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外到内、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由选点渗透到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过程。遗传学的专业性很强,本文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角度,针对遗传学课程特点,从生成性学习、形成性评价、科研挫折的心理调适、科研品格的形成四个方面研究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并相互关联,形成体系,以期贯穿于学生遗传学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课程思政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优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生物化学”是农林高校农学、园艺、林学与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发展农林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生物化学基本技术、生物化学的实践应用、生物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最新成果、社会典型负面案例以及网络时事的思政教育需要出发,详细分析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融合点,充分挖掘了课程全部24个课时单元的思政元素。并以“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为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内容“非常关注”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8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学习,学生总成绩平均提高8.5%。其中,平时成绩提高15.6%。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生命科学前沿》是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科的研究生必修课程,致力于普及学科发展前沿。其思政元素较为丰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秀载体。在分析了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动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注重课程前沿性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采用嵌入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具体举措进行改革实践,实现学科前沿知识普及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践证明,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重在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是先决条件,教师是关键,课程管理是基本保障,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相关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上海市最先开始实践探索至今,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应基于专业思政要求,服务于专业思政目标。在此背景下,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教师以专业思政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突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思政目标指导案例素材的整理、课时分配和开展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铺垫-实施-提升”的逐次递进;通过问题研讨、案例分析、课外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沉浸式和自主式学习,提高思政育人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普遍认同。但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科研进展的认同度不高、对自学法的喜爱程度较低等,需要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改进。总体而言,基于专业思政视角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初步实现了专业技...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责任,急需增加动手操作类实验课程的设计。皂化反应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中,与油脂皂化、制皂工艺相关的内容,实验条件要求适中,适宜作为高职院校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内容。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皂化反应的原理认知,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1 物质代谢中的教学难点1-1 生化反应步骤令学生难以理解。由于医科院校学生化学课程学时较少,特别是中专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对于有机化学的内容不熟悉,在学习生化反应时不能与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因而感到难学难记。这是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记住代谢途径的重要原因。1-2 酶多难记,易混淆。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几乎全部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由于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使得酶的种类繁多,数目也多。这也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转硫酶、硫激酶等,稍一疏忽就会记错。1…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引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建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本文积极挖掘"微生物学实验"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典型案例、教育效果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力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刘欣  周卫为 《蛇志》2021,(1):113-114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在眼科学教学过程中,提倡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成为有灵魂、有温度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实用性强.紧密结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和人民健康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文章介绍了围绕医学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在糖、脂、蛋白及核酸等四大物质代谢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章节涉及的代谢途径繁多、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往往容易造成本章学习效果不好,进而导致物质代谢整体学习质量差的现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本章不同知识模块的特点,若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并适时导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主要就笔者将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图表法、比较教学法和归纳总结法等4种教学方法,图片法和谚语法等2种课程思政融入策略在脂类代谢教学中的应用作一论述,旨在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提高脂类代谢的教学质量,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针对生物化工类课程多维混合式教学如何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问题,文章以“生物分离技术”课程为例,提出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两个课程资源库和三个实施步骤。文章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实际案例融入到知识点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融入隐性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与当今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与当下就业环境相符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多维混合式教学课程与思政教学模式隐性融合,可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成都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文章深度挖掘该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最终确定了7个典型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其在实践中教学。课后,对成都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麻醉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和中药学等6个专业的888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检测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所开展的案例式思政教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初步达到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目的。最后,结合实施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打造和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专业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协同培养系统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创设“一链三融,践行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学习、区域产业与专业教学,将学科、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提升“两性一度”,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赋能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引导学生启智润心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大趋势。细胞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有效推动落实国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该文将围绕细胞生物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式进行探讨,同时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专业认同感、科研精神四个方面的育人目标为例,对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可切入点进行挖掘与探索,以期为细胞生物学以及其他生物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史鹏  冉珑  李素俭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8):2603-2609
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有助于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思政教育"全过程、常态化"的重要体现。案例教学法是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主要以微生物学科发展中的一些著名学者及其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案例的思想内涵,以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设计不够充分、时效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案例的问题导向式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该设计基于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暴露出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将这些案例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科发展历史上的经典人物事迹进行有机整合和提炼,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这些案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因此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用这些案例是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经典教学案例的有益补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各案例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寓思想教育于科学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最生动的元素。本文对“战疫”行动中的抗疫精神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其内涵凝练为5项内容;以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疫苗研制及其变异”中蕴含的“抗疫精神”为思政载体,甄选“基因工程”课程中对应的理论内容,开展聚焦抗疫精神的“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利用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感悟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抗疫精神,并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同时为生物类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元素引入是当前高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观念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学生层面了解到高校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需求必要性。在课程实施思政建设过程中,以经典案例为依托,结合课程实际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并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功能。案例与课程应具有较强相关性,且必须典型。思政元素应多元、有效、智趣,且亲和性突出。因此,高校专业课程应有效融合不同教学方法,引入恰当有趣的思政元素,高效实现课程思政功能,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构建课程思维导图、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改进。实践证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史记载了科学知识从产生到持续发展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能够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从科学史丰富的育人价值中选择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兴趣和科学伦理4个方面的素材;依托"基因工程"课程内容,对有关诺贝尔奖的科学史进行梳理;然后,以4个方面的素材为育人载体,深挖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帮助学生达成课程思政目标;最后,综合运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借此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期为生物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