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30只产于我国云南的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结果如下:抗碱血红蛋白均数(%)为0.90±0.09,HbF细胞均数(%)0.10±0.05,Heinz小体生成率均数(%)为12.35±0.81,热变性血红蛋白均数(%)为2.48±0.35,血红蛋白溶解度均数(%) 为83.58±1.12。异丙醇试验为阴性,未见H包涵体。上述结果与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进行了分析比较。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了树鼩Hb的五个区带,树鼩Hb的电泳迁移率慢于人的Hb。  相似文献   

2.
树实验种群的繁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树实验种群的繁育。结果是5对成年树在7个月内共产11窝31只仔树。27只出生后即人工喂养的仔树中,25只健康存活至进入动物实验。成年树平均产仔周期为(52±8.9)d;仔树的人工喂养成活率为92.6%。可以认为树实验种群的人工繁育是可行的。人工繁育的树有望取代野外捕获的树用于有关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树肺脏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与人和灵长目相似,其肺实质也是由导气部和呼吸部构成。但不同的是其细支气管粘膜形成很高的皱襞。在电镜下Clara细胞电子密度高,顶部胞质中含有大量膜包颗粒,这些结构与大白鼠和家兔的结构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外方都包绕着基膜和肺泡Ⅰ型上皮细胞的胞质。气血屏障由肺泡上皮细胞、融合的基膜和内皮细胞胞质构成。说明树肺脏不但是呼吸器官,也是一些激素和介质产生及代谢的重要器官。本文为研究树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分类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肝脏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的致死率和死亡率,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脏疾病的有效工具,考虑到非人灵长类实际使用的限制,树鼩作为非人灵长类替代动物具有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等优势,本文对树鼩在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人灵长类肿瘤模型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癌症是人类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将体外细胞模型获得的癌症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动物活体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肿瘤活体实验绝大部分采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小鼠和大鼠,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个体小、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转基因技术成熟等优势。但是啮齿类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许多从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在人体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免疫、生理和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理论上更加适合癌症研究。本文对现有的非人灵长类肿瘤研究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介绍用化学和生物致癌剂在不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诱导肿瘤的研究,为将来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人类癌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雌性树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为制备转基因树奠定基础。方法 用 1%的戊巴比妥钠 (10 - 3ml g体重 )肌内注射对树麻醉 ,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 ①在 2 5~ 2 8℃、18~ 2 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80min、130min ;②雌性树的子宫为双角子宫 ,卵巢外有包膜 ;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 ,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 在 2 5~ 2 8℃下 ,用 1%的戊巴比妥钠 (10 - 3ml g体重 )对树麻醉时间比较适中 ,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 ,树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 ,但树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10.
比较野生和人工繁育树鼩的部分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创制提供基本参数.血液采自昆明地区54只野生树鼩(被捕获后人工饲养1-2月)和54只子一代人工繁育树鼩.该研究首次报道在两组动物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I、总胆汁酸、果糖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些指标在人工繁育树鼩中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1449(956)U/L、5.94(7.23)μg/L、15.6(19.7)μmol/L、393.5(80.8)μmol/L和0.36(0.32)mmol/L;在野生树鼩中依次为:986(564)U/L、4.01(4.10)μg/L、20.0(20.6)μmol/L、379.0(104.0)μmol/L和0.46(0.23)mmol/L.人工繁育树鼩生理指标表现出个体间离散程度降低趋势,但个别反映肝脏功能及心肌情况的指标表现出平均值上升,个体离散程度扩大的现象.这些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树鼢模型创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树鼩作为低等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日益引起研究者重视,将其作为实验动物的实验需求越来越多。作为南方亚热带动物,树嗣如何适应北方地区的生活是北方地区将其用作实验动物的前提。本实验室探索出适宜树购居住的饲养笼具,确定了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噪声及通风等条件,制定了规范化的卫生管理标准,建立了北京地区长期人工培育树晌的饲养管理方法,为今后利用树嗣进行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被应用于人类医学实验研究的多个领域,如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模型,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轮状病毒、疱疹病毒模型,糖尿病、胆结石、癌症病模型。但是,目前我国用于实验研究的树鼩几乎全都来自野外,对它们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环境学等质量标准没有进行控制,它们本身携带的许多病原体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这既不符合国家对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要求。因此,应该同步开展树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标准研究,使之纳入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改变目前使用在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在后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逐步填补中缅树鼩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空白.方法 建立中缅树鼩基因小片段插入文库,利用5’端地高辛标记的(CA)15探针从约1500个菌落中选出36个阳性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测序,发现其中15个含有重复序列,其中1个为重复克隆,1个因两端序列太短而不能设计引物.结果 用Primer3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工饲养健康树鼩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探讨与不同物种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140只健康成年树鼩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雌性与雄性比较,LYM%、PLT、RDW%、GLU、CREA的差异具有显著性(JP〈0.05),11P、CHOL、TG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其他指标的差异不具显著性,部分指标与恒河猴、大鼠及人的相应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本文建立了健康树鼩的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为应用该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树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树鼩是一种新型实验动物,由于它的许多分子与细胞结构近似于人类,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免疫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有相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树鼩乳腺肿瘤的特性(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建立合适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类乳腺癌的生物学机制及发展新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相对于常用的啮齿类动物,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tree shrew)因在进化层次上更接近于人类而可用于建立更适合的乳腺癌模型。该文详细了介绍一例树鼩自发性乳头状良性乳腺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该例肿瘤孕激素受体阳性且Ki-67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活化的Caspase3阳性细胞比例较低;且肿瘤的形态和病理与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非常接近。提示利用树鼩建立乳腺肿瘤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个合适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将在研究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 anthracene,DMBA)在实验中能诱导大鼠产生乳腺肿瘤。树鼩的基因的结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比啮齿类动物要高,而且树鼩的自发性乳腺癌已经有被报道,因而树鼩很有可能是研究乳腺肿瘤更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我们想用致癌剂DMBA诱导树鼩产生乳腺肿瘤而建立树鼩的乳腺肿瘤模型。方法: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十只在分娩之后失去幼崽的雌树鼩,其中一半的树鼩在腰部双侧乳房的脂肪垫注射100 mg/kg的DMBA,其余的树鼩作为对照组没有作DMBA处理。对生成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的形态特点分析以及免疫组化化学法测定Ki-67、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钙粘蛋白、P120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诊断在DMBA处理的树鼩中,5分之1发展浸润性导管癌,其余发展成原位导管癌。结果还证明了诱导出来的乳腺肿瘤的形态学和病理学特征与人类的浸润性导管癌相似。结论:结果显示我们采用DMBA注射失去幼崽的雌树鼩的乳腺来诱导乳腺肿瘤是有效的,诱导出来的肿瘤组织学特征与人的乳腺癌相似,诱导的肿瘤组织表达目前人常用的乳腺癌相关分子生物学标记,并且表达情况与人的乳腺癌相似。这表明了DMBA诱导树鼩乳腺癌可以提供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心肌、肺、颌下腺、脾脏、肾脏、肾上腺、骨骼肌和大脑8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8种组织均呈现为LDH-M型和LDH-H型两种亚基组合而成的5种不同分子形式同工酶。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定量法测得5种同工酶组分的相对酶活性。对其H亚基和M亚基百分率以及H/M亚基比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不同酶谱特征与基因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树鼩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近似于人类,人们利用树鼩成功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肿瘤、内分泌、神经、视觉等方面有相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和研究。本文概述了树鼩在医学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树鼩的生物学特性并参考有关实验动物饲料标准为树鼩设计和加工生产一种实验饲育饲料。结果表明该饲料能满足树鼩的健康生长、饲养繁殖和实验树鼩的营养需求。该饲料的营养成分和混合均匀度均符合地方标准,生产和饲喂方便,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