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蝗卵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准确地测报蝗虫的发生,其首要工作之一就是查卵。在一个地区内,为害农、林、牧业的蝗虫又绝非一种,而是几种或十几种,在全国范围内则可达四五十种之多。所以,蝗卵的识别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有关蝗卵情况介绍如下。 蝗卵及其卵囊的形态特征 蝗卵与大多数昆虫的卵有所不同,它通常被某些特定结构的物质包围起来形成卵囊。不同种的蝗虫不仅卵的形态结构不同,而且卵囊的形态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给我们识别蝗卵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东方蝗卵蜂Scelio oriemalis Dodd是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卵的寄生性天敌.2004-2006年对广东省北部越北腹露蝗卵粒和卵块寄生率分别为43.18%和89.34%.东方蝗卵蜂产卵在越北腹露蝗卵中,幼虫期为2龄,每粒被寄生的蝗卵只出l头蜂.东方蝗卵蜂的产卵系统发达,不仅骨化程度高,而且具有伸缩性.雌雄件比约为1:0.6,羽化后即可交配.以5%的葡萄糖溶液喂养成蜂,最多可存活31 d.东方蝗卵蜂可能是某些年份越北腹露蝗种群下降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侦查残蝗和蝗卵是作好治蝗准备工作的重要项目,在作好查残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查卵工作。杏卵工作完成後,根据查卵结果,制订蝗虫防治计划;然後按照计划准备治蝗经费、物资及一切必要措施。这样才能作到掌握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卵翅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在湖北省采到的蝗虫二新种,巴东卵翅蝗和湖北卵翅蝗,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5.
蝗卵的研究Ⅱ.蝗卵在孵育时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东亚飞蝗在卵階段的发育过程有许多地方是和其他种类的昆虫相类似的,但是也有许多地方可作为飞蝗种的特徵。蝗虫是陸棲的昆虫,它们的卵经常在土中孵育,因此在卵的生理和构造上有许多与此种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和其他昆虫的卵一样,蝗卵是一种有壳卵(cleidoic egg),但含有更为充分的营养物质。它外面的卵包膜  相似文献   

6.
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是广东北江流域河滩蝗虫的优势种。以不浸水的蝗卵为对照,研究滞育期蝗卵浸水5~95d和胚胎发育期蝗卵浸水1~30d对卵孵化率和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孵化率下降,卵发育延迟;滞育期蝗卵经受95d的浸水仍有8.01%存活,而胚胎发育期蝗卵浸水30d后全部死亡,滞育期蝗卵比胚胎发育期蝗卵具有更强的耐浸水能力。说明越北腹露蝗以卵滞育的形式发展了对水浸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蝗虫是我国危险性的大害虫,不仅在沿海的河北、江苏、山东等省,连年猖獗为害;新疆也是常常闹蝗灾的地区,并由于在新疆为害的蝗虫不只是飞蝗,还有红胫戟纹蝗、西伯利亚蝗及意大利蝗等多种,再加上新疆地面辽阔,蝗虫发生的中心都是分布在交通困难和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这对于治蝗工作增加极大困难。解放后第一年全国十多个省市都发生蝗虫猖獗为害,当时,我们对这样大规模的治蝗工  相似文献   

8.
黄脊雷蓖蝗越冬卵的滞育发育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道弘  陈艳艳  赵琴 《生态学报》2013,33(10):3039-3046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蝗卵的研究Ⅳ.浸水对于蝗卵胚胎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东亚飞蝗常生长在湖滨、已干涸的河道、沿海边等长着禾本科杂草的低洼荒地;这些地方也就成为它们的产卵场所。蝗卵在产入土中之后须经一定时间方始孵化;夏蝗所产卵在自然情况下须经12天以上的孵育时间,秋蝗卵在越冬时在土中常长达7—8个月。蝗区每当雨季或湖、河的水位上涨时其有卵的地区常被淹没,使蝗卵在水中经过长短不一的  相似文献   

10.
东亚飞蝗天敌——中国雏蜂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雏蜂虻Anastoechus chinensis Paramonov 是主要以幼虫取食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蝗卵的重要天敌,隶属双翅目,短角亚目,蜂虻科Bombyliidae.蜂虻亚 科Bombyliinae,它是国内首次发现;研究其大面积的保护利用在国内外均属首例。中国雏蜂虻主要分布 在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滨海蝗区,发生于蝗卵卵块的比率较高,一般年份在50%左右,高达75%以上。 它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蝗卵块内及附近土中越冬,翌年4至5月以幼虫吸取蝗虫卵粒汁液,对东亚飞蝗一代控制能力较强,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作者从1982年至1987年间,对中国雏蜂虻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其保护利用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的保护利用工作,为生物治蝗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是2019年发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外来害虫,对我国粮食种植业造成严重威胁。明确虫情是做好草地贪夜蛾预测预报和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基础。在田间调查中需要一种简便、快速估计落卵量的方法,以明确田间虫口数量。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收集草地贪夜蛾雌虫产于玉米叶片上的卵块,记录了每个卵块的长、宽、层数和卵粒数量,获得了卵块面积,建立了卵粒数量与卵块面积的指数函数模型:Y=e(2.1596×0.00832X),并依据该模型提出了根据卵块面积测算卵粒数量的分级表。该方法为田间调查中卵块卵粒数量量的快速估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采自云南西部蝗虫1新种,即大尾片卵翅蝗Caryanda maqcrofurcul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及西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 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过冷却能力是昆虫越冬的主要策略之一。本研究测定了新疆乌鲁木齐2015年9月至次年5月意大利蝗卵过冷却点及土壤温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9月至次年3月, 80%以上的蝗卵过冷却点低于-24.0℃;4月和5月,蝗卵过冷却点显著上升至-22.7±0.7℃和-21.0±0.7℃,过冷却点在-23.9℃~-20.0℃的蝗卵比例分别达77.1%和52.1%。越冬过程中蝗卵含水量在土壤温度降至零下时短暂下降后迅速回升,并在越冬后的4月和5月剧烈上升。土壤温度(地下5 cm)较高且变化幅度不大,1月开始降至零下,2月达到最低。较高且稳定的土壤温度可能是意大利蝗卵维持较低过冷却点的原因,意大利蝗卵较强的抗寒能力是新疆草原蝗灾持续暴发的潜在原因。研究结果对开展新疆意大利蝗监测预警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脊竹蝗成虫喜于毛竹林缘杂草、杂竹较多、土壤疏松的阳坡地带交尾.然后选择附近杂草稀少的空地产卵,于土壤表面留下产卵孔.运用这一典型特征,能迅速找到卵块,缩短虫情调查时间.在实际调查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卵块的调查时间应选择在11月中下旬.平均每个产卵孔下方有卵30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蝗虫血细胞的研究以及不同血细胞类型间的演化关系,是蝗虫细胞免疫学的依据,也是防蝗治蝗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Wright-Giemsa对黑翅痂蝗Bryodema nigroptera Zheng血细胞进行了混合染色,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黑翅痂蝗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类绛色血细胞、囊血胞、脂血胞、蠕形细胞和巨核血细胞8种类型。【结论】在成虫体内,原血胞占细胞总数的1%,浆血胞占32.2%,粒血胞占57.3%,类绛色血细胞占1%,囊血胞占6%,脂血胞占1%,蠕形细胞占1%,巨核细胞占细胞总数的0.5%,粒血胞数量最多,巨核细胞最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蝗卵的研究:十二种有危害性蝗虫卵形态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它们中的一部分还是农、林、牧业的大害虫。因此,对它们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求卓有成效地控制其危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所记述的12种蝗卵的形态,是综合性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资料将给控制蝗害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 1988年入冬前从田间采集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卵块进行越冬和室内孵化观察。至1989年5月下旬~6月上旬,在若虫孵化期间,羽化出一批黑色寄生蜂,我们鉴定为飞蝗黑卵蜂 Scelio uvarovi Ogloblin,但蜂体只有2.75~3.05mm,比文献记载的明显为小,后又将标  相似文献   

20.
飞蝗黑卵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庆文 《昆虫学报》1985,(2):153-159
飞蝗黑卵蜂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蝗区均有分布,对蝗卵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0%以上。它在江苏泗洪一年发生三代,在寄主卵内越冬。幼期在22—30℃之间的发育天数为22—34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6.3℃,积温平均为309.34日度(95%置信范围为253.72—364.96日度);成虫羽化温度在20—30℃之间(以25℃为最适)。第一代幼期为25—29天,第二代24天、第三代260—280天;成虫最长寿命为34天。雌蜂喜在新产的飞蝗卵块内产卵,每头可寄生2—3个卵块(约80—130粒),亦可寄生大垫尖翅蝗及中华蚱蜢的卵内;能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本文也介绍了对飞蝗黑卵蝗蜂人工饲养与繁殖释放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