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南充市郊发现褐翅鸦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6年7月9日,笔者在南充市郊清泉坝带领学生进行野外鸟类观察时,见到一只不认识的中型鸟从对岸飞越嘉陵江后落入岸边的杨树林中。9月20日,笔者与两名学生在清泉坝一预制板厂附近一株枯死的刺槐上再次见到此鸟。用10×50熊猫牌双筒望远镜在距离约40m处观察近10min,该鸟为中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蛾类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共得到蛾类12科245属549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夜蛾科Noctuidae136属364种,物种数量超过20种的分别有卷蛾科Tortricidae 24属36种,天蛾科Sphingidae 13属30种,灯蛾科Arctiidae 19属25种和木蠹蛾科Cossidae 8属25种;物种数超过10种的有尺蛾科Geometridae 13属18种,螟蛾科Pyralidae 14属17种和舟蛾科Notodontidae 8属17种;其余几个科种类均少于10种。在世界动物地理中,新疆蛾类以古北界为主,种数占到了434种(79.05%),其他动物地理区划组成类型仅115种(20.95%)。属级区系类型与种级基本一致,古北界162种,占总数的66.12%;古北界+东洋界共有58属,占23.67%,两种分布型占总数的89.79%。在中国动物地理中,新疆蛾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共计245种(44.63%),其次是蒙新与华北共有56种(10.20%),蒙新与青藏共有52种(9.47%),其他动物区系组成较少。属级的区系类型以蒙新区为主,与同处古北界的东北区、华北区和青藏区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4.
四种蛾类灯下行为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经过1991~1994年4年的田间调查与观察,比较了棉铃虫、粘虫、稻纵卷叶螟和玉米螟4种蛾类在灯下的行为特点,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即虫卵与为害随灯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灯距的缩短而减少。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光源对夜行蛾类诱捕和驱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四川南充市郊瓢虫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3年3月~2 0 0 4年5月,分别在南充市郊的人工林、农田、河漫滩草丛、灌木丛4种生境进行瓢虫种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抽样调查研究,共采集瓢虫标本1 2 1 6只,经鉴定隶属7亚科,2 2属,3 6种。个体数量以瓢虫亚科最多,食植瓢虫亚科次之。物种数以瓢虫亚科最多,食植亚科次之,小艳瓢虫亚科最少。各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灌木丛>河漫滩草丛>人工林>农田。 相似文献
6.
7.
9.
我国蚋类调查研究以往报道很少,1991年6月作者在峨眉山麓一流水沟内发现有蚋类孳生,现将初步调查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以1.5—2厘米宽,40—70厘米长的茅草叶和5厘米宽、30厘米长的白棉布条为实验材料。分为三组,放入蚋类孳生地不同地段的流水中(用石头或砖头直接压住茅草 相似文献
10.
蝶蛾类干制标本的保色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蝶蛾类干制标本的保色技能房凯(四川绵阳师专,621000)蝶蛾类于制标本是从事有关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依据,保持它们的原始状态,保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是保证科研和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一环。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大大小小的标本馆(室),还是一些享有盛名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2003年9月~2004年8月,通过铗日法对四川南充城区的鼠型小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在调查地共发现8种鼠型小兽,其中食虫类2种、啮齿类6种.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860和0.81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次之,为0.619;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最低,为0.001,几乎等于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社鼠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为0.789;社鼠与微尾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次之,为0.664;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小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与小家鼠、灰麝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为0,不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在研究的生境中,鼠型小兽表现出对不同生境有较强适应性,但对资源利用存在较小程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2.
2003年9月~2004年8月对南充城区的鼠形小兽群落进行研究,应用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种群落:C1以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主的居民区附近的垃圾地带鼠形小兽群落;C2以微尾鼩+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主的河谷-风景区鼠形小兽群落;C3以微尾鼩+褐家鼠+黑线姬鼠(Apodernus agrarius)为主的校园鼠形小兽群落.其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以C3最高,C2次之,C1最低,导致其原因可能与生境和食物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四川南充市郊区灰椋鸟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四川盆地中的南充市郊对灰椋鸟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于2004年11月10日首次观察到灰椋鸟,最后见到灰椋鸟的时间是2005年4月29日。白天,灰椋鸟多集成15~6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黄昏时分,在夜宿地往往集成大群(最大群体为410只左右),在南充市郊的种群密度为26.67只/km2。灰椋鸟现仅在市郊栖息,其栖息地划分为夜宿地、休息隐蔽地、取食地、饮水地。冬、春季灰椋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啄食蚯蚓、昆虫、植物叶和人类丢弃的食物。灰椋鸟的日活动活动节律有3个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晨昏和上午09∶00左右。讨论了灰椋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城市光和噪声污染对灰椋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 d、12~14d1、4~16 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