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格木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珍稀濒危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应用从格木主要天然分布区收集的6个群体的种子进行育苗试验,揭示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生长变异状况及其与种子性状、亲本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苗高的变异高于地径,苗期选择以高生长为主。格木苗期生长与种子的大小、千粒重相关显著,胚根长度与经度、地径与年均气温、高径比与海拔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格木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亦将有助于其天然资源的保护经营和人工种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适宜培育大径材的优良家系,以广东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第二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28个半同胞家系)和2个对照(第一代、第一代改良种子园混合种)为对象,对林龄4、9、11、16和21 a的杉木胸径进行持续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林龄家系间的胸径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43%~6.29%和2.95%~3.62%。家系胸径的遗传力较高(0.335 9~0.548 6),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大趋势,至林龄16 a时达到0.548 6,随后趋缓。林龄9 a的胸径与早期(4 a)、晚期(11、16和21 a)的胸径遗传相关性最为密切。基于多年度育种值和林龄21 a时家系各径级立木占比统计,共选择出F5、F9、F21等3个适于培育大径材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生长快、成活率高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林场的51个红松初级种子园子代家系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成活率及存活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4年生地径的区组与家系交互作用外,各性状在家系间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85%~29.89%;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除4年生地径(0.34)和存活率(0.37)外,遗传力均超过0.50,属于高遗传力;高变异系数,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利用布雷津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51个红松子代家系进行评价,以10%的入选率,PK29、PK38、PK21、PK37和PK48五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4年生苗高和地径平均值分别为29.26和0.93 cm,分别比总平均值高3.51和0.06 cm,遗传增益分别为10.08%和2.33%。本研究可以为红松优良家系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 相似文献
5.
红松半同胞家系变异分析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和筛选优质红松种质资源;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的53个28年生红松子代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枝下高和第六轮枝高)及形质性状(分枝角、通直度和轮枝数)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部分形质性状外;大部分生长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97%~37.39%;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6%~26.75%;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136~0.746;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031~0.827;个别性状遗传力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分枝角外;其余各性状间大部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0.073)。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高的家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联合筛选;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2.31%;表明三个主成分包含了供试家系生长及形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对主成分Ⅰ的贡献较大;且描述红松的生长性状;因此可作为选择优良家系的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家系及单株进行选择;以家系材积现实增益超过35%为标准;可筛选出5个优良家系;入选率为10%;入选的优良家系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分别为7.90 m、25.02 cm、19.21 cm、16.23 cm和0.107 4 kg·m-3;现实增益分别为3.94%、14.71%、17.26%、19.34%和39.48%。对优良家系内的单株进行选择;按单株材积遗传增益超过100%为标准;可筛选出6株优良单株;入选率为4%;入选单株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比总平均值分别高1.60 m、8.54 cm、7.04 cm、6.69 cm和0.097 kg·m-3;遗传增益分别为5.99%、29.92%、35.53%、37.06%和102.04%。所选优良家系及单株可为良种审定提供基础;也可以为种子园的营建、改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6.
不同树龄水曲柳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优质的水曲柳种质资源,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国家水曲柳良种基地的16年生水曲柳子代测定林75个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分别在第4、11和16年对其树高、地径(胸径)和材积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变异来源各指标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22.20%~63.30%,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796~0.98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材积为评价指标,按10%入选率对家系进行评价选择,初步筛选8个优良家系,入选的家系材积平均值比总平均值高0.007 m3,遗传增益为36.03%;该研究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为良种登记提供基础,也可为种子园的改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四年生杉木半同胞子代林49个家系的遗传测定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呈高度遗传;枝粗、枝数等性状呈弱度遗传;枝数与大多性状间呈不显著遗传负相关;树高、胸径之间遗传相关显著;冠幅、年轮盘数、枝粗及枝长四者之间遗传相关极显著;该四性状与高、径之间呈极显著遗传相关.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摸式得指数方程为I=1.647P1 2.993P2 1.522P3 0.086P4-0.ll7P5-1.779P6-1.995P7,据此选出遗传型最佳家系,并分析了综合指数选择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固定家畜多个不相连锁显性性状的半同胞家系选择体制,并从群体基因型频率、配子频率及表型频率等方面分析了该体制的育种进展.研究证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效果取决于每头公畜交配母畜数K、母畜产仔数N及群体育种水平;K、N越大,群体育种水平越低,选择效果越好.当K=1时,半同胞家系选择就退化成全同胞家系选择;当K=1且N=1时,退化成“理想型横交固定”;当K较大且群体育种水平较低时半同胞家系选择效果与“多元测交”相当.最后讨论了半同胞家系选择在家畜育种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幼龄林时期开展早期稳定性选择研究,为各造林地点及环境条件相似的毗邻地区选择优树,是林木遗传改良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21个白桦家系为材料,分别在庆安、尚志、辉南、丹东等4个试验点营建子代测定林,对2年生白桦树高和地径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与地径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家系间以及家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在庆安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1、203等家系;在尚志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3、206、201、312、316、205等家系;辉南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3家系;在丹东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325、203、310、204、201、316等家系。采用Tai模型对参试家系的地径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203与201家系是生长表现优异、稳定性强的最优家系;309、308、205、316、302和206等6个家系生长表现较好,生长适应性较强,是较好家系;311家系受环境条件影响大,为敏感型家系;325家系生长表现在各点均不一致,为不稳定家系。研究结果不仅为白桦优良家系的评价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优良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三代测定幼林为对象,分析幼林期(2、3和5 a)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及2 a生时生物量的累积与分配。结果表明,马尾松幼林期不同杂交组合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和活枝数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且生物量在2 a生亦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杂交组合2 a生的地上生物量占植株总生物量的87.17%。幼林期生长性状以树高的增长量最大,5 a生较2 a生增长了4.23倍。采用综合育种值法,依据预测的树高(H)育种值为主,结合地径(D0)和2 a生茎干生物量(Bs)指标的配合选择方式,以入选率20%优选出杂交组合分别为22×44、33×22、40×44。以5 a生时树高、地径的单株育种值为依据,2%的入选率优选出16个单株,其树高、地径、冠幅及活枝数平均增益分别为1.07 m、1.58 cm、0.32 m和4.67个。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赤眼蜂对被害与未被害马尾松的趋性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利用培养皿和“Y”形嗅觉仪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危害的马尾松针(Pinus massoniana)与未被害马尾松针的趋性选择反应。发现未被害松针和被害松针对松毛虫赤眼蜂均具显著的引诱作用,但是在被害与未被害松针两者之间,松毛虫赤眼蜂明显选择被害松针;对于不同被害程度而言,松毛虫赤眼蜂倾向于选择被害程度严重的松针,而与松针是否被马尾松毛虫连续危害的关系不明显。即松毛虫赤眼蜂可以通过马尾松毛虫被害后的寄主植物(马尾松)所散发的气味以对寄主栖息地定向,跟踪、寻找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衡山和江苏省紫金山的马尾松上发现岛生异担子菌,并从11号标本中分离到单孢菌株。在每个标本中随即选取两个或一个单孢菌株分别与已知的岛生异担子菌的T、N和Y生物种的单孢菌株进行融合性交配。实验表明这11号标本都是岛生异担子菌T生物种。T生物种的岛生异担子菌在中国广泛分布,且通常生长在马尾松上。N和T生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Y生物种与N和T生物种的主要形态区别是具有较小的孔口和担孢子。 相似文献
13.
红松自由授粉子代家系生产力年度变异与家系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研究》2016,36(2)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林业局青山种子园的79个红松优树半同胞家系子代为对象;测定其21、25和27 a生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在过半轮伐期后的红松生长性状以材积的增长量最大;在3个树龄材积的变异系数最大;树高、胸径和材积在3个树龄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3.12%、22.39%和46.34%。生长性状在21、25和27 a生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家系效应。生长性状遗传力受弱至中度的遗传控制;相同年度内;家系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以材积做选择目标;以20%的入选率对材积进行选择;选出16个优良家系的材积在21、25和27 a时的平均值分别为0.036 8、0.048 6和0.061 6 m3,分别比当年生对照(CK)高28.67%、15.02%和14.07%;本研究还初选17个优良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在20.25%~34.37%。 相似文献
14.
以7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一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 设置同质低磷(P)胁迫和异质低P胁迫模拟的盆栽试验, 系统研究马尾松家系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和P效率变异规律。结果表明, 参试马尾松家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P效率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家系变异, 主要P效率指标的家系遗传力均较高, 干物质积累量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80, 揭示了马尾松P营养效率的较大遗传改良潜力。马尾松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有所差异。在同质低P胁迫下, ‘3201’、‘1217’等高P效率家系的根系主要参数均高于低P效率家系, 表明整体根系参数的适应性变化是P效率和生物量形成的决定因素。在异质低P胁迫下, 高P效率马尾松家系在表层富P介质的根系分布量、分布比例均显著增加, 表层根系参数与马尾松家系P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揭示根系空间构型的适应性变化是决定马尾松高P效率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表层根系生物量、表层根相对比例的家系遗传力达0.88和0.72, 证实了以马尾松根构型的适应变化为突破口, 选育具有理想根构型和较高P效率的马尾松家系。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北部丘陵山区生长发育正常的各种类型的马尾松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样地,测算胸径、株高、优势高、株数、蓄积量、年龄等数据,以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型dB/dt=rB[1-(B/K)^θ]和3/2自疏法则为理论依据,出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N={[A(1 ce^-ft)^b]^-p-[A(1 ce^-ft0)^b]^-p No^-p}^-1/p,该模型适用于描述各种密度林分的自然稀疏规律。经用闽北马尾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资料验证,证明此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的密度观察资料,显示了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萜烯类化合物是针叶树防御昆虫为害的重要组分。对盆栽马尾松、湿地松进行未受害、接虫咬食为害、人工剪叶处理后,用TCT-GC-M S分析了叶片挥发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人工剪叶后马尾松挥发物相对含量除α-蒎烯降低外,其余都有所升高,但挥发性化学物质相对含量出现高峰的时间没有规律性;虫害后,挥发物的相对含量除水芹烯降低外,其余均在1h升高,同时检测到p-薄荷-1.4(δ)-二烯,但其变化较小。湿地松受害后检测到7种挥发性化学物质,除人工剪叶后α-蒎烯、虫害后α-蒎烯、水芹烯相对含量降低外,其它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在不同的时间内都有所升高。β-蒎烯在两种松树受害后都有显著的变化,马尾松中的石竹烯没有明显的变化,氨茴酸-3,5-二甲基-3-乙烯基-4-己烯酯、大香叶烯D只在湿地松中检测到,而且其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用“相对生长测定法”对鼎湖山优势种马尾松的树木年轮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1953-1991年鼎湖山马尾松种群的生产力,结合当地的气象数据,用MICROSOFT EXCEL程序对气温与鼎湖山马尾松种群生产力变化的相关性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1953-1991年间,鼎湖山当地气温升高了0.6℃,马性松种群生产力增加了3.31t hm^-1a^-1。因此,气温波动与马尾松种群生产力的变化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Animal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imal bioscience》2012,6(9):1398-1406
Stochastic simulation was used for studying the impacts of sexed semen on genetic progress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Three strategies were compared: WSS (use unsexed semen in cows and heifers), SSH (use sexed semen in heifers and unsexed semen in cows) and SSCH (use sexed semen in both cows and heifers). Conception rate (CR) of unsexed semen was considered to be 35% and 65% in cows and heifers, respectively. CR of sexed semen was considered to be 15 (20% in cows and 50% in heifers), 10, 5 and 0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than unsexed semen. Thus, four subschemes were compared under SSCH (SSCH15, SSCH10, SSCH5, SSCH0) and SSH (SSH15, SSH10, SSH5, SSH0). Moreover, the effect was studied in four distinct paths of selection: active sires (AS), young bulls (YB), bull dams (BD) and milking cows (CW). The average genetic superiority of CW was 12% and 9.5% in SSCH15 and SSH15 strategies relative to a base schem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genetic superiority of CW was 19% and 10.5% in SSCH0 and SSH0, respectivel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etic superiority of C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t is, 0.5% and 0.1% per every 1% increase in CR in SSCH and SSH,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etic superiority of cows in SSCH and SSH schemes. Widespread and limited use of sexed semen in commercial dairy herds resulted in a large genetic advantage in CW. The genetic advantage of gender control was minimal in the selection paths of AS, YB and BD. Open days and services per conception reached to 153 v. 125 days and 5 v. 2.86 under SSCH15 compared with WSS. The age at first calving increased from 774 to 790 days in SSH15 and SSCH15 strategies. Mean of parities decreased to 2.26 v. 2.42 by using sexed semen. The widespread use of sexed semen increased the age average of cows in all parities. Sexed semen increased selection intensity in the CW path, and this contributed to the genetic merit of future cows. On the other hand, sexed semen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Generally, although the effect of widespread use of sexed semen (SSCH) on genetic progress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limited use of sexed semen (SSH), SSCH decrease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dairy herds dramatically, and this suggests that SSH scenarios might be more appropriate in animal breeding programs. Finally, to make a decision of which schemes are more convenient, it is necessary to compare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scheme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尾松苗木的菌根土接种及苗圃地选择的试验,可知培育马尾松菌根化苗木,应选择土壤中菌根菌含量丰富的马尾松疏残林地、近年采伐迹地、林中空地、林缘下方,以及前茬是马尾松或湿地松的老苗圃地作为马尾松苗圃地。在这些地类上,结合施以足量腐熟有机肥做基肥,培育的马尾松苗木菌根感染率一般都在85%以上,苗木质量好。上述地类外的新垦苗圃地,应在生长健壮,无病原菌,而且最好是生长有马勃子实体的马尾松林下,挖取0—20厘米表土层进行菌根土接种,培育的松苗也可获得较高的菌根感染率。历史上未种过松类、栎类,附近又无松林的荒山荒地,用作马尾松苗圃地,苗木的菌根感染率极低,质量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