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膜(biofilm,BF)是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存形式,是细菌生来具有的本领。不同的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临床许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顽固性感染性疾病都与之密切相关,在生物膜中的细菌不仅耐抗生素还可耐抗体的杀菌作用,危害性严重。 相似文献
2.
From ten genera and 146 bacterial strains, 22 strains producing alpha-amino acid ester hydrolase were selected. Among them, AS 1.586 and 41-2 were the bes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synthesis of cephalexi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204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pH and temperature for enzymatic synthesis reaction was pH 6.8 and 25 degrees C, respectively. By using 1% 7-ADCA, 3% PGME and 4% biomass, about 70% of 7-ADCA was converted to cephalexin under the mention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超微结构观察佳木斯医学院附一院感染科154002高庆伟郭丽曼齐淑芳邱守义佳木斯医学院微生态学教研室杨景云华西医科大学传染科黄安华曹钟梁雷秉钧PA做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常存在于上呼吸道、肠道、皮肤等处。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4.
5.
6.
双组分系统是存在于原核和少部分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组成,通过感应外界环境信号、信号输入、磷酸基团传递、信号输出等环节调节基因表达,使细胞能更加适应环境变化。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其双组分系统构成多样、功能复杂且参与介导耐药性产生,因此铜绿假单胞菌的双组分系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双组分系统的组成、信号转导机制、种类、研究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调节机制。铜绿假单胞菌中QS系统由lasI和rhlI合成的信号分子3OC12-HSL和C4-HSL以及各自的受体蛋白LasR、RhlR组成,它们以级联方式调控多个基因表达。【目的】研究细菌群体感应(QS)对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其QS突变株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荧光定量PCR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研究QS对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结果】QS信号分子合成抑制剂阿奇霉素处理铜绿假单胞菌PAO1和QS突变株导致胞内PHA积累量显著减少;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C4-HSL合成酶基因rhlI缺失突变株PAO210胞内PHA积累量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OC12-HSL合成酶基因lasI缺失突变株PAO55、3OC12-HSL受体合成酶基因lasR缺失突变株PAO56以及lasI/lasR双缺失突变株PAO57胞内PHA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减少;lasI和lasR的突变株体内PHA合成酶基因phaC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信号分子3OC12-HSL回补实验使phaC1的表达量可恢复到野生株水平,但只可部分恢复lasI缺失导致的胞内PHA合成。【结论】由此推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lasI/lasR系统参与胞内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外毒素A(PEA)是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的一种毒力因子,它具有ADP-核糖基化转移酶活性,通过对延伸因子-2(eEF-2)的ADP-核糖基化抑制细胞的的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PEA由61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66kD;其编码结构基因toxA位于细菌染色体上,为单一顺反子。本文着重综述近年来对PEA的基因表达及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高纯度PEA的工作理清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 asaeruginosa,PA)作为重要的降解菌株之一,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降解物质种类广泛,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PA的降解特性、代谢途径、遗传基础与酶系及促降解物质在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最佳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临床分离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PA68作受体菌 ,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的质粒pSMC2 8通过电转化导入到受体菌中 ,研究细胞生长状态、电击电压、细胞浓度、感受态细胞的贮备方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细胞生长至OD5 40 =0 7~ 0 8时收集菌体 ,在低温 (2℃ )条件下 ,制备浓度为 10 11个细胞 mL的感受态细胞 ,在较高的电压 (2 6kV)电击下 ,能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最高可达 1 68× 10 8个转化子 μgDNA(CFU μgDNA)。用此优化的转化条件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将Mu转座复合物导入到P .aeruginosa中 ,并获得 2 4× 10 4 CFU μgDNA的高转化效率。由于Mu转座重组技术具有随机单点插入的优点 ,克服了传统转座子能在染色体上迁移的缺点 ,保证了表型的改变与转座子插入位点所在的基因突变的一一对应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P .aerugi nosa的基因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15.
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群飞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2):95-98
本文概述了有关研究报告的瓶装饮用水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发生情况、可应用的检验技术、污染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从控制污染的观点考虑,列出重要的环节。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瓶装饮用水的水源、水处理、灌装、包装材料、管理等生产工艺,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控制措施和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细菌分泌胞外多糖附着在物体表面组成一个结构性群体即生物膜,导致对抗生素的强抵抗性和感染的迁延不愈。反过来,已形成的生物膜也可以分散为游离菌,许多环境物质能够促进该分散过程,并且这些物质与抗生素合用对生物膜有强大的对抗作用。从生物膜到浮游菌是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关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分散的特征、机制、诱导分子等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强烈兴趣,随着问题的深入研究必然会给人类治疗生物膜所致的难治性感染带来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年来我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我院各类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WHONET5.3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计369株,其对多黏菌素B无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彬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6.81%~22.7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32.47%~73.3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类三大机会致病菌之一,其固有的对抗生素和消毒剂的耐受性使治疗十分困难,本文综述了该菌致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细胞-细胞信号系统与该菌细胞密度依赖性毒力因子的产生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研制干扰细胞-细胞信号系统以降低该菌毒力,破坏生物膜形成的药物将是控制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84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6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WHO推荐的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按NCCLS标准进行,同时对184株铜 绿假单胞菌进行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18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诱导酶115株,占62.2%,所有菌株无一例对全部抗生素敏感。亚胺培南、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敏感率为76.1%-92.9%,而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椴的敏感率仅为8.7%和12.0%。诱导酶株组对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比非产酶株组低、尤其头孢他淀的耐药率比产酶株组明显降低,仅为3.4%;亚胺培南和派拉西林的耐药率也比非产酶株组低,耐药率分别为6.5%和5.1%。结论:对于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株应选用亚胺培南、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规的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正确的反映细菌的耐药性。通过诱导酶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弥补敏试验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许多急性和慢性感染的重要细菌,在机械通气或某些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常常导致严重的感染。在其所造成的感染中,随着感染的持续发展,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生物膜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浮游菌显著不同,其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不仅可以防止抗生素的杀灭,还能逃避宿主免疫,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感染的临床治疗变得更加棘手。本文主要综述铜绿假单胞菌如何逃避宿主免疫和机体在铜绿似单胞菌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及在免疫方面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