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种棉盲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盲蝽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最大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种在五千以上,约占半翅目(包括同翅亚目)总数的五分之一。食性相当复杂,在为害农作物种类中以棉盲蝽最为严重。中国棉虫记录中有盲蝽15种,世界棉虫记录中有棉盲蝽28种。根据我们几年来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棉区的调查,共得盲蝽17种,共中为害比较重的有7种。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选择了分布广和为害严重的 3种做了研究。这三种是:1)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2)三点盲蝽Adelphocoristaeniophorus Reuter;3)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  相似文献   

2.
绿盲蝽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德良 《昆虫知识》1993,30(2):82-84
<正> 随着大毫、福丁等茶树品种的不断推广,原来主要在杂草,棉花和其它植物上为害的绿盲蝽 Lygus lucorum Mayer-Dur,近年来在江苏茶园的为害日趋严重,尤其是无锡茶区,常年春茶芽梢被害率达30%以上,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笔者自1988年起,连续3年在本所茶园内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调  相似文献   

3.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4.
棉盲蝽种群变动与为害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前棉田以绿盲蝽为主,中黑盲蝽不到总虫量的10%。此后中黑盲蝽逐年增加,至1985年达90.64%。绿盲蝽喜为害棉花嫩头与幼蕾,而中黑盲蝽则趋向于蕾、花和幼铃。中黑盲蝽较理想的营养配比是氮糖约1.37:1。饲养表明,不同寄主间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寄主器官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较详细地观察了不同寄主的虫口密度及转移习性。  相似文献   

5.
柏立新  张永孝 《昆虫知识》1990,27(5):266-269
通过组建棉花单因素受盲蝽为害反应模拟模型、多因素复合受盲蝽为害反应模拟模型、棉花罩笼接盲蝽后受害反应模型与自然棉田盲蝽为害反应调查,计算各自的果实损失补偿平衡点值以比较它们的差异;并推得棉花蕾、幼铃、大铃受盲蝽为害反应的损失当量换算关系,为进一步应用棉花受害反应模拟模型于棉盲蝽治理优化决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绿盲蝽及其天敌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发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007年,在山东省德州市农科院良种场棉田内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对抗虫棉绿盲蝽及其天敌发生动态的影响。试验设5个试验10种处理:即远离果园棉、紧靠果园棉,亩株数3600株均行、亩株数3000株并大小行种植棉,合理化控棉、不化控棉,纯作棉田和插种葵花棉田,双基因抗虫棉和单基因抗虫棉。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系统调查不同生境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主要为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华姬蝽、小花蝽、T-纹豹蛛、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等。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差异明显。远离果园棉、低密度亩株数3000株并大小行种植棉、合理化控棉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但不利于绿盲蝽天敌的发生;种植双基因抗虫棉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且对绿盲蝽天敌影响不大;插种葵花的棉田即能增加绿盲蝽天敌的数量,又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研究还表明绿盲蝽及其天敌在远离果园棉、紧靠果园棉下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仅是发生量存在明显差异,远离果园棉田的绿盲蝽及其天敌百株发生量显著低于紧靠果园棉田(P〈0.05);合理化控棉田、亩株数3000株大小行棉田内的绿盲蝽及其天敌发生数量显著低于不化控棉田、亩株数3600株均行棉田内的发生数量(P〈0.05);双基因抗虫棉田内的绿盲蝽百株发生量显著低于单基因抗虫棉田发生数量(P〈0.05);插种葵花棉田内的绿盲蝽百株发生量极显著低于纯作棉田(P〈0.01)、插种葵花棉田内的绿盲蝽天敌百株发生量显著高于纯作棉田(P〈0.05),葵花对绿盲蝽及其天敌的诱集效果非常显著,在转基因棉田插种葵花是保益灭害控制绿盲蝽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2年在河北省南皮县对2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田绿盲蝽LyguslucorumMayre的发生与为害进行的系统调查表明,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防治4次,Bt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为害较为严重,9月上旬发生高峰期种群密度为7.2头10株,显著高于防治指标,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19.4%;采用当地棉农化学防治方法施用农药7次,Bt棉田绿盲蝽发生为害较轻,发生高峰期(8月中旬)种群密度为2.0头10株,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4.8%。讨论指出绿盲蝽已成为转Bt基因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应加快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田的生态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8.
棉绿盲蝽是我场棉花的主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绿肥面积的不断扩大而有日益发展的趋势。我站于1976、1977两年中对盲蝽的产卵习性进行了调查,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发生概况 在我场主要发生的种类有绿盲蝽Lyguslucorum Meyer-Dur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 Jak.二种。绿盲蝽约占85%。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10.
绿盲蝽在Bt转基因棉及枣树上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对绿盲蝽在Bt转基因棉及枣树上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沧州地区绿盲蝽以卵在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和地面双子叶杂草上越冬,在多年生枣股芽鳞内的越冬卵占总卵数的91.5%,在地面双子叶杂草上的越冬卵仅占总卵数的8.5%。该虫1年发生5代,枣树和棉花是该虫的主要互为寄主,1—2代危害枣树,2代成虫转主于棉花,转主高峰为6月19—25日,3—5代危害棉花,第5代成虫于9月初开始返回枣树产卵越冬。1—3代若虫孵化时间集中、成虫羽化高峰明显。根据绿盲蝽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孟祥玲 《昆虫学报》1953,(6):513-515
今年5月到10月作者在陕西长安作防治棉虫工作,也曾到泾阳、大荔、三原等县棉区看过,注意到盲蝽是陕西关中棉区的主要害虫,经调查到为害棉株的盲蝽有7种之多,其中尤以三点盲蝽(图1)为害程度最烈;为害时间亦最长。标本承天津南开人  相似文献   

12.
南疆棉田盲蝽类害虫种群数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号宾  吴孔明  徐遥  杨秀  姚举  汪飞 《昆虫知识》2007,44(2):219-222
2002 ~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花盲蝽类害虫的发生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危害棉花的盲蝽类害虫有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 ,其中牧草盲蝽为主要为害种类,其数量占盲蝽类害虫的99.93 %。2002,2003和2004年,牧草盲蝽最高密度分别为56.0,105.3和53.7头/百株,而苜蓿盲蝽3年中最高密度<0.1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2种盲蝽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3.
棉盲蝽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一般为害较重地区,棉花的损失达2—3成,个别严重地区,如陕西关中棉区,华北棉区的一些肥料多水分充足的棉田,经常遭到毁灭性的为害,严重的影响了棉花的产量。人们往往对棉盲蝽认识不清,有时把缘蝽、花蝽、长蝽等科的虫子,都算作盲蝽;也有人把为害不严重的或吃蚜虫的盲蝽,也算在内;对盲蝽的若虫更是不易分清,特别是卵,一般都不易找到,更无法识别。这样在防治工作中,就会造成混乱,或得到不良结果。在中国北部棉区,棉花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棉盲蝽逐渐成为我国棉花生产中重要的害虫之一。为了对棉盲蝽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本实验在棉田中使用不同颜色色板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高度对田间主要种群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进行诱集,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绿色色板对绿盲蝽有着比较稳定的诱集效果;绿盲蝽和三点盲蝽多活动于18:00—次日6:00;绿盲蝽和三点盲蝽多活动于距地面130cm的高度;每日清理色板上捕获的三点盲蝽和绿盲蝽,可以保持色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为棉盲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抗性棉花品种BR-S-10(抗性品种)和感性棉花品种科林08-15(感性品种),以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分别危害处理后的该两种棉花植株为试验材料,以纯净空气为空白对照,共成对设置15个气味源组合,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室内研究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结果表明,绿盲蝽显著选择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感性品种。总的来说,两种棉盲蝽趋向于选择敏感棉花品种,抗性棉花品种对供试昆虫有显著趋避性;绿盲蝽显著趋向选择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趋向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盲蝽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棉盲蝽逐渐成为我国棉花生产中重要的害虫之一。我国对棉盲蝽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棉盲蝽的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实验通过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棉盲蝽在不同时期对美中棉、荆7516-1、皖棉小黄花、海7124、SGK321、N73DelpatineF0、棕絮×浅绿红叶鸡脚叶棕絮和池州红叶棉8个不同棉花品种的为害情况,得到如下结论:皖棉小黄花对棉盲蝽的抗性较高且比较稳定,而N73DeltapineF0、棕絮×浅绿红叶鸡脚棉棕絮这2个棉花品种对棉盲蝽的抗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正> 1975—1983年在如皋薛窑及南通狼山等地对棉盲蝽的寄主植物及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寄主植物的调查,从早春越冬卵孵化后开始,用捕虫网在各种植物上普查盲蝽,每种植物网捕50—200网,发现盲蝽或被害症  相似文献   

18.
盲蝽是江汉平原棉区的十大棉花害虫之一。一般发生年,棉苗受害株卒在4.5—11.2%,大发生年,受害株率高达40%。我们几年来对盲蝽为害与棉蕾脱落关系作了些调查,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绿盲蝽成虫对六种寄主及其挥发物的选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ttr)6种主要寄主,分别于5~10叶期和花蕾期,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和田间罩笼接虫方法,研究了绿盲蝽成虫对不同寄主及其挥发物的选择趋势。田间罩笼接虫试验结果表明:5—10叶期的茼蒿、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虫量居多,绿豆次之,大豆和豇豆上的较少;花蕾期的茼蒿、绿豆、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较多,而豇豆、大豆上较少。以5~10叶期和花蕾期的上述6种寄主为实验材料,以无寄主花盆为空白对照,每期各成对设置17个气源组合,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测定绿盲蝽成虫对这6种寄主气源的选择趋性。不同气源组合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对5—10叶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国抗22〉茼蒿〉绿豆〉泗棉3号〉大豆〉豇豆;绿盲蝽对花蕾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绿豆〉茼蒿〉国抗22〉泗棉3号〉豇豆〉大豆。上述不同选择性试验结果综合表明,绿盲蝽成虫对5—10叶期和花蕾期不同寄主的选择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针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6种主要寄主,分别于5~10叶期和花蕾期,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和田间罩笼接虫方法,研究了绿盲蝽成虫对不同寄主及其挥发物的选择趋势.田间罩笼接虫试验结果表明:5~10叶期的茼蒿、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虫量居多,绿豆次之,大豆和豇豆上的较少;花蕾期的茼蒿、绿豆、国抗22及泗棉3号上绿盲蝽较多,而豇豆、大豆上较少.以5~10叶期和花蕾期的上述6种寄主为实验材料,以无寄主花盆为空白对照,每期各成对设置17个气源组合,采用室内“Y”型嗅觉仪测定绿盲蝽成虫对这6种寄主气源的选择趋性.不同气源组合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对5~10叶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国抗22>茼蒿>绿豆>泗棉3号>大豆>豇豆;绿盲蝽对花蕾期植物性气源的选择趋势为:绿豆>茼蒿>国抗22>泗棉3号>豇豆>大豆.上述不同选择性试验结果综合表明,绿盲蝽成虫对5~10叶期和花蕾期不同寄主的选择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