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2.
赵洋洋  祁玥  王晓宁  赵伟 《生态学报》2020,40(16):5855-5861
为揭示青海沙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其高海拔适应的组织学基础,应用解剖学与石蜡切片、H.E染色和Grimelius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沙蜥的消化道管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消化道各段的长度和壁厚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肠最长,胃幽门部的管壁最厚。粘膜皱襞和绒毛的分布也存在差异,空肠部位的小肠绒毛数量最多,其次是十二指肠和回肠。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广泛分布在消化道各段的黏膜上皮基部和黏膜上皮之间。胃体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贲门,回肠最低。与栖息在低海拔的有鳞类相比,青海沙蜥为适应高海拔环境,小肠的相对长度变长,胃体部嗜银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病有关1982年,Warren和Mashall首次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炎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螺杆菌的药物也已普遍...  相似文献   

4.
初生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田苗  汪仁平 《四川动物》1996,15(4):159-161
观察了2例初生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胃贲门具11—13个贲门瓣,贲门区及幽门区粘膜上皮凹陷稀而浅,胃体部上皮凹陷密而深,排列很规则,胃小凹明显。组织切片观察:贲门腺及幽门腺均为短的单管腺,腺上皮由单一类型的腺细胞组成,胃底腺为分校管状腺,晚上皮由多种腺细胞组成。对扬子鳄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米志平  杨智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小熊猫胃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刺猬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楚德昌  邓振旭 《四川动物》2002,21(4):252-254
通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刺猬消化道各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及以下所有消化管,其中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较高,小肠中段及直肠末段密度较低。嗜银细胞分布于消化管壁粘膜层腺体与绒毛,其中在腺体密度较高,在绒毛较低,并且胃、小肠壁固有膜腺体的中、底部密度最高,另外在胃幽门有狭小的高密度分布区。嗜银细胞有锥体形、瓜子形、椭圆形、长梭形、圆形等。锥体形、瓜子形、长梭形多有明显的长突起。嗜银颗粒或充满整个细胞,或集中于突起端或基底部。细胞外常可见到刚释放的嗜银颗粒,特别是锥体形、瓜子形细胞的尖端处常可见到向腺管腔或肠腔释放的嗜银颗粒。  相似文献   

8.
刺猥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德昌  邓振旭 《四川动物》2002,21(4):252-254
通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刺猥消化道各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以及所有消化管,其中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较高,小肠中段及直肠末段密度较低,嗜银细胞分布于消化管壁粘膜层腺体与绒毛,其中在腺体密度较高,在绒毛较低,并且胃、小肠壁固有膜腺体的中、底部密度最高,另外在胃幽门有狭小的高密度分布区。嗜银细胞有锥体形,瓜子形,椭圆形,长梭形,圆形等,锥体形,瓜子形,长梭形多有明显的长突起。嗜银颗粒或充满整个细胞,或集中于起端或基底部,细胞外常见到刚释放的嗜银颗粒,特别是锥体形,瓜子形细胞的尖端处常可见到向腺管或肠腔释放的嗜银颗粒。  相似文献   

9.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10.
禁食对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和分布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禁食对东方嵘螈(Cynops orientalis)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 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喂食组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高峰为幽门和十二指肠,直肠其次,其余部位较为接近;禁食组幽门最高,十二指肠其次,贲门、空肠、回肠和直肠最低.禁食组胃体和空肠的比值高于喂食组,回肠低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喂食组幽门和直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胃体最低;禁食后,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和回肠最低.禁食组胃体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结论 东方蝾螈可通过胃体、空肠和回肠开放型5-羟色胺细胞数量的调整及胃体分布密度的增加来调节禁食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硝酸银染色结合微波技术显示胃肠嗜银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胃、小肠与大肠的粘膜上皮与管壁的腺体中散在分布着各类内分泌细胞 ,其中尤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段为多。这些细胞一般呈锥体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状 ,有的细胞游离端通向管腔 ,有的细胞被相邻上皮细胞覆盖 ,故有“开放型”或“封闭型”胃肠内分泌细胞之说。在H·E染色切片上 ,这些内分泌细胞不易辨认 ,但用银盐浸染 ,某些内分泌细胞可因分泌颗粒具有嗜银 (铬 )性或亲银性而被显示[1] 。近年来 ,微波照射 (Microwaveirradiation ,MWI)被成功地引用到组织固定、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研究中。MWI具…  相似文献   

12.
高山倭蛙消化道结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山倭蛙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且固有膜中有丰富的复泡状腺;胃贲门部粘膜上皮无杯状细胞,PAS反应显示固有膜中有深红色颗粒分布,胃体中胃腺丰富;肠分为小肠、大肠、直肠3部分.小肠和直肠上皮中杯状细胞数量多.无尾类消化道结构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一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竹叶青蛇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张志强  张盛周  吴孝兵 《动物学报》2001,47(6):666-671,T001
应用8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竹叶青蛇(Trimersurus stejneg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在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5-羟色胺细胞以十二指肠和回肠密度为最高,空肠、直肠和幽门其次,胃体较低,食道和贲门中偶见;生长抑素细胞在十二指肠处数量最多,胃体、幽门和空肠其次,其余消化道各段偶见;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血管活性肠肽在贲门和胃体处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食道中偶见。以上各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未检出胃泌素、P-物质、胰多肽和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竹叶青的摄食习性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有胃腺。肠较短,由前、中、后肠构成,肠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具微绒毛;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幽门盲囊有350~400条,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肝脏单叶,外被浆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肝小叶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胃贲门中贲门腺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LP主要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粘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和回肠粘膜上皮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NSE和POX在整个消化道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均有分布,胃各部位酶活性显著较低(P0.05)。SDH除在食管和直肠酶活性显著较低外,其它部位均有大量分布,十二指肠和回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粘膜6种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6种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般解剖学书上把胃脏远端20%的范围定名为幽门部或胃窦。幽门部粘膜的特点是不含泌酶细胞,此种细胞恰在与胃体部粘膜的交界处即突然消失;它主要由粘液细胞构成。1902年Bayliss 和Starling 从十二指肠粘膜提取出消化道第一个激素——促胰液素(secretin)。这是激素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1906年Edkins受了这个新颖的激素概念的启发,曾注意到幽门部粘膜的组织结构不同于胃体部的粘膜,并用幽门部粘膜提取液给动物静脉注射后,能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他最后提出理论:食物本身或其化学成分,可刺激幽门部粘膜释放一种活性物质——促胃液素或胃泌素(gastrin);后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到胃腺促进其分泌。  相似文献   

18.
禁食对东方蝾螈胃肠道嗜银细胞形态 和分布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改良的龙桂开浸银法,比较了喂食和禁食15 d后的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胃肠道的长度与重量、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禁食后动物的肠鲜重下降,胃长度缩短。禁食处理对嗜银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影响,呈圆形、椭圆形、楔形、锥体形、毛笔头状和蝌蚪形等。喂食组的分布密度高峰为幽门,低谷为十二指肠;禁食组的分布密度高峰为贲门,低谷为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除幽门和十二指肠外,禁食组其余胃肠道各部位的密度都高于喂食组。禁食使东方蝾螈胃肠道前、后端嗜银细胞的密度增加,这可能与东方蝾螈的摄食习性和能较长时间耐受饥饿的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棕色田鼠胃肠道内5-羟色胺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表明:5-HTIR细胞在棕色田鼠胃肠道的各段均有分布,其中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段分布密度最高,胃底、胃幽门部、空肠、回肠、盲肠段其次,胃贲门部、胃体、结肠段分布密度最低.5-羟色胺细胞位于胃腺上皮、肠粘膜上皮、肠腺上皮及固有膜,有圆形、椭圆形、梭形、楔形和不规则形,有的还具有胞突.对棕色田鼠胃肠道5-HTIR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运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宽体沙鳅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宽体沙鳅的胃呈U形;消化道较短,为体长的1.02±0.05倍.咽部粘膜层味蕾发达;未见食道纵肌层;胃分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具胃腺,盲囊部环肌层发达,幽门部肌肉层3层,呈纵-环-纵排列,幽门括约肌发达;肠各段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肝脏2叶,左叶发达;胰腺组织弥散在肝、脾、胃、肠等的系膜上或随血管的分支进入肝脏组织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