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的茎呈匍伏生长,有着地生根的习性,我国大部分产薯区一向把翻蔓当作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翻蔓和甘薯产量关系的试验研究工作,国内在廿多年前即开始了,不论对比试验或示范调查的资料,大多数情况下都一致报导翻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提出近几年来的试验结果,另一方面提出引起减产的原因,着重从植株叶面积分布结构、叶片的光合效能、养分运转分配、干物质积累等生理上提些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沂蒙黑猪是我国山东的优良猪种。根据当前饲养水平,为进一步选育提供依据,我所1975年选用两种不同水平甘薯蔓粉(下称薯秧粉)组成的日粮,对沂蒙黑猪进行了肥育对比饲养试验。一、试验方法 1.试猪选择与分组:从本所猪场产期接近(3月5日—8日)的4头壮龄母猪所产仔猪中,选择双月断乳公母各半的仔猪24头。经过1个月的阉割、驱虫、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南方早中稻地区,用666防治一代二化螟的效果很好。但用于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效果往往不够稳定。为此,我们在中籼稻田进行了以下试验: 在二代螟卵孵化基本结束、田间有各龄幼虫时,用666处理稻田(用6%666粉剂),试验分不同用药量及不同施药方法两组处理,共11个小区,小区面积0.3亩,施药后3天检查田间各龄幼虫死亡率,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4.
对76份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引进的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特用型资源材料进行鉴定评价,结果如下:筛选到短蔓资源2份,干物率较对照徐薯18(CK)高的材料19份,干物率≥30%的材料3份,胡萝卜素含量≥10mg/100 g鲜样的资源材料有19份,鲜薯产量较CK高的材料1份(440189);通过抗病鉴定评价获得抗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材料分别为44份、10份、26份,兼抗两种病材料20份,兼抗三种病材料5份。  相似文献   

5.
外源激素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大白’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温室苗床栽培探讨外源激素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硼酸生根处理对扦插脱毒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为马铃薯微型薯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扦插苗根系长势好,根活力、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脱毒扦插苗光合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增多。(3)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叶片SOD、POD、CAT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MDA含量下降,衰老减缓。(4)外源激素生根处理有利于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薯数的增加。研究表明,不同外源激素生根处理可改善脱毒马铃薯扦插苗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并以NAA 100mg/L+IBA 50mg/L+硼酸17.5mg/L配方处理植株的长势最好,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净光合速率大、小薯膨大速度快且单株结薯数量及产量增加显著,更利于发挥脱毒薯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6.
氯化钡是一种白色结晶物,类似食盐,最易溶解于水,为我区盐厂工业副产品,是防治咀嚼口器的胃毒药物,1958年我们利用氯化钡作三化螟幼虫的防治试验,效果非常显著,兹将试验结果简述于后。 试验方法:每次每小区用不同稀释液200斤。小区面积为0.25亩,在双季晚稻田内进行。8月上旬是第三代化螟盛孵期,第1次防治试验在8月6日,第2次8月15日,采用药水泼苗法。 试验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7.
麦冬是一种广为使用的中药材,烂薯病是麦冬的严重病害。我们于1973年首次在麦冬烂薯中分离观察到一种杆状病毒粒子,并对其病毒形态、感染试验、媒介昆虫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麦冬烂薯病病毒病因的研究结果。材料和方法1.病毒的分离及粗提:分离及粗提病毒的材料,系采自广西麦冬病区北流麦冬病株的叶、根、薯。对照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公司6月30日在宇都宫市清原的工业区内,开设了马铃薯的种薯工场即马铃薯股份公司生物技术工场(代理店)。通过新开设的工场,该公司的目标是引进适合加工土豆片的土豆新品种和开发种薯生产技术。日本以前是以生食用和作淀粉原料进行马铃薯育种,现在已有意识地开发食品加工用土豆。生物技术工场用地  相似文献   

9.
外源氯胁迫对甘薯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水培方法,以甘薯品种‘徐薯22’,‘苏薯11’和‘宁紫1号’为材料,外源氯(0、42.2、84.4、168.8、211mmol.L-1)胁迫处理7d、14d和21d,测定其生理生化及气体交换参数,探讨Cl-对甘薯幼苗生长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徐薯22’叶面积与主蔓生长速率受外源氯胁迫而降低但仍维持在一定水平,而‘苏薯11’和‘宁紫1号’则在低浓度Cl-(≤84.4mmol.L-1)处理下高于对照。(2)3个甘薯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光合色素含量在42.2mmol.L-1 Cl-处理下均高于对照;导致‘徐薯22’光合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为非气孔限制,而‘苏薯11’和‘宁紫1号’兼有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在短期或低浓度Cl-处理条件下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3)处理21d时,甘薯幼苗根系氯离子含量低于14d且氯离子向地上部运输比率(SCl)上升;‘徐薯22’积累Cl-含量低于‘苏薯11’和‘宁紫1号’。研究发现:外源氯低浓度短期处理利于甘薯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进行;在胁迫初期甘薯可有效抑制Cl-向地上部转运,但在处理第3周该抗逆性明显减弱;甘薯对氯胁迫的耐受性存在基因型差异,本实验中以‘徐薯22’耐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自从党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以实际行动在积极贯彻这一方针,象北京市的城区中井摸索出来同工厂协作、在中学设立车间的一套良好办法,北京日报社论指出:这是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一种良好形式,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一种基本的、固定的、经常的形式,应该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见二月七日人民日报转载北京日报社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办法”摘要)。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化石》2019,(3):56-58
<正>2016年初,昭通剑齿象的化石修复在昭通市文物管理所余腾松所长以及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等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得以深入推进。准备进入实施补配和装架的程序。笔者3月14日到达昆明,根据吉教授筹备象化石展览的需求,复制了一批象的后磨牙模型,需上颜色,小件的只有铜钱大小的象乳齿,大的是尺把长的老年个体总计32件套。在基本完成以后,吉教授拿来两个标本盒,当打开包装以后,发现是一堆破碎的人头骨化石,总计23片。吉教授说这是在保山塘子沟出土的一些旧石器晚期的人骨化石,需要把它拼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山区、半山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5%以上,马铃薯是该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但由于种性退化等原因,马铃薯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用组织培养法快速扩繁试管苗(薯)是生产无病毒种薯的首要环节,但培养室设备投资的昂贵及培养过程中繁琐的管理,往往成为该技术推广普及的障碍。针对生产实际提出的此问题,我们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薯芋淀粉生产肌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综合利用野生薯芋属植物盾叶薯芋(Dioscorea zingibensisC.H.wright)和穿龙薯芋(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中的淀粉生产肌苷(Inosine)的方法。将薯芋原料带水磨碎,在水中筛分得到皂甙淀粉浆,用稀酸水解该物质使淀粉糖化,分离后得到糖液和糖渣。糖液加氮源和无机盐,发酵生产肌苷。糖渣再水解提取薯芋皂甙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薯的退化和长途调运的问题,昆明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快繁和生产微型薯的实验室,该室生产方法简单,每瓶结薯数平均可达15个,该实验室1990年8月至12月间共生产试管薯1,1000个,大部分试管薯播种在网室中,少数在大田做繁殖试验。继代培养30天左右的试管苗诱导结薯效果最好,继代培养的光周期越短,越易诱导结薯。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宁阳县合山人民公社大庄生产大队,1959年在防治春玉米上的玉米螟时,因无6%可湿性666,就利用波美0.5度石灰硫磺合剂灌心叶防治551亩。反应效果比6%可湿性666的600倍液还好,而且没有发生药害。只有一次因技术员不在,又不按浓度施用而发生药害,后来又恢复正常生长,没有造成损失。 作者感到用石灰硫磺合剂防治玉米螟是一个新问题,就在8月2日亲自到大田作试验。所用的石灰硫磺合剂原液为波美22度,稀释成各种不同的浓度,并与6%可湿性666作对照,每斤配好的药液灌10株左右,供试验用的玉米株高在1.5~2尺左右。灌时将药液装入瓶内,瓶口插上麦秸把,将瓶子口倒过来,药液沿  相似文献   

16.
蔓割病是我国南方薯区甘薯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观测等方法,对高抗、中感和高感蔓割病的3个甘薯品种(高抗品种:金山57,中感品种:热薯1号,高感品种:新种花)接种蔓割病菌28 d植株充分发病后其茎基部细胞的侵染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用清水作对照处理时,3个品种茎部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且完整,细胞代谢强。高抗品种金山57无论是接种组还是对照组,均未发现病原菌丝的存在,其茎下部、中部和上部细胞结构相对完整。中感品种热薯1号,蔓割病菌从其茎基部侵入后导致茎基部细胞破损坏死,而中部寄主-病原互作较为活跃和典型,造成养分运输受阻,茎基部接种后病原菌丝会沿着寄主茎部的维管束和其他组织一直向寄主的茎部末端蔓延,遭受侵染后的部位其细胞反应与高感品种新种花类似。高感品种新种花遭受蔓割病原菌侵染后,病原菌菌丝从茎基部新鲜剪口侵入后进入表皮细胞、皮层、维管束并在甘薯茎基部蔓延至中部、上部,直至寄主整株枯死,甘薯茎的木质部导管出现侵填体,质壁分离;与此同时,细胞壁的沉积物及乳突在病原菌的入侵处形成,各种无定型物质或纤丝构成的织网迅速包围入侵菌丝。  相似文献   

17.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校几年来在学校党政正确領导下,坚决貫彻教育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的方針,大办农场、工厂,先后开辟了校內外的生荒熟地为农场基地,面积約达70亩。大量栽培蔬菜,早已获得生产自給,还发揮了支援校外的作用;同时种有水稻、玉米、高粱、小米、南洋木薯、甘蔗、甘薯、棉花、菜豆、花生、芝蔴、馬鈴薯、小麦等作物;也种有枇杷、荔枝、柑橙、柚枣、波蘿、沙梨、香蕉、木  相似文献   

19.
周瑞莲  贾有余  侯月利  石琳琳 《生态学报》2016,36(24):8111-8119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海岸沙地不同株型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Cham)在不同厚度沙埋处理下土壤温度、湿度,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测定以揭示沙埋后植物的快速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补偿性生长在其耐沙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厚度沙埋下,土壤表层含水量最低和温度最高(40℃),随着沙埋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土壤温度(28℃)降低。轻度和中度沙埋5 d和10 d,幼株和成株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增加,单叶蔓荆成株沙上顶部叶片FW分别较对照增加27%和29%;DW较对照增加23%和27%,并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对照和不同厚度沙埋下沙上叶片Pn、Tr、Gs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双峰型",且植株上部叶片Pn、Tr、Gs高于下部叶片。但在轻度和中度沙埋处理下,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叶片Pn、Tr、Gs增加并高于对照,成株在光合第一个高峰期顶部叶片Pn分别较对照高13%和24%,Tr分别较对照增加33%和72%,Gs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和27%。研究表明,沙埋下植株快速生长和叶片物质积累加速与光合作用增高呈正相关。沙埋胁迫激活植株补偿生长是引起植物Pn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原因。而沙埋使叶片损失导致植物能量代谢失衡是激活补偿生长的内因,沙埋使植物下部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是补偿生长的外因。沙埋胁迫下植物补偿生长在其维持能量和物质代谢平衡和适应沙埋中起重要作用,是单叶蔓荆适应沙埋的重要生理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秋播馬鈴薯(二季馬鈴薯)的栽培生产,在各地推广几年了,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这个高产的短期作物,在我們现有的耕作制中,还沒有适当的位置。为了开发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們从1953年开始試验研究,在秋播馬鈴薯的种子來源,生育规律,和栽培管理上,取得一些經驗。于1957年在拔海1,200—1,700公尺的山区,投入生产試驗,获得亩产1,769斤的記录。1959年又在24亩的面积上,获得亩产2,250斤的产量。产量最高的一亩,实收3,136斤。奠定了秋播馬鈴薯生产的基础,揭开了馬鈴薯栽培的第二个生产宝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