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福建东山滨海沙地木麻黄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福建东山县海岸带红壤性风积沙土与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各组分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及能量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和能量分别为1 681.84 g·m-2和317 79.31 kJ·m-2;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现存生物量和能量分别为 129.87 g-1·m-2和10 71.0kJ·m-2;红壤性风积沙土的木麻黄群落各组分热值范围为19.84~21.70 kJ·g-1,各组分能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为:干(38.09%)>枝(19.48%)>根(17.09%)>叶(16.86%)>皮(6.83%)>枯枝(0.88%)>果(0.77%),凋落物能量归还量为9 070.47 kJ·m-2·yr-1,群落能量的净固定量为31 298.70kJ·m-2·yr-1;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各组分热值在19.98~21.39kJ·g-1,其中枯枝热值最高,根最低;各组分能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为:干(46.93%)>根(16.44%)>枝(13.92%)>枯枝(12.28%)>皮(5.87%)>叶(3.90%)>果(0.66%),凋落物能量归还量为2 061.77 kJ·m-2·yr-1,群落能量净固定量为12 662.82 kJ·m-2·yr-1.红壤性风积沙土上的木麻黄群落现存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均要高于均一性风积沙土,原因是红壤性风积沙土的沙土层薄(<20 cm),土壤保水肥的能力要强于沙土层厚(>100 em)的均一性风积沙土.  相似文献   

2.
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叶热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郝朝运  刘鹏 《生态学报》2006,26(6):1709-1717
对不同季节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18种优势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境片断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植物叶的灰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主要是叶的元素含量),其中仅乔木层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灌木层华箬竹(Sasamorpha sinica)的灰分含量高于10%,其他植物灰分含量较低;不同季节植物的灰分含量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从群落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平均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7.49%±2.59%)、灌木层(7.20%±3.22%)、草本层(6.68%±1.02%)和间层(6.28%±1.31%),但层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种类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范围较大,有6种植物的去灰分热值高于20.00 kJ/g,4种植物低于18.00 kJ/g,同一层次内常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一般比落叶植物高;从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20.33±2.29)kJ/g)、乔木层((19.92±1.05)kJ/g)、间层((19.71±3.26)kJ/g)和草本层((18.14±0.74)kJ/g),仅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季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较为复杂,其中多数植物在春秋季热值含量较高,夏季热值含量较低。(3)对不同生境条件下3种乔木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显示,由于受到片断化后光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与林内相比林外生境植株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明显升高(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分析认为,生长速率慢和某些高热值成分的积累是造成片断化条件下植物叶热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香港山坡地草本、灌木群落的植物能量生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收获法和植物热值分析,在研究香港桃金娘灌木群落、芒萁群落和鸭嘴草+野古草+金茅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基础上,探讨群落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以及植物能量现存量、净固定量和现存净增量.结果表明,芒萁具有较高的热值,而禾草植物的干重热值较低.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的能量现存量分别为18683、38436和65632kJ·m-2;能量净固定量为13286、20354和18784kJ·m-2·a-1;能量现存净增量为3437、9626和6695kJ·m-2·a-1.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比,草地、芒萁、灌木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和能量现存净增量都较低.刈割实验也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加大,植物能量净固定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样品的热值、能量现存量、能量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的平均热值为15.39kJ·g-1DM,茎叶热值大于根部热值,挺水植物热值大于漂浮植物,后者又大于沉水植物;(2)群落热值为漂浮植物群落与挺水植物群落相近,均大于沉水植物群落;(3)群落能量现存量为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能量现存量在不同水深层次上的分配有3种类型; (4)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平均为0.54%,芦苇群落最大,可达2.90%,沉水植物群落平均为0.26%。  相似文献   

5.
广东鹤山人工林群落主要优势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5种人工林群落中采集20种主要植物器官及3种群落凋落叶样品,利用PARR-1281氧弹热量计和马福炉分别测定样品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含量,再计算去灰分热值;按器官、个体和生长型等比较分析植物的热值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0.7~22.17和13.89~23.04 kJ·g-1之间,叶片的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明显高于其他器官(P<0.05).个体加权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4.24~19.43和16.63~20.99 kJ·g-1群落各层次植物去灰分热值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乔木(19.55 kJ·g-1)>灌木(19.46 kJ·g-1)>草本(18.77 kJ·g-1),其中,乔木层树木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大小为:本地针叶树(19.86 kJ·g-1)>本地阔叶树(19.55 kJ·g-1)>外来桉树(19.18 kJ·g-1),灰分含量的排序则相反.马占相思林、针叶林和木荷林群落的凋落叶热值均高于所在林分各层次的热值(P<0.01),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凋落叶热值大于所在乔木层叶片的热值,而木荷林凋落叶热值小于乔木层叶片的热值.  相似文献   

6.
构成天津开发区滨海生态防护圈的 4种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别为 ,乔 灌 草群落 2 8 5 5t·hm-2 、5 2 5 91× 10 9J·hm-2 ,灌木群落 2 8 11t·hm-2 、5 0 3 2 7× 10 9J·hm-2 ,草本群落 2 4 30t·hm-2 、35 5 6 8× 10 9J·hm-2 ,灌 草群落 4 2 1t·hm-2 、75 5 2× 10 9J·hm-2 ,都大大超过了原生植被碱蓬群落 ( 0 2 75t·hm-2 、3 6 1× 10 9J·hm-2 )。具有复层结构的乔 灌 草群落和灌 草群落在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的分配上 ,都是优势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而且在各群落中生物量和能量分配比例很接近 :乔 灌 草群落中乔木层占 84 34%和 84 4 3%、灌木层占14 89%和 14 84 %、草本层仅占 0 77%和 0 73% ;灌 草群落中灌木层占 80 0 8%和 80 5 1%、草本层占 19 95 %和 19 4 9%。 4种群落对N、P、K、Na、Ca、Mg、Cl- 7种元素的现存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群落 ( 2 4 81 87kg·hm-2 )、灌木群落 ( 5 18 16kg·hm-2 )、乔 灌 草群落 ( 4 99 4 9kg·hm-2 )、灌 草群落 ( 99 2 2kg·hm-2 ) ,大于原生碱蓬群落 ( 2 8 34kg·hm-2 )。草本群落对Na和Cl-有着极大的吸收和积累 ,分别达到 5 2 1 6 8kg·hm-2 和 14 2 9 15kg·hm-2 。元素现存量在复层结构的乔 灌 草群落和灌 草群落  相似文献   

7.
林华  曹敏  张建侯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6):1103-1110
能量分配格局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但是由于热带森林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对它的热值和能量分配格局的全面研究还很少。该文研究的热带季节雨林位于西双版纳,是分布于热带亚洲北缘的一种森林类型;山地常绿阔叶林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属于我国西部亚热带地区的山地常绿阔叶林。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这两种重要森林类型的热值和能量分配格局,验证Golley(1961,1969)提出的世界范围内植被的热值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升高的规律。热值的测定采用SDCM-Ⅲa氧弹测量仪。两个森林样地面积都是1 hm2,能量分配格局及年固定量根据生物量和生物量增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样地的热值低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热值>灌木层>草本层,所有器官中叶片的热值较高。由于以前种植砂仁(Amomum villosum)的影响,热带季节雨林样地的能量现存量小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是因为地处高温高湿、光照充足的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的能量年固定量高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对于热带季节雨林样地来说,97%的能量储存在乔木层中;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的乔木层储存了88%的能量,可见乔木层是维持森林能量结构的关键层。研究结果为Golley的结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海莲、秋茄两种红树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热值测定,对中国两种典型红树群落,即海南岛的海莲群落及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群落样品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红树群落各组分样品之间热值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叶、花的热值较高,而根、树皮的热值较低。(2)群落能量现存量海莲群落(1984年1月)高达178,627kcal/m2,秋茄群落为70,547kcal/m2,群落能量在不同组分以及不同高度层次上均有不同的分配比。(3)海莲群落(1983)、秋茄群落(1982)能量年净固定量分别为15,772kcal/m2和10,456kcal/m2,相应地对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依次为3.01%和2.01%;红树群落比其他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能量固定能力及太阳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青海高寒区典型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有助于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的相互预测,对于阐明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高寒区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生物量模型估算法、生物量收获法等对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进行定量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青海高寒区人工林植物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高于灌木层与乔木层,群落植物多样性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大。(2)林龄为20年的人工林地上生物量介于921.9532—6314.9671 g/m~2之间,林龄为35年的人工林地上生物量介于9563.0731—15181.1201 g/m~2之间,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3)青海省高寒区人工林灌木层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较小,分别在0.77%—1.49%,0.004%—18.54%之间,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在群落地上总生物量中起主导地位。(4)青海高寒区人工林群落及草本植物丰富度与草本地上生物量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珍稀植物福建含笑群落能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含笑 (Michelia fujianensis)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和太阳能转化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差异 ,树干热值最高 ,花热值最低。福建含笑群落的能量现存量 859.93× 1 0 10 J/hm2 ,其中地上部分72 3.67× 1 0 10 J/hm2 ,占总量的 84.1 5% ;地下部分 1 36.2 6× 1 0 10 J/hm2 ,占 1 5.85%。福建含笑1 997年群落能量净固定量为 32 .72× 1 0 10 J/hm2 ,林地太阳光有效辐射能转化效率 1 .536%。  相似文献   

11.
鼎湖山人为干扰下马尾松林水文生态功能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鼎湖山马尾松林中,林外降水量年平均为2209.0mm,其中83.8%-84.5%的降水休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仅占15.5%-16.2%。林外降水到达冠重新分配,穿透雨占了82.7%,林冠截留17.2%,茎汉0.15%。林外降水进入该生态系统后,34%以径流形式流出,其余的通过蒸散形式返回大气层。林冠截留率随林外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降水的增大,其降幅逐渐减小。茎流率的变化与林冠截留率相似,单株茎流量与胸径和枝下高的大小呈显著的直线关系(P<0.01),但与林冠大小关系不明显,径流仅发生在每年的4-10月份,年平均径流率为0.34。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6 .2 2和14 .77m g/kg,其中铵态氮占 4 5 .3%、4 8.7%和 14 .5 %。 (2 )外加氮处理使 3个森林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含量都在增加 ,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层、氮处理水平、氮处理时间和森林类型。总体而言 ,0~ 10 cm土层略比 10~ 2 0 cm土层敏感 ;氮处理水平越高土壤有效氮增加越多 ;外加氮处理时间越长 ,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距越大 ;阔叶林的响应稍落后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在18.87~93.20μg/d*g干树脂之间,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然而,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90%)。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0~10cm和10~20cm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著的差异,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本研究样地中,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硝态氮为针叶纯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铵态氮则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人为干扰对鼎湖山马尾松林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通过处理(根据当地居民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和保护(停止人为干扰,无任何人类活动)样地的比较在五年内(9190-1995年)研究了人为干扰对鼎湖山马尾松林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样地的林下层和灌木层盖度逐年上升,而处理样地相对较稳定。保护样地的草本层盖度略上升至1992年后,呈显著下降的变化,处理样地的变化则与保护样地的相反。保护样地的林下层植物种数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41种降至1995年的30种,减少11种),处理样地变化不大(从1990年的36种降至1995年的34种,仅减少2种)。小径级(≤13cm)的马尾松胸径增长速率保护样地高于处理样地,且径级越小,增长速率越大,然而,径级大于13cm的植株,则没有显示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现象表明,适度的人为干扰对稀疏马尾松林的自然更新及林下植物种类多样笥具有一定的维持或促进作用,但不利于马尾松的生长。同时对稀疏马尾松-灌木-草本群落在停止人为干扰后的演替途径作了预测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选取鼎湖山保护区3个马尾松9Pinus massoniana),荷木(Schima superba)针阔混交林样地,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乔木尾生物量(thm^-2)为:174.41-270.11。平均227.36,且均以马尾松的生物量居多(占54.9%-84.4%)。林下层植物生物量和地表现存凋落物量(thm^-2)分别为7.41-28.28和7.06-11.56。平均14.41和9.03。三个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thm^-2)分别为146.35,215.30和205.79。平均为189.15,其中植被层碳贮量贡献率最大,依次占62.9%,61.9%和69.9%。平均65.0%;土壤层贡献率次之,依次占34.3%,35.5%和28.5%。平均32.8%;而地表现存凋落物层的贡献最小,仅占2.8%,2.6%和1.6%。平均为2.3%。此外,本文还对该生态系统植被碳吸存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相似文献   

17.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s important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estimates, timing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measur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during the dry season for three dominant and native tree species in a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For each tree species, different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the fast-growing tree species 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 large diurnal fluctuations occur, with a peak DBH in the early morning (around 05:00 h) that decreases to a minimum by about 14:00 h. Both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emp and Cryptocarya chinensis (Hance) Hemsh exhibited less diurnal swelling and shrinkage. Diurnal fluctuations for these species were observed on a few occasions over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Graphical comparis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DBH with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dicate that for different trees,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DBH observed responded to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Large stem changes were found to occur for Ca. chinensis tree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both S. superba and Cr. chinensis were found to be less sensitive to solar radiation. Changes in the DBH of these two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controlled mainly by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later dry season, with a lower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all three tree species stopped growing and only negligible shrinkage, expansion, or fluctuation occurred, suggesting that the optimum time to measure tree growth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is the later dry season.  相似文献   

18.
鼎湖山森林地表水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内两溪流水源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①鼎湖山地表水总体水质较好,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类水源水质标准。区内水体受污染程度低,绝大多数指标均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②水体pH值较低,Al含量较高,总有机碳测定表现出整个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水体中有害金属Mn和Pb含量略高,但都远低于饮用水卫生标准。③对地表水来源过程环节的水化学分析比较表明: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溶液(30cm层和80cm层)和地表水水样的pH值呈现“M”形变化。酸雨和土壤表层酸化是该区地表水pH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地表水和30cm土壤溶液中的Al浓度分别是大气降水的5倍和8倍,地表水中的Al主要来源于酸雨对土壤的淋溶。地表水中的Na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Pb浓度是地表水的17倍,林冠吸收富集和土壤固定吸附使地表水中的Pb大幅度降低。穿透水和土壤溶液中的Mn、K、Ca、Mg、Sr比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浓度高,反映了元素被酸雨淋溶、活化和被植物、土壤吸收吸附的过程。从长远看,尽管在森林保存完好的地区,区域环境的恶化及酸雨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0~40cm土层中细根(≤2mm和2~5mm)的现存量、死亡量、生产力和周转率,并比较了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和“埋无根土柱法”来估算表层土(0~20cm)细根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中,季风常绿阔叶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6.59t·hm-2和4.81t·hm-2,死根比率各为29.9%和22.9%;针阔叶混交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5.35t·hm-2和4.24t·hm-2,死根比率各为34.4%和24.0%。细根现存量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和年净生产力分别为0.90,1.59,2.65t·hm-2·a-1 (≤2mm)和0.41,0.63,1.25t·hm-2·a-1(2~5mm),针阔叶混交林的相应数值各为0.80,1.4l,2.42t·hm-2·a-1(≤2mm)和0.37,0.62,1.21t·hm-2·a-1(2~5mm)。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周转率为0.57 (≤2mm)和0.34次·a-1(2~5mm),针阔叶混交林分别为0.69(≤2mm)和0.38次·a-1(2~5mm)。  相似文献   

20.
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鼎湖山退化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林恢复过程中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为对象 ,研究了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林下层年凋落物量除在第 5年有所下降外均随时间逐年上升 ,但其增加速率随年份不同而异 ,总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3 8%。第 4年凋落物量为 0 .2 0 t· hm- 2 · a- 1,第 1 1年为 1 .1 7t·hm- 2·a- 1。凋落物养分元素平均浓度为 (% ) :N0 .95 ,P0 .0 4,K0 .5 7,Ca0 .1 3和 Mg0 .0 8,基本上以夏季和秋季最高冬春交替月份最低。第 1 1年凋落物各元素养分归还量为 (kg· hm- 2·a- 1) :N1 1 .1 0 ,P0 .47,K6.65 ,Ca1 .48和 Mg 0 .91。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失重率呈直线模型变化 ,第 1年的分解速率为 3 1 % ,至试验结束时凋落物的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66%。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和 P浓度随时间逐渐上升 ,但 N增加的速度较 P快 ,其余元素浓度均下降 ,但 K下降的速度最快。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是唯一表现残留量呈先上升然后下降变化的元素。P的残留量变化与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几乎一致。各元素在分解试验结束时残留量占起始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N 90 % ,P 67% ,K 9% ,Ca 3 0 %和Mg 1 4%。可见 ,林下层凋落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碳及其它营养元素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