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盏细辛中酚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Van.)Hand-Mazz)的乙酸乙酯部分首次分离得到5个二咖啡酰基的酚类化合物(1 ̄5)和9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erigoster A(1)为一全新骨架的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和FAB-MS等)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
灯盏细辛的家化栽培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报道了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家化栽培的方法和应用前景,提出为保护野生资源和实施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性繁殖方法来解决人工栽培中的种苗繁育问题,利用种子育苗,种苗繁育速度快,同时育苗的成本大大低于组培苗,这是野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最快捷和有效的途径,通过栽培试验,在了解它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栽培措施,为灯盏细辛的人工栽培和推动生产基地的建设,积累了基本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野生高含量灯盏花的叶片为外植体,在7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确定了灯盏花快繁体系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MS+6-BA) 0.5 mg.L-1+NAA0.1 mg.L-1;(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6-BA) 2 mg.L-1+NAA 0.7 mg.L-1;(3) 生根培养基:(2/3MS+NAA) 0.5 mg.L-1+IBA0.8。  相似文献   

4.
灯盏细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野生高含量灯盏花的叶片为外植体,在7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确定了灯盏花快繁体系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MS 6-BA)0.5 mg·L-1 NAA0.1 mg·L-1;(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 6-BA)2 mg·L-1 NAA0.7 mg·L-1;(3)生根培养基:(2/3MS NAA)0.5 mg·L-1 IBA0.8.  相似文献   

5.
6.
金钟藤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Gagnep.)V.Ooststr.)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1)、七叶内酯(2)、N-p-香豆酰酪胺(3)、3,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4)、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5)、3,4,5-三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6)、槲皮素(7)以及山奈酚-3-β-D-半乳糖甙(8)。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鱼黄草属(Merremia)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邱建民  赵昱 《Acta Botanica Sinica》1998,40(11):1035-1039
从架棚(CeratostigmaminusStapfexPrain)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4个酚类化合物。经波谱技术,特别是2DNMR技术鉴定,其中化合物plumbocatechinsA(1)和B(2)为新化合物。其他12个化合物被分别鉴定为plumbolactoneA(3)、plumbabicacid(4)、isoshinanolone(5)、episoshinanolone(6)、Ntranscafeoyltyramine、Ntransferuloyltyramine、apocynin、vanilicacid、syringicacid、galocatechin、(+)catechin和1,2,6triOgaloylglucose。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葫芦科赤爬属植物生活史的主要过程以及胚胎学的重要特征,它们是:腺质绒毡层,胞质分裂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和等面体型,花粉粒散发时具两细胞,双珠被,厚珠心,寥型胚囊,珠孔端受精,胚胎发育柳叶菜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仪从灯盏细辛全草中分离等到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鉴定结构为反式乙酰化灯盏细辛酸甲酯(1)和顺式乙酰化灯盏细辛酸甲酯(2)。两个化合物皆为新四氢吡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Hall(1977)首次在新西兰的土壤中发现GlomusinjtequensHall。Ames和Schneider(979)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再次发现了这个种。他们认为该种与无梗囊霉(Acauloryora)有相似之处,抱子都是从泡囊发育而成,但无梗囊霉的抱于是在产抱囊的侧面形成,而该种的抱子则是在产抱囊柄的内部发育而成的。为此,Ames和Schneider(197)为这个种建立起一个新属——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把这个种改名为稀有内养囊霉Entrophoworam斤equens(HallAmesetSchnelder。SChellGk和Spain(1984)报道了这个属的另一个种哥伦比亚内养囊霉(Entro…  相似文献   

11.
首次描述了葫芦科赤Bo属植物生活史的主要过程以及胚胎学的重要特征,它们是:腺质绒毡层,胸质分裂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和等面体型,花粉粒散发时具两细胞,双株被、厚株心,蓼型胚囊同时,珠孔端受精,胚胎发育柳叶菜型。  相似文献   

12.
距今 14~ 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 ,即 :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 ,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 ,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 ;2 .念珠藻组合 ,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 ,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 ;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 ,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 ,尤其是蓝藻化石 ,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 ,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 ,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 :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 ;2 .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 ,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 ;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 ,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 ;4 .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13.
探讨灯盏细辛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以及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四氧嘧啶诱导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用试剂盒测定并比较了试验组与模型组及正常组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胰腺和肝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实验结果表明,灯盏细辛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清T-SOD的活性(P0.05),明显降低其血清MDA的含量(P0.05),各组病理损伤有较显著差异,其中模型组的损伤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可见灯盏细辛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内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胰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粉病菌诱导的小麦表达序列标签(EST)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尝试用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sequencetags,EST)技术 ,研究了经白粉病菌诱导后的小麦基因表达。从构建的普通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约 15 0 0个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 ,获不重复ESTs序列 387条。不重复序列均获GenBank的存储号。其中 4 9.4 %的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 ,196条序列功能未知 ,84条序列为新ESTs。将不重复序列制备成高密度点阵膜 ,用差示杂交法筛选到几个抗病相关序列。  相似文献   

15.
16.
陶德定   《广西植物》1998,18(4):355-356
把独龙杜英(ElaeocarpusdulongensisH.Li,inF1.Dulongj.Reg.117.1993,nom.nud.)的主模式(Holotype)独龙江考察队1424号处理为灰木科或山矾科(Symplocaceae)的木核山矾(SymplocosxylopyrenaC.Y.WuexY.F.Wu)的异名;同时也把该新种的另一号同举模式(Paratype)独龙江考察队3099号处理为尖叶桂樱(Laurocerasusundulata(D.Don)Roem,Rosaceae)(蔷薇科)的异名。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维西榛(Ccrylus wangii)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我们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的标本,发现了该种在四川东部的分布。该种与Corylus jacquemontii在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存在间断性。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维西榛(Corylus wangii)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我们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牧研究所标本馆(PE)的标本,发现了该种在四川东部的新分布。该种与Corylus jacquemon-tii在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存在间断性。  相似文献   

19.
麦类作物遗传转化(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硬粒小麦 (Triticumturgidumconv .durumDest.e.m)、大麦 (HordeumvulgareL .)、黑麦 (SecalecerealL .)、燕麦 (AvenasativaL .)及小大麦 (×TritordeumAschersonetGraebuer.)。自从基因枪被发明以来 ,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来自麦类作物的幼胚、盾片、成熟种子胚、花粉粒、花药、幼穗、叶基组织、发芽种子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愈伤组织或培养物作为外植体 ,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PEG法、电激法、微注射法、硅化纤维素介导、幼穗注射法等技术先后将一些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和有用的目的基因如抗真菌、抗虫、籽粒品质、抗干旱基因等转化到麦类作物中。转基因植物表现为抗性增强或籽粒的加工品质提高和营养成份增加。被转化的基因通常以单位点多拷贝的形式随机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并以孟德尔规律遗传。整合位点一般分布在染色体的近端粒区域 ,整合的拷贝数大多为 5~ 10个拷贝 ,最高可达到 5 0个拷贝。在转化过程中 ,被转化的质粒上的片段包括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甚至质粒的抗生素基因和其他无关序列 ,随机地连接并形成多个分子量大小不等 ,组成成分不同的分子簇 ,或首先由其中一个分子簇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这会导致在整合位点附近产生“热点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维西榛(Coryluswangii)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我们鉴定了中国科学院植牧研究所标本馆(PE)的标本,发现了该种在四川东部的新分布。该种与Corylusjacquemon-tii在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存在间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