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崔爽  刘丙万 《兽类学报》2020,40(4):364-373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min加空白5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0.200;P=0.295;P= 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为(13.67±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相似文献   

2.
崔爽  刘丙万 《四川动物》2020,39(5):531-537
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声音、野猪Sus scrofa惨叫声和太阳能警示灯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及经济阈值研究。本研究设置依次播放东北虎声音15 s、野猪惨叫声15 s、叠加播放30 s、空白5 min(A组),播放东北虎声音1 min、空白5 min(B组),放置1 000 m A的红色太阳能警示灯(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5个样地。所有样地均设置在与森林毗邻的农田,声音从傍晚至黎明持续播放,太阳能警示灯为光控开关。每天07∶00—07∶30检查24 h内防控措施50 m范围内是否出现野猪危害农田的现象并记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玉米Zea mays损失率与进入样地野猪数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防控有效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A组和C组的防控有效期较长,分别为(27.00±1.87) d和(31.80±3.56) d,对照组的为(1.80±0.75) d;(2) A组的玉米损失率及经济损失均值最低,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加,与人冲突不断加剧。2016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太阳能警示灯防控野猪危害农田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将首次防控有效期和首次防控范围作为衡量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的首要依据。首次防控有效期定义为从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的时间。首次防控范围定义为野猪首次危害农田处与防控设施安放点的直线距离,并将其转化为范围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2.7±0.5)d,1 000 m A红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36.0±1.4)d,效果最佳;1 000 m A白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7.3±0.5)d,防控效果最差。(2)除1 000 m A白色和蓝色警示灯的所有实验组以外,与对照组相比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3)光质不同的实验组间首次防控有效期及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警示灯的防控效果依次强于绿色、黄色、蓝色、白色;1 000 m A、800 m A、600 m A的不同光强实验组间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4)警示灯是否闪烁不能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太阳能警示灯能够有效控制野猪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野猪对农田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野猪(Sus scrofa)数量不断增长,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增加。2021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电子围栏防控野猪危害农田的效果研究。研究共布设40块样地,以单次脉冲强度与栏线圈数来区分电子围栏,以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与农作物损失率衡量防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围栏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显著,所有实验组的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2)电子围栏的脉冲强度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影响不显著。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为2,脉冲强度分别为0.3 J、1.0 J和2.0 J的样地中,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的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3)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不同组别,防控效果不同。3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9.2±1.4)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0.7±1.0)ind,农作物损失率为4.28%±8.24%;2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7.3±3.3)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1.0±1.3)ind,农作物损失率为7.98%±...  相似文献   

5.
张常智  张明海 《生态学报》2011,31(21):6481-6487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2010±0.0270)只/km2、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4980±0.0436)只/km2、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3423±0.027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相同生境下,3种有蹄类密度在在阔叶混交林中和杂木林中差异极为显著;不同的生境,3种猎物的猎物的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马鹿密度和野猪密度程正相关,而马鹿密度和狍子密度、狍子密度和野猪密度则不相关。 同1989年该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相比:1989-2002年的13 a时间内马鹿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3.48%、狍子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2.69%、野猪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89%。  相似文献   

6.
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等濒危物种在中国的核心分布区。为了探究该区域野生动物的多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了解人类干扰情况, 我们运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了2013年4-6月设置于此的83个红外相机位点的监测数据。红外相机的总捕获天数6,060 d, 共捕获10科18种野生哺乳动物, 其中鼬科4种, 猫科动物3种, 犬科、鹿科和松鼠科各2种, 猪科、熊科、麝科、猬科和兔科各1种。研究期间共拍摄到东北虎11只个体, 东北豹13只个体。从相对多度指数来看, 东北虎的相对多度(0.84)远高于东北豹(0.48), 它们的有蹄类猎物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相对多度最高(2.18), 其次为狍(Capreolus pygargus)(1.53)和野猪(Sus scrofa)(0.92)。人类活动和放牧的相对多度水平(分别为40.64和2.76)显著高于野生动物。在空间分布上, 东北虎和梅花鹿主要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分布, 且与保护区社区共管区的多度水平差异显著, 而东北豹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布差异不显著, 狍在保护区北部的多度水平较高, 但各功能区之间差异不显著, 野猪在社区共管区的多度水平显著高于核心区。可见, 核心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和放牧活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了影响, 未来应加强关于人类干扰对虎、豹种群及其有蹄类猎物的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7.
森林放牧是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影响最广泛且强度最大的人类干扰之一。研究放牧对有蹄类动物食物资源的影响,是估算当前状态下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猎物承载力的关键,可以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在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的牧场和非牧场区域分层抽取50个林下样地设置围栏对照实验,于2017年生长季进行灌草层植被调查 (每个样地的围栏与对照各随机调查3个1m×1m的样方,共调查300个植物样方) ,并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获取对照样地内有蹄类动物丰富度和活动情况,研究放牧对研究区灌草层植物及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内,森林放牧显著降低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 (减少约24%),牧场样地的嫩枝叶显著降低。除禾草外,牧场样地中其他类别植物的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牧场样地 (平均超出非牧场样地25 %)。非牧场样地梅花鹿的相 对丰富度指数 (RAI) 显著高于牧场样地,而狍与野猪的相对丰富度指数 (RAI) 在这两类样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森林放牧,减少了有蹄类动物灌草层食物资源,降低了有蹄类动物的多度。建议停止森林放牧,恢复有蹄类动物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用HITACHI 76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3只东北虎幼体进行了8项生化指标的测定,运用生物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对东北虎幼体雌雄个体间及东北虎幼体与华南虎成体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雌雄个体间血清中K 含量呈极差异显著(P<0.01),而葡萄糖、Na 、Ca2 、HCO3-、尿素及肌酐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在Cl-、肌酐含量上,雌性东北虎幼体与雌性华南虎有显著差异(P<0.05);雄性东北虎幼体与雄性华南虎在Cl-含量上无显著差异,在葡萄糖及肌酐含量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猎物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一个地区猎物种群生物量能否满足捕食动物种群数量的需求,这对于了解濒危大型食肉动物是否受到来自于食物缺乏的威胁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重要。为了掌握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食物需求与猎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冬季至2009早春积雪覆盖期采用随机布设样线,通过收集有蹄类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等活动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和迎春林业局管辖境内3 692.06 km2的区域布设大样方48个,并在大样方里共布设样线240条开展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确定东北虎猎物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猪(成体502 606只,亚成体209 210只)、马鹿(成体331 357只,亚成体67 72只)和狍子(成体810 815只,亚成体202 203只)的生物量分别为74 767.50 87 825.00 kg、79 744.50 85 984.50 kg 和 31 337.00 31 525.50 kg,3种有蹄类动物生物量共计1 85 849.00 205 335.00 kg。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为209 619.89 231 598.24 kg。如果按8%的生物提供给东北虎,3种主要猎物生物量可满足5.22 6.92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则可满足5.89 7.81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此外,对足迹遇见率与抽样强度、抽样强度与足迹遇见率的均值标准误差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完达山东部林区布设120条样线(抽样距离600 km)、150条样线(抽样距离750 km)和115条样线(抽样距离675 km)能满足野猪、马鹿、狍子种群数量调查准确性的最低需求。  相似文献   

10.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4月 ,在哈尔滨动物园和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用全事件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 ,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时间分配方面 ,笼养东北虎的休息远远高于半散放东北虎 ,而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则明显低于半散放东北虎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运动较为接近。在活动规律方面 ,虽然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均有 2个运动的高峰期 ,但笼养东北虎的相对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大 ;半散放东北虎的休息有 1个明显的高峰期和 2个不明显的高峰期 ,与笼养东北虎的 1个高峰期有很大不同 ;笼养东北虎的摄食仅出现在 16∶0 0~ 17∶0 0 ,而半散放东北虎则在 1d中均有发生 ,且在 9∶0 0~ 11∶0 0和 14∶0 0~ 16∶0 0有 2个高峰期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站立和其它行为变化规律较为相似 ,但半散放东北虎的发生强度要远远高于笼养东北虎。通过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各种行为进行的配对T检验 ,发现二者的休息、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P<0 0 0 1)。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凉风垭小区域(中高海拔)和西沟小区域(低海拔)安装18台红外相机,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野猪照片1 195张。定义9种野猪行为,分别为站立、走动、跑动、采食、饮水、修饰、发情、拱土、坐着休息,并逐一比对照片中野猪的行为,统计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引入月相对丰富度和时间段相对丰富度两个指数分别研究野猪的年活动规律和日活动规律;利用一个种群估测模型探讨野猪密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春季野猪以走动、采食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6%、25.6%和17.4%;夏季野猪以走动、站立、采食和跑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5.7%、23.6%、17%和16.5%;秋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发情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0.3%、19.3%和17.8%;冬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3.7%、26.7%和11.9%。(2)野猪在8月、9月和12月活动较为频繁;全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4:00-16:00,低谷出现在22:00-04:00,四季显示活动规律不同。(3)2009-2012年野猪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猪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野猪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徐飞  蔡体久  琚存勇  陈福元 《生态学报》2013,33(18):5935-5942
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0年9、10月份,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该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危害农田的情况,以及居民对野猪的容忍性和认知度。结合Mann-Whit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各个因素对保护区及周边居民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差异,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辨析。结果表明:农田收入比例、文化程度、人均农田面积以及野猪毁田面积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主要因素。被访问的居民中,66.19%的居民希望野猪种群减少或消失;63.38%的居民赞同或者完全赞同保护措施;毁田事件发生后,46.48%的居民赞同或完全赞同捕杀野猪;在村外遇见野猪时,66.20%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在山野遇见野猪时,65.59%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说明遇到野猪的地点对居民所持捕杀态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Crop damage caused by wild boar (Sus scrofa) in many agroforestry regions of the world has affec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livelihoods.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of wild boar crop damage is important for properly managing these conflicts, and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prevention strategies. We collected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from Guizhou Province, China, from 2017 to 2020, obtained from motion-sensitive camera monitoring, transect surveys, interview surveys,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s. These data include 3,156 records of wild boar activity in natural areas and 576 records of crop damage. We applied a multi-scale MaxEnt model to map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wild boar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crop damage risk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focused on the role of habitat suitability in wild boar crop damage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Wild boar habitat suitability exhibits a divergent pattern, expanding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to the eastern, northern, southern, and northwestern regions, with a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Suitability of habitat for wild boar was associated with composite topographic index, mean coldest season temperature, isothermality,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edge density, and distance to village roads. Similarly, crop damage caused by wild boars in agroforestry area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 with the risk increasing from west to east. The risk of damage was associated with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roughness, distance to village roads, precipitation in the warmest quarter, edge density, and contagion index. Furthermore, in agroforestry area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ild boar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crop damage risk, with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5759 to 0.5932. This correlation is not perfectly synchronized on a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crop damage caused by wild boar in Guizhou Province is primarily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 rather than the habitat. Consequently,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wild boar populations through hunting as a way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crop damage in agroforestry areas, without neglecting the need for proper habita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主要的有蹄类动物,东北虎主要的猎物之一。本文采集了中国虎豹观测网络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红外相机完整一年的拍摄数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通过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获得不同季节的野猪生境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探究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野猪生境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猪偏好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靠近居民点的区域活动增加。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野猪的生境利用产生不同影响,受捕食者压力野猪会倾向于躲避东北虎,但东北豹对野猪占域显示为正向影响。梅花鹿和狍对野猪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呈现相反,梅花鹿对野猪的占域在冬季呈负向影响,而狍对野猪的占域则在夏季呈负向影响。本研究区域内的野猪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冬季有1个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都倾向于白天和晨昏活动,在日落前达到活动最高峰。本研究揭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是受到植被生境、大型食肉动物和人类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相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野猪种群mtDNA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发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测定了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西部72个野猪(Susscrofa)个体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GenBank报道的日本野猪(S.s.leucomystax)、琉球野猪(S.s.riukiuanus)72个同源区序列,分析了东北亚地区野猪线粒体DNA的变异及系统地理格局。在东北亚地区野猪的线粒体控制区共发现42个变异位点,均为转换,共定义了34个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东北亚地区野猪来自同一祖先。东北亚地区野猪现生种群具有显著的种群遗传结构,其中日本野猪与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野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琉球野猪则与华北野猪间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猪和东北野猪间的关系相对较远。嵌套进化枝系统地理分析(Nestedcladephylogeographicalanalysis,NCPA)表明:东北亚地区野猪由同一祖先经过长距离的迁徙而形成现生各种群(或亚种);琉球野猪应起源于大陆野猪,其种群演化可能经历了片断化事件;华北野猪呈现南部种群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其种群内部曾经历了一次分布区由南向北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To know the status of sparganum (plerocercoid of Spirometra erinacei) infection in the Korean wild life, several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were captured in Gangwon-do and examined for their status of infection with spargana.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2011, a total of 62 wild boars, 5 badgers, 1 weasel, 1 Siberian chipmunk, and 53 wild rodents were captured, and their whole muscles were examined with naked eyes for the presence of spargana worms. From the weasel and 1 wild boar, a total of 5 spargana specimens were extracted. The weasel was for the first time recorded as an intermediate or paratenic/transport host of S. erinacei in Korea, and both the weasel (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 and wild boar (Sus scrofa) were added to the list of wild animals carrying spargana.  相似文献   

17.
海藻糖对猪精子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精子经冷冻干燥后,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将其注入猪卵母细胞后,进一步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海藻糖组雄原核形成率 (68.52%)、卵裂率 (59.17%) 和囊胚率 (19.16%) 优于EDTA组 (64.59%、56.26%和15.62%) 和对照组 (35.36%、52.33%和8.60%) (P<0.05);海藻糖组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分别在4℃下保存60、120、180 d,雄原核形成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海藻糖组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复水化后孵育1 h和2 h,卵裂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差异显著 (P<0.05);海藻糖处理组与EDTA处理组中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分别在4℃和?20℃下保存后各处理组间精子形态差异不显著 (P>0.05);海藻糖组中B级冷冻真空干燥精子百分数显著多于EDTA处理组 (P<0.05)。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的损伤主要表现在顶体和颈部的肿胀与缺损、尾部断裂。  相似文献   

18.
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物种间生态位分化是同域物种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不同物种在同一分布区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对其共存至关重要。为研究同域分布物种的共存机制,在2018年11月到2021年7月利用远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野猪(Sus scrofa)和狍(Capreolus pygargus)进行了野外监测研究,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SI)对日活动节律和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周期选择进行了评估,同时还利用非参数检验评估了2个物种的活动与月光周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狍不管在全年还是在不同的季节,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模式,而野猪的活动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在全年和冷季为单峰型,暖季为双峰型,二者在日活动节律上的重叠程度较高(Dhat>0.59),在暖季的重叠系数最高(Dhat=0.65)。此外,在时间段的选择上,狍在全年和冷季更喜欢在黎明和黄昏活动(0.170.32),而野猪活动在全年和冷季对白天和黄昏的选择更多(JSI>0.3),暖季则更喜欢在白天活动(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