组),同上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并于第56天全部安乐死后取肝脏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A组和B组小鼠在注射不同浓度造影剂后,冠状位重建图像及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肝脏实质造影后均比注射前明显增强,24 h达到峰值,注射后56 d内,小鼠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与注射前相比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确定后续实验采用B组造影剂剂量(100μL)。C组注射100μL造影剂后,各时间点均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肝脏癌性结节存在,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脏出现非典型增生,肿瘤细胞核大,染色质加深和肝细胞坏死。结论利用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成功建立了小鼠肝脏活体成像方法,并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门冬胰岛素30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效果及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A组,n=58)和对照组(B组,n=58)两组。B组予以门冬胰岛素30治疗方案,A组则采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方案,均持续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控糖指标、脂质生化指标及体重指数(BMI)等变化情况,记录其甲级血糖控制率、血糖总控制率及低血糖发生率差异。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除HDL-C水平较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FBG、2 h PG、Hb A1c等控糖指标,TG、TC、LDL-C等脂质生化指标及BMI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甲级控制率及血糖总控制率分别为70.7%和100.0%,均显著高于B组的37.9%和93.1%(P0.05);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其中A组轻微低血糖发生率为6.9%(4/58),显著低于B组的24.1%(1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门冬胰岛素30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方案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血糖控制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其血脂水平、抑制体重发展,于患者预后提升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甘精胰岛素联用瑞格列奈与预混人工合成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较,探讨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组(A组)和诺和灵30R组(B组),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B组,在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也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腹血糖、HbA1c和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用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满意,餐后血糖更加平稳,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乌贼墨汁黑色素(Sepia ink melanin,SIM)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乌贼墨汁黑色素组(120,480 mg/kg),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值,进食、进水量,体重变化量,葡萄糖耐受性;连续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清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乌贼墨汁黑色素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代谢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血脂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且作用强度与黑色素浓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可见,乌贼墨黑色素可以通过控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抵抗途径,抑制血脂代谢异常,起到改善糖尿病相关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与人类1型糖尿病相似的C57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建模剂量和成模率。方法:将32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和实验组(B)。实验组(B)可分为低、中、高剂量组(50 mg/kg、70mg/kg、90 mg/kg)(n=8)。两组都喂普通饲料1周后,B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测定注射前、注射后1周、2周、3周、4周、5周的空腹血糖和体重,观察小鼠饮食、饮水和排尿情况。STZ注射第3周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给药前A、B组体重和血糖无显著差异,给药1周后,B组饮水量和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C57小鼠用药2周后,中剂量组达到建模标准,成模率75%。各剂量组均出现了糖耐量异常。结论:诱导建立C57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方法是连续5日腹腔注注射STZ,适宜剂量为70 mg/kg。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嗜肺军团菌感染Balb/c小鼠后血清白介素12(IL-12)水平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6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小鼠经腹腔注射嗜肺军团菌菌液0.10 mL,对照组小鼠则经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1周和1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的血清IL-12水平和巨噬细胞功能。结果 注射1周后,观察组小鼠的血清IL-12水平为(14.98±2.90)Lg/mL,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为(34.71±7.28)%,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1个月后,观察组小鼠的血清IL-12水平及巨噬细胞杀伤活性均有显著回升,组间比较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肺军团菌感染Balb/c小鼠后1周,小鼠的血清白介素12水平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均有显著下降,且于注射后1个月恢复正常,临床上可将感染后1个月作为相关血清抗体的最佳制备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与常规注射预混赖脯胰岛素对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用赖脯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对照组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2次/d,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是控制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免疫抑制状态造成侵袭性曲霉感染(IPA)后天然免疫反应的异同。方法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分别使用地塞米松(A组)及环磷酰胺(B组)预处理后气道接种烟曲霉孢子建立IPA模型。观察小鼠存活率,肺病理检查,评估肺部及肺外脏器真菌负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促炎、抗炎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A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病理提示A组小鼠肺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B组可见到典型的曲霉菌丝浸润性生长。B组小鼠肺部烟曲霉CFU、烟曲霉18srRNA较A组升高;B组肺外各脏器与A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检测BALF中炎症因子:A组TNF-α未检测到,IL-10峰值在72h出现,IL-1α自第一天起即升高,第3天达峰值;B组TNF-α及IL-10在24h后均明显升高,于48h达峰值;IL-1α一直在低水平维持;B组与各组间比较,TNF-α、IL-1α及IL-10均有显著差异。A、B两组IL-1β表达在接种烟曲霉后均迅速升高,并一直在高水平维持,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不同预处理造成小鼠免疫抑制后建立IPA模型,激素组肺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环磷酰胺组可出现显著的全身真菌播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与常规注射预混赖脯胰岛素对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用赖脯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对照组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2次/d,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是控制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小鼠皮下注射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不同时间对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正规胰岛素制剂0.5U/ml予小鼠按0.054ml/10g皮下注射后,观察在注射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和150分钟后血糖的变化,并在注射150分钟后予10%葡萄糖灌胃,观察小鼠30分钟和60分钟后的血糖变化。结果:皮下注射各剂量的胰岛素均能引起小鼠血糖降低,其中以注射90分钟后血糖下降最为明显,高剂量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最明显。给予葡萄糖水灌胃后血糖有所升高,但是高剂量恢复比较慢。结论:0.5U/ml胰岛素按0.108ml/10g皮下注射会引起小鼠血糖过低,不利于实验数据的收集,0.027ml/10g和0.054ml/10g剂量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精制木醋液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动物使用木醋液后的急、慢性毒性反应,评估精制木醋液的安全性.方法:①昆明种小鼠,雌雄各10只,木醋液经口灌胃1次,观察1周,并记录动物急性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②Wistar大鼠80只,分为受试物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经口灌胃30 d后,观察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心、肝、脾、肺、肾、胃等主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①1周内小鼠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发生,最大耐受剂量为20 g/kg.②30 d后大剂量组血清ALT明显升高,包括对照组偶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或糖源变性,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血液学、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病理检查等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品除了大剂量组出现轻微的生化毒性外,没有发现与受试物有关的其他毒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及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围手术期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组52例,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A)组56例,人普通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B)组5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SII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A)组(P<0.05),MSII(A)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B)组(P<0.05);术后并发症CSII组低于MSII(A)组(P<0.05),MSII(A)组低于MSII(B)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对T2DM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顺应性,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输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IL-10在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BALB/c实验小鼠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分别输注于BALB/c小鼠(设为A组)及BALB/c裸鼠(设为B组),建立TA-GVHD模型,观察小鼠症状,HE染色判断小鼠肝、肺、小肠、皮肤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10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移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0的表达。结果:A组中2只死亡(12.5%),B组中3只死亡(18.75%),共5只死亡,29只存活,两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小鼠累及肝、肺、小肠和皮肤病理损伤程度较A组严重;存活小鼠IL-10浓度较死亡小鼠明显升高(P2<0.05);存活小鼠IL-10 mRNA表达阳性率96.55%明显高于死亡小鼠(20.00%)。结论:IL-10在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中发挥负向免疫调节--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脾脏边缘区B细胞(marginal zone B cell,MZB)和滤泡状B细胞(folicular B cell,FoB)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的频率变化。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模型,腹腔注射STZ 55 mg/kg,连续注射5天,建立1型糖尿病模小鼠模型。选取随机血糖水平≥200 mg/dL(11.1 mmol/L)的小鼠视为造模成功。期间观察并记录小鼠摄食、饮水情况,监测小鼠体重、空腹血糖情况。造模第4周处死小鼠,随后测定小鼠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水平。通过对各组小鼠胰腺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胰岛素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各组小鼠脾脏中MZB和FoB细胞的频数和表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STZ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同时HbA1c水平明显增加(P0.0001),模型组小鼠血浆GAD65和IAA水平也明显升高。HE、IHC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小鼠比较,STZ糖尿病小鼠胰岛萎缩、呈不规则;胰岛素颗粒数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MZB细胞频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FoB细胞频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脾脏中MZB细胞频数升高,FoB细胞频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这些B淋巴细胞亚群频率失衡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