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陈翔  陈训 《广西植物》2008,28(6):759-763
DELTA系统是针对分类学研究开发的综合性多功能软件包。新版DELTA系统在运行环境、程序、指令、界面、操作方式及中文字符处理等重要功能上比旧版本均有较大改进。作为国际分类学数据库数据交换标准,应用该系统可以规范分类学描述,对研究中所有常用性状进行识别和处理,自动生成各个研究对象分类学特征描述并对其进行详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对性状特征和分类单元进行注释和图像示例,将数据转换为数量分类学或分支分类学所需格式以生成树状图,自动生成检索表,建成基于本地和网络的交互式专家辅助鉴定系统等。DELTA系统作为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常用手段和工具是非常适合及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 ,使传统分类工作在热带物种多样性评估中显出不足 ,而民间分类系统在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已做过研究 ,该文在此基础上 ,探讨能否将这种知识用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利用生物多样性快速编目、样方调查及民族植物学中民间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三个傣族村寨原住民的植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 ,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程度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中年以后识别能力趋于稳定 ,识别率高达 91 %以上。通过与长期在西双版纳地区工作的野外植物分类学家相比较 ,我们发现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率不低于分类学家 ,且所需时间比分类学家少。作者认为 ,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4.
中国百合科(广义)植物趋同特征的讨论——浆果和蒴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学家在讨论分类群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析分类性状的特点。其中有一种性状,所谓趋同性状者(Convergent character),常扰乱我们对分类群之间真正谱系关系的阐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相似文献   

5.
前言     
《广西植物》2021,(S01):F0002-F0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长期从事有花植物分类学研究。王文采院士在毛茛科(Ranunculaceae)、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等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修订了毛茛科翠雀花属(Delphinium)、唐松草属(Thalictrum)、铁线莲属(Clematis)等多个属的分类系统。2019年6月,王文采院士开始对中国银莲花属(Anemone)进行分类学修订,并于2020年7月完成了《中国银莲花属新分类》的整个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6.
若能解决馆藏陈旧标本DNA提取及PCR扩增等问题,利用模式标本或地模标本解决分类学问题将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地从馆藏陈旧蟹类标本中获得了靶向目的序列,并对所获序列的变异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旨在为通过改进后的方法成功获得馆藏模式标本、地模标本的目的DNA序列,以解决目前蟹类分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类性状的类别及其对探索动物系统发育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分类工作者在大量分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使分类学的理论逐渐系统化。Mayr等(1953)、Simpson(1961)、Hennig(1966)、陈世骧(1978、1987)、Wiley(1981)等著作的问世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分类实践工作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同步前进,相辅相成的新局面。分类学理论有三个中心问题,即:物种概念、系统原理和特征分析。其中特征分析的核心就是分类性状,简称性状。性状是识别物种或动物类群的唯一依据,存在于动物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一、性状的性质和类别性状首先是从构成物种的无数个体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杨属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黄杨属植物20种、3亚种和2变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器官的32个特征性状、繁殖器官的35个特征性状和总的67个特征性状的系统聚类结果与该属植物形态分类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属植物新分类群的建立,种、亚种和变种的鉴定以及某些划分不合理的种群纠正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蜘蛛抱蛋属植物形态演化趋势及其新分类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光照  郎楷永  王任翔  韦毅刚   《广西植物》2000,20(3):200-216
简述了蜘蛛抱蛋属的研究历史 ,着重探讨它的主要器官分类性状的进化趋势 ,揭示了有关它的性别、花被、花被裂片、雄蕊、雌蕊、柱头、果实、花葶、花梗、叶、根状茎等 14个方面的演化趋势。依据这些演化趋势尤其是柱头构造的差异 ,并参考了形态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孢粉学和解剖学研究的结果 ,提出了蜘蛛抱蛋属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豉甲科分类研究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总结回顾,重点介绍了三位著名的国外豉甲分类学家Régimbart M.,Ochs G和Brinck P.的工作,国内从事豉甲分类工作的专家有周明(羊)先生等.他们都为豉甲分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有助于区系分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为今后的应用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中国昆虫系统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大卫 《昆虫学报》2003,46(1):90-95
对未来我国昆虫系统学在能力建设、物种编目、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在昆虫系统学能力建设方面,政府和科学家应该在生物分类学能力评估、基础硬件建设、各级生物标本馆中建立伙伴关系(包括标本采集、标本馆管理、 科学研究、 知识共享和标本与资料交换)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在物种编目方面,我国的昆虫物种编目有赖于各级政府和机构继续关注标本的收集和保藏,继续启动一些考察项目,以满足发现和认识昆虫物种的实际需求。在物种水平上研究以往昆虫系统学家的工作,进行地区性和世界性的昆虫类群的订正更是非常必要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昆虫系统应该在下列方面积极探索:物种概念、进化理论、比较生物学理论和高级分类系统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的昆虫系统学家应该在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家鉴定系统技术、分类性状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发育推断程序、信息统一管理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满足昆虫系统学的发展需求。在国际合作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昆虫系统学研究机构加入生物分类学全球战略联盟、加入各种相关国际相关组织,要促进物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共享,要推动研究项目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正> 众所周知,分类学的主要任务是:(1)物种鉴定和新的分类单元的建立;(2)分类系统的建立;(3)物种形成的探讨;(4)地理区系的研究。昆虫分类学文献系指上述内容,并符合分类学出版物标准的刊物和图书。 昆虫分类学文献对其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掌握文献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例如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必须严格遵守优先权的原则,如果文献收集不全,发表新的分类单元与前人重复,便会形成同名或异名,给后人工作增加麻烦。所以分类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熟悉昆虫分类学的文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柴胡属药用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研究了柴胡属植物的形态,解剖和花粉方面的性状,对中国柴胡属药用的14种,2变种,1变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根据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柴髹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分为2亚属,2组;探讨了柴胡属药用植物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及种间,种下单位的分类关系;并通过对分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排序,找出了柴胡属植物分类中所应依据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4.
1 面貌一新的分类学以林奈的《植物种志》(1753)为标志而诞生的分类学,已有239年历史,是生物学中历史最久的学科。生物分类学,按我的理解,要回答三个问题,亦即有三大目标:①我们的星球上有多少生物?就是说,分类学要揭示生物多样性的面貌,并予以分门别类,这就是分类的任务;②生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就要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按这种关系建立系统;③生物的亲缘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分类学家必须研究生物的起源、物种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二百多年的分类学历史已积累了大量标本,记载了170万种生物,进行了按国际命名法规的命名,并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在昆虫分类上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飞 《昆虫知识》1991,28(2):115-117
<正>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使昆虫的分类逐步向着更准确地反映昆虫种类特征和系统发生关系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也使一些疑难的近缘种类的鉴别成为可能。分类学家们把遗传学、生理学、生化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昆虫分类学中,如用染色体、同功酶及昆虫体内稳定化合物等因子作为分类  相似文献   

16.
一个植物分类数据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庆  凌萍萍   《广西植物》1998,18(4):357-362
本文介绍了一个苔藓植物分类数据库的设计及其结构,是使用VisualBasic40,以中国苔藓植物的标本,学名,分布,文献,分类性状等为基本资料,以打印标签、名录、文献索引,构成分类性状的原始数据矩阵,并与数量分类程序,以及DELTA,PAUP和CLUSTAN等应用程序的连结为目标进行开发的。其基本构想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之下,逐渐积累中国苔藓植物的基本资料,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标本室和分类学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其结构和功能,从而为中国苔藓植物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7.
分支系统学与中国北部寒武纪高肌虫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靖舟 《古生物学报》1989,28(4):463-473
古生物学者在进行化石生物分类时,常以形态总体相似性或者某几个甚至某一个所谓的“主要性状”为分类依据。由此而产生的分类系统就常常不可避免地引起争议甚至产生错误。这是分类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受到数值系统学(Numerical systematics)和进化系统学(Evolutionary systematics)影响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少分类学者对于生物分类的目的往往可能理解不全,或者即使完全了解也未予足够重视(当然,这与化石性状的局限性亦有一定关系)。许多分类学者可能以为,生物的分类就是同类相合,异类相分,如同图书馆的检索一样。其目的主要在于方便应用。然  相似文献   

18.
分支系统学评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分支分类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有关问题。全文包括7方面的内容:(1)分支分类学说 的哲学原理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2)分支分析的三个基本原则是近裔共性原则、严格单系 原则及简约性原则;(3)分支分析的工作步骤包括:单系类群的确立、性状分析、分支分析运算、分支图与分类系统的建立及分支图与性状再分析;(4)本文讨论厂分支分类学派、表型分类学派与演化 分类学派;(5)由于板块构造理论及分支分析的兴起,生物地理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传统的演化生物地理学、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及替代生物地理学争鸣的局面;(6)由于杂交导致性状矛盾,因 此可以由分支分析识别杂种;(7)由科学理论的三条标准来看,分支系统学属于严格意义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蝗总科分类、查询及鉴定专家系统(ESCA)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将其应用到蝗总科分类中,通过信息获取、加工、软件编程,建立中国蝗总科形态学和分类学数据库,进而设计并实现了《中国蝗总科分类、查询、鉴定专家系统》(简称ES—CA),作为我国蝗灾治理工作中一种快捷高效的分类、查询、鉴定工具。ESCA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蝗总科形态分类学的有机结合,使经典分类学升华为数字信息的形式,是利用计算机功能提高生物形态分类学科研、教学效率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粘孢子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阳  顾泽茂  杜娜  成专 《生命科学》2010,(8):717-722
粘孢子虫是变温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近年来,粘孢子虫引发的病害日益严重,但其基础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粘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该文从粘孢子虫分类地位与起源、分类系统和分类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粘孢子虫分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目前粘孢子虫在分类地位和起源中存在的分歧观点以及分类方法的发展趋势等做了讨论,以期为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