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韦玉芬 《蛇志》2013,25(1):77-78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液体,在静脉输注时一旦药液外渗,不易被组织吸收,严重者可致静脉炎及局部皮肤、组织坏死。静脉留置针可避免输液时的重复穿刺,而且对血管刺激小,输液速度快,保证了甘露醇的有效快速输入,及时发挥脱水消肿的作用。我院对骨折患者早期及术后运用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甘露醇进行脱水消肿治疗,以减轻压迫,改善局部  相似文献   

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它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又是在这种认识方式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1].循证护理也称为"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对病人实施的护理.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已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4年1月,我院儿科开展浅静脉留置针技术,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既可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同时又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小儿血管细小,充盈度差,较难做到一针见血.我们于2005年3~10月将循证护理运用于小儿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韦春萍 《蛇志》2014,(3):353-354
目的:探讨头皮式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对我科2013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术前患者,采用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同时给予相关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显著减少了静脉穿破的几率。结论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的减轻反复穿破血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62例使用静脉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穿刺输液的大熊猫进行临床观察,总结了穿刺前准备、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适合长时间留置的大熊猫及封管液的选择等。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使输液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输液、输血提供可靠的通路。  相似文献   

5.
浅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雅裴  黄秀美  刘惠 《蛇志》2006,18(3):239-24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车祸外伤造成颅脑损伤的事件也日渐增多。因此,静脉输液治疗已成为临床护理治疗与支持的重要手段。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并多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大多不配合治疗,导致常规针头输液失败,不但造成患者静脉损伤,而且加重护理工作量。浅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管腔柔软,能较长时间留置在血管内,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林兰芬 《蛇志》2004,16(3):36-37
使用头皮套管针既可保护血管,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静脉穿刺的时间,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我院于2001年7月开始对新生儿应用头皮套管针至今共228例,其间发现头皮损害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将2012年6~12月在我科行输液治疗使用留置针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为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输液;对照组150例,为使用普通型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种留置针的并发症,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炎、外渗、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为0,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安全型留置针可起到预防针刺伤的作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力性水疱是留置针输液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输液时间、药物性质、静脉选择、静脉粗细、年龄大小、护士经验等有关。合理选择静脉,细致护理,可以预防张力性水疱的发生。一旦发生张力性水疱,选择微波治疗与硫酸镁湿敷,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唐梅珍 《蛇志》2017,(1):61-62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临床操作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可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研究要求将患者按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方式分为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A、B组,实验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然后对比两种术后镇痛方式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之间的镇痛满意度.结果:通过分析、比较,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患者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患者镇痛满意度护理干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结论:常规的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及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使患者术后取得镇痛效果的过程中,系统的护理干预是提高镇痛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技术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将30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术后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阿片类或吗啡类止痛,分别对镇痛效果、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睡眠情绪满意率几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间在镇痛评分(VAS)和睡眠情绪满意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自控镇痛技术能提高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质量和睡眠情绪满意度。何丽娟,汪凤梅,余丽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理论上联合使用不同机制镇痛药较镇痛药单独使用镇痛效果更完善,在妇科、骨科等手术中已有结论;笔者观察比较腹腔镜结肠手术术使用单一止痛药及联合使用不同机制镇痛药在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各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地佐辛+氟比洛酚酯行术后镇痛为多模式镇痛组;B组使用地佐辛行术后镇痛;C组使用氟比洛酚酯行术后镇痛。记录每组术后4、8、12、24 h视觉模糊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嗜睡、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4 h、8 h的VAS评分低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无嗜睡及躁动发生,发生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低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地佐辛+氟比洛酚酯联合用药可安全有效应用于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后镇痛,是一种有效的多模式术后镇痛方式,在减弱疼痛的放大效应及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两方面起效,因而较单独使用地佐辛及氟比洛酚酯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低于单独使用地佐辛及氟比洛酚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A、B、C组,各组34例,A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B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C组产妇未采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及宫缩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记录各组治疗30 d后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持续时间明显较C组延长,活跃期持续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宫颈口开至2 cm和cm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产妇在活跃期、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均高于较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产妇潜伏期开始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中静脉输注50 mg/kg和25 mg/kg两种剂量的硫酸镁对术后镇痛和寒战的的影响。方法:90名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腰麻注药后即刻,MGI组30分钟内静脉输注硫酸镁25 mg/kg继以10 mg/kg/h的速度输注至手术结束;MGⅡ组输注硫酸镁50 mg/kg,然后以10 mg/kg/h的速度输注;C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24小时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寒战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术后镇痛用药量由低到高依次为MGII组,MGI组,C组(P<0.001)。术后VAS评分,MGII组较C组减少,(P<0.05);在12 h,24 h,MGII组较MGI组减少,MGI组在2 h,4 h较C组减少(P<0.05)。术后寒战在C组发生率最高,在MGI组与MGII组发生率少,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中静脉输注两种剂量的硫酸镁均可以改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寒战的发生率,大剂量硫酸镁更有效,但也可能伴随更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用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使用皮下自控阵痛泵给药,对照组口服吗啡片剂,5 d为一疗程,共计观察3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每疗程吗啡日均用量;疼痛起效时间、最佳缓解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剂量稳定天数、爆发痛情况;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程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在治疗后均较镇痛前显著降低(P<0.05);在吗啡用量比较方面,试验组吗啡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用量;试验组在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最佳缓解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试验组平均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分析标准(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试验组便秘、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每疗程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结论: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给药方式控制难治性癌痛临床疗效确切,止痛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疼痛起效时间短,疗程较吗啡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39例,随机将患儿划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8例予七氟醚行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实验组21例予七氟醚及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两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术后镇痛、及是否发生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较低、发生率较低,镇静指数评分较高,呼吸功能恢复快、拔管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进行全身麻醉时,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明显减少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发生,降低患儿术后疼痛,并且呼吸系统恢复快,较小影响心血管系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应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拟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80例,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0.75%罗哌卡因0.33 m L(2.50 mg)、0.50 m L(3.75 mg)、0.67 m L(5.0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无痛分娩,L2~L3间隙穿刺,头侧置管行PCEA,宫口开全时停止PCEA。比较三组镇痛前(T0)、镇痛15 min(T1)、宫口全开(T2)、胎儿娩出(T3)、胎盘娩出(T4)及缝合会阴(T5)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统计各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开始至宫口全开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统计各组达目标麻醉平面时镇痛药物用量及产妇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各组产后出血量及最终分娩方式,采用新生儿阿氏评分法(Apgar)评定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行脐血血气分析,统计各组分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T5时点三组VAS评分均较T0时点降低(P<0.05),B、C组T1~T5时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三组改良Bromage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镇痛起效时间较A组更快,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较A组缩短,达目标麻醉平面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均较A组减少(P<0.05),B、C组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出血量、最终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pH值、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0.50 m L(3.75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在无痛分娩中镇痛效果满意,对产程、宫缩、母婴影响小,具有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分离优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I-II级行结肠癌根治术的8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组,对照组为舒芬太尼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麻手术,术后予PCIA。观察组将右美托咪定5μg/kg、地佐辛1 mg/kg、帕洛诺司琼0.75 mg和0.9%氯化钠共配制成100 mL,对照组将舒芬太尼3μg/kg、帕洛诺司琼0.75 mg和0.9%氯化钠共配制成100 mL。两组患者镇痛泵参数相同,监测术后2、6、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内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24 h和48 h的Ramsa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嗜睡、头晕、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舒芬太尼,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进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80例患者,依据简单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全麻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前比,术后12 h、24 h两组患者的CD4+、CD4+/CD8+均先降低后升高,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CD8+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观察组比对照组在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镇痛药物总量有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的术毕到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与对照组(22.50%、20.00%)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5.00%)更低(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取得了显著的镇痛成效,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还能减轻机体免疫抑制,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