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瑟姬小蜂及二新种的描述(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昆虫是鳞翅目,双翅目,特别是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类及其他荫蔽性小幼虫或蛹的重要寄生蜂,有些也能重寄生于绒茧蜂和蜘蛛卵等中,本文除二新种描述外,还收入瑟姬小蜂六种。一并列于检索表中。  相似文献   

2.
赤色大腿小蜂(Brachymeria pulchripes Holmgren)为丽蝇、金蝇与麻蝇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素木得一,1958;蔡帮华,1984)。对该蜂的生物学探讨有助于蝇类的生物防治。该蜂自从1949年国外报告寄生于丽蝇以来,先后在金蝇及麻蝇蛹内发现,但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很少。作者于1982年在蝇类生态调查中,先后发现该蜂在山西分布较广,可寄生于麻蝇、丽蝇等三龄幼虫体内,然后对其某些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实验。  相似文献   

3.
1.据1954年考查,东安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它是限制或抑制松毛虫大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卵期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白角小蜂,名和小蜂及金小蜂等六种,其中以前三种较为重要。 3.第一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12.76%,其中黑卵峰的寄生率达5.83%,第二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40.61%,其中黑卵蜂的寄生率达33.45%。 4.松毛虫各种卵蜂羽化时期及数量的观察,使我们初步了解卵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于今后饲放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5.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两色瘦姬蜂,黑胸姬蜂,红头小茧蜂,黄甲腹小茧蜂,毒蛾绒茧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白僵病菌及寄生蝇类较为重要。 6.三次幼虫期寄生天敌的考查可以看出:越冬代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56.62%,第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82.83%,第二代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40.83%,幼虫期的死亡率(主要是寄生率)相当高。 7.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日本黑点姬蜂,大腿蜂,花胸姬蜂,黑瘤姬蜂,松毛虫瘤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日本黑点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较为重要,但需指出,可能是因为病菌寄生的原因,未羽化蛹的比例很大,如在越冬代占36.68%,第一代占40.11%,这是值得今后深  相似文献   

4.
合肥郊区春季菜园和茶园昆虫群落的组成及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0年春对合肥郊区菜园和茶园进行了 5天 1次的系统调查 ,共发现菜园有 3 7科 49种昆虫和蜘蛛 ,主要害虫为小菜蛾、菜粉蝶、几种蚜虫和潜叶蝇 ;茶园有 3 1科 44种。重要害虫是茶蚜和黑刺粉虱等。菜园和茶园中主要天敌是黑带食蚜蝇、七星瓢虫、蚜茧蜂和斜纹猫蛛。自 4月中旬 ,菜园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大。茶园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波动性稍小。菜园害虫种数较多 ,个体数波动较大。茶园中益害物种数之比是 1 0 0 ,菜园中则为 0 5 8。主成分分析显示茶园群落的稳定性稍强。  相似文献   

5.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6.
秋末苏南茶园昆虫的群落组成及其趋色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地区名茶荟萃,而虫害历来较为严重。秋末选丹阳市一片无公害茶园,使用纯白、桃红、墨绿、果绿、湖蓝、天蓝、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大红和紫色12种粘性色板诱虫。结果表明:① 4日内捕获7目42科85种30455头昆虫,其中优势类群是同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三者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86.5%、8.8%和2.5%。②主要害虫是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5%和71.5%。③ 捕获的中华蜜蜂占总个体数8.2%。④捕获天敌昆虫1034头,其中,瓢虫类32头,占3.1%,主要种类是异色瓢虫和黄斑盘瓢虫;草蛉类582头,占56.3%,包括中华草蛉、大草蛉和丽草蛉;伞裙追寄蝇和蚕饰腹寄蝇等5种寄生蝇类111头,占10.7%;门氏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等7种食蚜蝇类110头,占10.6%;螟蛉瘤姬蜂和花胸姬蜂等5种姬蜂类、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等7种茧蜂类个体数分别占3.9%和9.4%。⑤ 芽绿、素馨黄和桔黄色板显著地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芽绿、素馨黄色板显著地引诱姬蜂和茧蜂;芽绿、土黄和果绿色板明显地引诱草蛉类;果绿、天蓝和紫色色板引诱较多的蝇类和蚊类等双翅目昆虫;素馨黄引诱的各类昆虫种数最多;纯白板上各类昆虫的多样性指数最大,表明其对许多昆虫都有引诱效应。秋末时节查明即将越冬的害虫和天敌昆虫种类、数量和益害比、以及优势种害虫和优势种天敌数量,探明多种色彩引诱益、害虫的差异,对于有效实施无公害封园防治,以压低越冬基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倍子蚜共6属12种, 除北美分布1属1种外, 其余分布东亚。本研究采用数值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的形态特点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 以倍蚜6属8种179个有翅孤雌蚜为研究对象, 对其头部、胸部、腹部的直接测量特征48个、量度间比例特征31个及转化为数值的描述特征29个共108个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关系较近, 五倍子蚜8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倍蛋蚜Schlechtendalia peitan和角倍蚜S. chinensis聚为一支; 铁倍蚜属的肚倍蚜蛋铁亚种Kaburagia rhusicola ovogallis和肚倍蚜枣铁亚种K. rhusicola ensigallis与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Nurudea shiraii和红倍花蚜N. yanoiella与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Floraphis meitanensis分别聚为一支。另外, 测定五倍子蚜8个种共16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序列(约1.2 kb),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关系密切, 和形态数据得到的结果一致; 但倍蚜8个种之间的聚类总体上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和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铁倍蚜属的肚倍蚜枣铁亚种和肚倍蚜蛋铁亚种与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和红倍花蚜分别聚为一支, 彼此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桃蚜被寄生龄期与受寄生蜂影响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0,33(4):430-436
在两个温度下将桃蚜Myzus perstcae无翅型不同龄期个体供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产卵寄生,然后观察寄主蚜虫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寄主蚜虫的发育速率不受影响,而从接受寄生蜂产卵到生殖率明显下降、产幼蚜终止、死亡三种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寄生蜂完成整个幼期发育所需时间的30%、40%、60%左右,这一规律不依寄主接受产卵的龄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从而导致寄主所受影响随着接受产卵时龄期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当蚜虫在1—2龄接受产卵时,一般不能产幼蚜,从二龄后期起,随着接受产卵龄期的推迟,所表现的内禀增长能力迅速增加,至羽化为成蚜时接受产卵,内禀增长能力已与未被寄生蚜虫的接近.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被产卵寄生的相对机率是影响蚜虫-蚜茧蜂混合种群动态关系的决定性因子之一,蚜茧蜂必须产卵于大量的1—3龄若蚜,才有可能对蚜虫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除害灭病提供科学依据,1982年3—12月在南京栖霞区的马群地区进行了蝇类的调查及季节消长观察。采得蝇类标本5科65种,并将其中较常见的10种作了季节消长记录。一、调查方法(一)调查点选择屠宰场、菜场、垃圾堆、动物房、食堂、厕所等共六处。每处放置68×30×30厘米塑料纱诱蝇笼一个,各用第五天的腐臭鱼20克作为诱饵。每月上旬中期和下旬上期诱蝇一次,每次自7—8时放笼,至17—18时收笼。同时每周1、3、5上午挥网采集蝇类标本。(二)将每次所诱获的蝇类,连笼放在塑料口袋里用氯仿杀死,在实验室进行分类登记。(三)计算方法是以某蝇种每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 Geoffroy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分布广泛。本文对采自上海地区粘核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var.scleropersica(Reich.)Yüet Lu、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atropurpurea(Jacq.)Rehd.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3种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取食偏好和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叶碟法观测桃粉大尾蚜对3种寄主叶片的取食偏好,同时测量体长、体宽、触角各节长、喙末端长和宽、各足节长等30个形态指标,基于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形态变异。【结果】饲以3种寄主植物叶片时,来自粘核毛桃和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对各寄主叶片的总体喜食程度依次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来源于紫叶李上的个体对3种叶片的喜食程度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桃粉大尾蚜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与芦苇上的个体在触角节Ⅱ、触角末节鞭部长、喙末端长和中足胫节的长度间差异显著(P<0.05),紫叶李与芦苇上的个体前足跗节Ⅰ长这一指标差异显著(P<0.05),此外,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体长、头宽、触角各节和各足长度等特征构成的前四个主成分对总体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6.206%,其中贡献率较高的特征为触角和各足节长度,系统聚类和典型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采自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区别于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归为一类,同为蔷薇科植物的紫叶李和粘核毛桃上的桃粉大尾蚜克隆有小部分重叠。【结论】禾本科植物上的桃粉大尾蚜种群形态特征与蔷薇科植物上的相比,触角节Ⅱ和末节鞭部、喙末端长、中足胫节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分化,初步推测造成桃粉大尾蚜形态分化的原因主要为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及其表面特征,其种内变异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从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研究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中国产蛇亚目20种蛇约800bp的mtDNA 12S rDNA基因片段序列。所测序列与楔齿蜥的同源序列一起经Clustal X1.8软件比对,共有881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有494个。以楔齿蜥为外群,用NJ法构建了4科20种蛇的进化关系树,对这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个科20种蛇分成4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蟒科的东方沙蟒和蟒2种蛇;第二个支系为蝰科3种蛇,即草原蝰、尖吻蝮、竹叶青组成一个单系群;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构成第三个支系;游蛇科的13种蛇构成了第四个支系,其中灰鼠蛇、乌梢蛇和赤链蛇组成一个支系,锦蛇属的7种蛇组成一个单系群,然后它们与前一支系相聚。剩下的颈槽蛇属两种聚类后与赤链华游蛇构成一个支系,并与游蛇科其它蛇组成姐妹群。第四支系首先与第三支系眼镜蛇科聚类,第二支系蝰科构成了三、四支系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姐妹群,第一支系蟒科在系统树的最基部,为四个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谷希树  赵庆贺 《昆虫学报》1997,40(2):207-209
作者于1989年5月31日,在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毛白杨树上采集到数头僵蚜,经室内饲养,羽化出蜂,经鉴定为三叉蚜茧蜂属一新种,现记述如下。长度单位为mm。杨三叉蚜革蜂Trioxyspopuli新种(图1)雌虫:头横形,较翅基片处胸宽。头部三单眼呈锐角或近直角三角形,后颊与复眼横径近等长。复眼小,卵圆形。触角11节,第一鞭节长为基宽的3信强,与第二鞭节近等长,端鞭节细长,长为亚端鞭节的2信弱,各鞭节密生半直立长毛。胸部中胸盾片适度隆起,光滑毛稀。盾纵沟全程清晰,其边缘具毛。并胸腹节具宽大五边形小室,前中纵脊短,光滑毛稀。前翅…  相似文献   

13.
一.1954年3—10月,在长沙市初步调查蚊虫,共採得蚊种9属26种。其中有按蚊属1种、拟三翅蚊属1种、Uraunotaenia属2种、Orthopodomyia属1种、番蚊属1-种、曼蚊属1种、阿蚊属土种、蚊属3种及库蚊属15种(其中2种未定名)。所採得的9属26种蚊虫中,有树竹拟三翅蚊、Uranotaenia bimaculata、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及罗宗番蚊4种,在湖南尚系首次报告。 二.长沙市蚊种的分佈,郊區有25种、中心區有13种。较为常见者有致乏库蚊、三 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貪食库蚊及骚扰阿蚊六种。 三.”长沙市各种成蚊的停歇处,主要是山陵、住宅、郊野及猪、牛栏。 四.在长沙市所发现的蚊虫中,只发现17种幼虫。各蚊种幼虫孳生地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致乏库蚊及贫食库蚊范围最广;Uranotaenia bimaculata、othopodomyiaanopheloides、黑足伊蚊的幼虫,只在树洞渍水中发现。 五.各蚊种幼虫间共生情况,已在文中讨论。 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足伊蚊在傍晚时吸吮人血。 七.将湖南省已肢知蚊虫编为俭索表,以便有关工作人员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东豆秆黑潜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杆黑潜蝇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省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有大豆、赤豆等九种豆科植物。幼虫蛀食髓部及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养分和水分的传导。危害重时,幼苗枯死,轻时植株生长缓慢,花荚脱落,产量降低。 豆秆黑潜蝇在山东一年发生五代,以蛹过冬。翌年6月上旬末为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发期。7月上旬为一代幼虫盛期,旬末为一代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期,旬末至8月上旬中为二代幼虫盛期和二代蝇始发期,中旬达盛期,下旬为三代幼虫盛发期。四、五代重叠发生。成虫活动以6—8时为盛期。卵单粒散产,多产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上中部叶着卵较多,卵历期2—3天。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春豆,二、三代相继危害春豆和夏豆,四、五代危害晚播大豆及赤豆等。幼虫老熟后,在豆株茎壁上咬一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钻出。 防治措施:集中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蛹:增施肥料,提早播种,适时间苗等农业措施,均有一定效果。在成虫盛发期用50%杀螟松、50%辛硫磷、50%马拉硫磷和40%乐果乳剂原液超低量喷雾,毒杀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害虫以甘蔗螟虫最普遍,分怖亦最廣。廣东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甘蔗螟虫共有四种: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aea venosata Wk.)、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黄螟(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和大螟(Sesamiainferens Wk.)。甘蔗螟虫为害的结果,形成枯心苗和蛀(?),影响甘蔗生长发育,减低蔗糖成份,易受风折,而且造成甘蔗赤腐病菌入侵条件。 甘蔗螟虫的为害虽重,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法,也还没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试验目的,是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试验内容是赤眼蜂的寄主的选择和繁殖、赤眼蜂的繁殖及保存、赤眼蜂田间放播初步试验和甘蔗螟虫田间发生情况的调查。现将各项试验结果简要地分述如下: 赤眼蜂能否利用成功,要看培育出来的赤眼蜂是否具有高度的生活力。赤眼蜂的生活力可用下列四个标准去量度:(1)蜂体大小,(2)繁殖能力,(3)成虫寿命,(4)对田间环境的適应性。此外,繁殖出来的赤眼蜂雌性此率不应此自然界的减低。 赤眼蜂的生活力,首先和寄主有很大关系。如果寄主卵的内含物的质和量都適合 於赤眼蜂幼虫营养之需,羽化出来的成虫体积大,繁殖力强,寿命也有延长的趣势。关於赤眼蜂的寄主,我们管用过17种鳞翅目昆虫的卵供其寄生,结果以松毛虫(Dendro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对玉米螟卵赤眼蜂的繁殖和应用,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蜂种问题 本地蜂种有适应性强、生活力旺盛、寄生率高等优点,因此采集本地玉米螟卵的赤眼蜂作蜂种比较好。一般在8月下旬晚玉米收获前15-20天采集3—4次,将卵块周围叶片剪去,装入大指形管,待羽化后作蜂种。 开始接种繁殖时寄生率往往很低,一般不寄生柞蚕卵;冷藏二、三个月的蓖麻蚕卵,寄生率仅有5%左右,新鲜卵可达20%左右;柳天蛾新鲜卵寄生率可高达40%左右。需连续繁殖二、三代后寄生率才能明显提高,如蓖麻蚕卵为61.7—85.9%,柳天蛾卵为80.6—91.0%。因此,用田间赤眼蜂作蜂种和选择适宜寄主卵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徐延熙  孙绪艮  秦小薇  苏建伟  戈峰 《生态学报》2007,27(11):4403-4411
试验使用动态顶空吸附的方法,提取了被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及标准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被害马尾松针叶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绿叶挥发物、单萜、含氧单萜及倍半萜等四大类物质;挥发物中以单萜的含量最高,其它3类物质含量较低。通过触角电位图(EAG)技术,测定了23种挥发性物质标准样品的石蜡油溶液对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雌蝇的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蚕饰腹寄蝇雌蝇对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莰烯、乙酸冰片酯等的相对触角电位反应值与湿润空气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雌蝇对其它刺激物的相对触角电位反应值与湿润空气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测定了雌蝇对8种标样,在5个浓度系列下的剂量-反应,并分析了反应阈值。结果表明,蚕饰腹寄蝇雌蝇对顺-3-己烯-1-醇和里哪醇的反应阈值为0.1μg/μl,对壬醛的反应阈值为1μg/μl,对柠檬烯、α-水芹烯、2,6-二甲基-2,4,6-辛三烯、β-石竹烯4种物质的反应阈值为100μg/μl,而对α-蒎烯,在测试的剂量范围内不存在反应阈值。在确定对蚕饰腹寄蝇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成分和分析反应阈值的基础上,对寄生蝇类定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猕猴桃节肢动物群落重建过程和主要类群生态位移,本试验系统调查野生猕猴桃和人工栽植不同树龄(3年、9年、14年)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测定群落特征指标和主要类群的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群落包含3纲15目74科,约90种。不同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类群不同,各类群占群落总数的比例差异显著,野生猕猴桃园群落中各类群分布较均匀,栽植桃园群落中害虫比例较大。野生猕猴桃园和栽植猕猴桃园之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差异均极显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野生>9年>14年>3年。各类群的时空二维生态位也会随着栽植时间增长发生变化:蜘蛛和蝇类的生态位在不同树龄的猕猴桃园中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工栽植初期,山楂叶螨和叶蝉占据的时空生态位较宽,成为优势类群,小薪甲与山楂叶螨生态位重叠较大,竞争激烈;随后,小薪甲和瘿蚊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逐渐增大,到14年桃园中已经取代了山楂叶螨和叶蝉,成为主要害虫。总之,人工干扰的节肢动物群落重建是一个次级演替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群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1.土灰虻是北京附近地区虻类的主要种类之一。它分布在东北、华北及华东等地。成虫为害牛、驴、骡等家畜。本文是1951—54年在北京进行生活史研究的一个报告。 2.土灰虻的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发生最多,9月中旬以后,则极少发现。全年的活动时间约为3(1/2)月。 3.本种虻的卵期平均为4.5日,每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平均为564个。幼虫期在当年羽化的幼虫,平均为61.3日;在翌年羽化的幼虫,平均为359日。蛹期平均为10.6日。本种虻主要一年发生1代,仅有少数的个体当年可以发生第2代。 4.本种虻的孳生地主要在水稻田,在芦苇塘和长有窄长叶杂草的水塘亦常有孳生,但在河、溪等流动的水源则未有发现。本种以幼虫越冬,其中以成熟幼虫占极多数。越冬的处所多在堤岸下22—25厘米深的冻结土中。 5.本种虻有一种卵寄生蜂——黄胸黑卵蜂,寄生率达23—34%。这种卵寄生峰在7月间发生最多。 6.关于本种虻各虫期的形态,本文均有描述;其中雄虻及各幼期的形态,尚系初次记述。 7.根据生活史与习性的研究,对本种虻的防治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铲除田埂,清理池塘和积水洼地,利用天敌以及适当期间进行药治等。  相似文献   

20.
葡萄根瘤蚜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烟台所做调查, 发现葡萄在苗期感染根瘤蚜后生长缓慢、后期结实率低。此种葡萄虽然可以活到60年以上, 但每株平均产量还不到半公斤, 死后植株全重比健株少1/3以上。 葡萄根瘤蚜在我国主要靠苗木传播, 两年中共检查了三个葡萄品种的插条1,200支, 并在罩笼下接种有翅蚜, 从未发现过虫卵。因此认为插条是不带虫的。在园内扩散方面, 叶瘿型幼蚜的随风扩散能力较强, 根疣型的幼蚜也可以在土中扩散。有翅蚜数量少, 后代存活机会更少, 在扩散上似乎起不到作用。 葡萄根瘤蚜在烟台一年发生8代, 主要以一龄若虫越冬, 在根部也发现过少数的越冬卵。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育, 5月中旬开始产卵, 由此至7月上旬为繁殖盛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因土壤温湿度均高, 虫数显著下降, 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又出现第二次高峰, 11月上旬后陆续越冬。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线索, 初步认为葡萄根瘤蚜在我国主要以无性方式进行繁殖。在根上过冬的少数虫卵很可能就是两性生殖的残余。特别值得注意的即有翅型(若虫)可以同时产生有性型和根瘤型两种卵。这种现象是苏联学者未曾报导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