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提睾肌、斜方肌、肠系膜和耳廓是微循环研究的常用部位。一般认为神经是影响微循环调节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弄清这些部位的神经起源,对阐明神经系统对微循环调节的形态学通路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培闳  李凯训 《生理学报》1986,38(2):107-115
在大鼠慢肌比目鱼肌(SOL)肌纤维的肌-腱接头(MTJ)上有较高的乙酰胆碱(ACh)敏感牲,而快肌伸趾长肌(EDL)的 MTJ却没有。SOL 肌纤维受 EDL神经交叉支配后,其 MTJ的 ACh敏感性消失,此点 Miledi等已有报道。本文首先验证了与此相对称的结果,即EDL 肌纤维受 SOL神经交叉支配后,其 MTJ获得与正常 SOL肌纤维 MTJ相似的 ACh敏感性,从而进一步肯定了MTJ 的ACh 敏感性的出现是由特殊神经支配决定的。本文的主要结果是:兼受 SOL神经和 EDL神经支配的EDL和SOL的纤维,其MTJ都没有AGh 敏感性。这一结果的兴趣,不但在于它显示当两种神经支配同时存在时,快肌神经的影响压倒慢肌神经,而且还在于此结果与以往用其他指标进行的双神经支配肌纤维实验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用 M-ATPase 组织化学染色和Z带宽度等变化为指标,在双神经支配肌纤维中,慢肌神经的影响总压倒快肌神经。我们也观察了长期电刺激对MTJ ACh敏感性的影响。SOL经“慢”型刺激2—3周后,其 MTJ的 ACh敏感性虽有降低,但不及“快”型刺激显著。综合各种有关的观察,本文对双神经支配肌纤维的 MTJ没有 ACh敏感性这一主要结果的解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HRP追踪法与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大鼠直肠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三种肽能神经的支配与来源。结果显示:(1)直肠GCRP和VIP肽能神经起源于盆丛副交感神经节(PSG)。(2)直肠感觉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双侧背根神经节(S2-4-DRG)SP能或CGRP能神经元。(3)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骶髓2-3节段后角并形成较粗大的外侧束,其中大部分传入纤维经后角外侧缘走行,终止于侧角区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元胞体周围。其余部分传入纤维延伸到骶髓2-3节段灰质第Ⅱ、Ⅲ层和灰质后连合核(中央自主神经核),进入中间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与后连合核也有联系。上述结果提示,支配直肠的VIP能神经元参与了直肠肌运动的调节;SP和CGRP能神经元可能与直肠的运动、感觉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胚胎肠道肽能神经发育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PAP 技术,对不同胚胎龄(8~40周)的53例人胚胎小肠的亮氨酸—脑啡肽(L-ENK)、降钙素基因相关系肽(CGRP)、神经肽 Y(NPY)、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五种肽能神经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应用形态计量方法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对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肽能神经元属“小神经元”,肽能神经发育的峰值在胚胎期四~六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在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和躯体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运动终板处的表达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分离SD大鼠的口轮匝肌和腓肠肌,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计算口轮匝肌和腓肠肌肌肉特异性激酶(Muscle Specific Kinase,MuSK)的表达以及MuSK磷酸化水平。对MuSK的上游信号通路中能使其发生磷酸化的集聚蛋白Agr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受体ErbB2、ErbB3和ErbB4(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免疫荧光染色,计算这两条不同通路中的蛋白在运动终板处的表达水平。结果:口轮匝肌中MuS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腓肠肌(P<0.05)。口轮匝肌与腓肠肌的运动终板处的Agrin和Lrp4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口轮匝肌ErbB2、ErbB3、ErbB4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腓肠肌运动终板处的表达(P<0.01)。结论:口轮匝肌和腓肠肌运动终板ErbB、ErbB3、ErbB4的差异表达造成MuSK磷酸化水平不同,可能是两种肌肉运动终板处烟碱型乙酰胆碱亚基表达量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变剂型后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的生物活性是否存在,并对其去神经支配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4组。A~D组随机一侧腓肠肌肌内注射BTXA水溶液0.1 ml(5U)、BTX-A水凝胶0.1 ml(12.5U)、0.1 ml(5U)及0.1 ml(2U),对侧腓肠肌肌内注射0.1 ml相应溶剂。于用药前、用药后5d、2周、3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分别测定双侧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并记录波幅。结果:不同时间段用药侧与对侧腓肠肌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后的用药侧与对侧腓肠肌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各组间的用药侧与对侧CMAP波幅的下降幅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及B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C组及D组(P〈0.01),A组及B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下降幅度高于D组(P〈0.01)。结论:水凝胶剂型的BTXA不仅保存了其去神经支配的生物活性,且表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大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10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脑实质内血管壁明显可见免疫反应阳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对端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桥、延髓各部位血管的神经形态进行了描述。皮质血管的阳性纤维数量较多,纤维较细,相互交织成网,膨体可见;髓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较稀,似线样结构。讨论了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脑实质内血管以及局部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直流电极单极损毁核团法及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28只(分正常组、手术Ⅰ组、手术Ⅱ组、手术Ⅲ组)成年Wister大白鼠脑实质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纤维的起始核团。正常组蓝斑区及脑桥网状结构内均可见大量密集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体及交织成网的阳性纤维,端脑、间脑、中脑及脑桥各部血管壁上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手术Ⅰ组损毁蓝斑,该区阳性细胞体及纤维消失,同时观察到端脑皮质、间脑、中脑及脑桥实质内血管壁上的阳性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手术Ⅱ组同时损毁蓝斑及脑桥网状核,脑各部实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均不可见;手术Ⅲ组损毁脑桥网状核,端脑、间脑、中脑及脑桥实质内血管壁上仍可见棕褐色的阳性纤维。结果提示:脑实质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纤维除主要起源于蓝斑外,还与脑桥网状结构有关。讨论了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起源对脑实质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及对脑内微循环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颈上神经节切除术,观察了15只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分手术Ⅰ组、手术Ⅱ组和对照组)脑底血管主要动脉单胺能神经纤维的起源。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主要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手术Ⅰ组作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劝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明显减少,对侧各同部位血管的阳性纤维也有减少;手术Ⅱ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基本消失。结果提示:自发性高血压鼠脑血管一侧颈内动脉系各主要动脉分支的交感神经纤维,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讨论了颈上神经节切除对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肾乳头暴露方法活体观察Sprague-Dawley大鼠肾髓质微循环。结果发现:正常成年大鼠肾乳头可暴露1.1±0.5mm; 乳头表面直血管数29.8±6.3;升、降支比例3.4:1。升支平均直径13.68±6.13μm,降支10.8±2.57μm。肾乳头连续暴露观察10h,其微循环未发生明显病理性改变。说明这一方法可以用于肾髓质微循环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Sprague—Dawley大鼠慢性肾盂积水,在不切开积水肾的前提下,直接观察活体肾皮质微循环。该方法无损伤,微循环观察效果好,为开展肾皮质微循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微循环变化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龙 《蛇志》1992,4(1):16-18
本文报导40例脑心血管疾病在清栓酶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对比观察,其中脑血栓组20例,冠心病组20例,两组均在清栓酶治疗2~3疗程后复查,分别对其甲皱微循环微血管袢的形态及功能,血液流态和微血管周围变化等三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前甲皱微循环改变是明显的,临床症状较重,治疗后甲皱微循环障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随着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显著的意义 P<0.05,P<0.01.从临床对比观察所见,脑心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与病情有关,其改变与病情轻重相吻合,与疾病转归相一致,提示微血管病变是动脉硬化临床可识别的象征.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是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中间环节.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明显改善,提示清栓酶有着较好的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小鼠急性低氧暴露时脑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通过急性减压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改变的观察进一步探讨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理。实验采用鼠尾静脉注射吖啶橙荧光素作标记,落射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低氧状态下脑血管普遍扩张,但脑表面微血管的扩张大于脑深部微血管的扩张,微动脉的扩张大于微静脉的扩张;脑表面及深部的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密度增加、间距缩小;脑血流随缺氧加重而变慢并有淤积;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及出血;神经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空泡水肿。提示急性高原缺氧状态下脑微循环有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15.
16.
本实验采用淋巴管显示的方法观察大鼠小肠淋巴管分布走行及淋巴流的状态。肠壁淋巴管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网格样分布,管径粗细不均,为15─73μm。肠壁淋巴管内未见淋巴瓣膜,淋巴液在管腔内流动。在肠壁交界处的淋巴管内有淋巴瓣膜和淋巴管的收缩运动,收缩频率4─38次/min。由静脉输注葡萄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生理盐水溶液,测量淋巴流量和压力的变化。小肠淋巴流量正常时为0.05ml。用3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后,淋巴流量和压力为0.78±0.28ml和0.92±0.46kPa,比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淋巴流量改变作用不明显。表明葡萄糖液能促进淋巴液的生成,使淋巴流量增加,有利于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  相似文献   

17.
饶达善 《蛇志》1992,4(2):24-27
本文对尖吻蝮蛇伤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和凝血象同时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尖吻蝮蛇伤患者中毒程度不同,甲皱微循环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另中毒程度越严重,凝血象变化也越显著.甲皱微循环和凝血象的变化与临床病情变化是一致的,对病情的转归及预后估计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刺猬的皮肤,包括皮肤肌和皮下脂肪,是一个质量很大的器官,平均占体重43形,最多可达57%以上。刺猬的皮肌,如果不是动物界中最发达的,也是非常发达的,尤其环状皮肌带约占体重11%(赵以炳等1958)。在功能上,刺猬的皮肌是重要的生理性体温调节器官,背面带针刺的部分有保温御寒作用,腹部有散热机能(赵以炳等1950a)。清醒的刺猬当遇到强敌或其它干扰时,常蜷缩成带剌的球。不活动的冬眠刺猬也取同样姿势,以防侵害。可以说,蜷缩是一种主动的保护性行为,这种强烈的蜷缩主要是由于环状皮肌带持续有力的收缩。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冬眠时的蜷缩,这是在一般生理活动明显降低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陕西省境内30种常见蜜源植物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研究,描述了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孔类型及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的蜜源植物,其花粉粒的形态特征明显不同。本文还就花粉粒形态特征,在鉴定蜜源植物花粉的属种,确定蜂蜜的产地、评价蜂蜜的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