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也被称为"超级真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人体病原真菌新物种,临床分离株通常具有多重耐药和高致死率等特征。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耳念珠菌之后,其感染病例在多个国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报道的病例分布在全球五大洲27个国家,包括中国。耳念珠菌感染给临床诊断和防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该菌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学、遗传变异分化及耐药特征等方面入手,围绕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特征、毒性因子和耐药性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取得的相关进展,并探讨了我国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倩  邴健  岳慧珍  黄广华  魏羽佳 《菌物学报》2018,37(10):1278-1286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也被称为“超级真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人体病原真菌新物种,临床分离株通常具有多重耐药和高致死率等特征。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耳念珠菌之后,其感染病例在多个国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报道的病例分布在全球五大洲27个国家,包括中国。耳念珠菌感染给临床诊断和防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该菌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学、遗传变异分化及耐药特征等方面入手,围绕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特征、毒性因子和耐药性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取得的相关进展,并探讨了我国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是2009年被发现的一种病原真菌,有"超级真菌"之称,特点是较难在临床中鉴别、易在患者皮肤中定植,大多数菌株在医疗环境中可以持久生存,具有多重耐药性等,致使临床病症难以治疗及流行难以控制.耳念珠菌对三类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多烯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药物通常都具有单一或多重耐药性,且耐药性程度不尽相同,这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耳念珠菌在过去十年中迅速流行,在世界多地引发了重大的感染疫情,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耳念珠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邓宇晨  李帅虎  潘炜华  廖万清  陶丽 《菌物学报》2020,39(11):2035-2043
希木龙念珠菌Candida haemulonii是一种与耳念珠菌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物种。近年来,由其引发的侵袭性真菌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作为一种多重耐药真菌,希木龙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甚至超过耳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希木龙念珠菌菌株对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耐药,尤其是对两性霉素B具有天然抗性。不仅如此,临床传统的生化方法难以对该菌准确鉴定,常用的商品化鉴定产品往往将其错误鉴定为毕赤酵母或者新型隐球菌。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希木龙念珠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流行病学数据与研究进展,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耐药性进行综述,同时总结该菌目前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邴健 《菌物学报》2020,39(11):2120-2130
耳念珠菌感染及其耐药问题已愈演愈烈,其临床耐药机制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耳念珠菌临床菌株对三大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从外排泵异常表达、靶标蛋白突变、生物被膜和基因组可塑性4个方面总结了耳念珠菌已报道的或潜在的耐药机制,并与其他念珠菌耐药机制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李瑞莲  王倬  杜昱光 《微生物学报》2017,57(8):1206-1218
难治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发现,病灶感染病原常以生物被膜的形态存在。生物被膜的形成可帮助真菌躲避宿主细胞免疫系统清除和药物的攻击,所造成的持续性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认识研究真菌生物被膜及其耐药机理对于防治临床真菌感染有着重大意义。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临床感染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也是目前真菌生物被膜研究的主要研究模型。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DNA构成,其形成由微生物间的群体感应调控,并受到环境中营养成分及其附着物表面性质影响。研究发现,胞外基质的屏障作用、耐药基因的表达等机制与生物被膜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结构组成、形成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模型、耐药机制和治疗策略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可导致人体严重的侵袭性感染,自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呈快速流行趋势,甚至暴发多次院内感染[1-3]。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暂定的耳念珠菌耐药折点(氟康唑MIC≥32 mg/L、两性霉素B MIC≥2 mg/L、卡泊芬净MIC≥2 mg/L),临床分离的耳念珠菌对这3类常用抗真菌药物往往表现出耐药,甚至泛耐药,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4]。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真菌耐药和抗真菌药物品种有限有关。念珠菌是人体内的重要条件致病真菌,其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靶酶的改变、靶位的缺乏、真菌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下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增高、固醇合成旁路下游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等,最新文献报道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念珠菌的耐药形成中存在一定作用。该文就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念珠菌感染占到绝大多数。目前热带念珠菌已经成为非白念珠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热带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及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于白念珠菌,关于热带念珠菌的研究及相关临床信息相对较少。该文就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的形成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真菌感染一般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真菌所形成的混合生物膜有关。念珠菌属是临床极为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一类条件性致病真菌,已有较多证据显示念珠菌混合生物膜在真菌感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影响念珠菌属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陈美  石海燕  谭丽华  鲁厚根  孙毅 《菌物学报》2021,40(6):1380-1387
利用24孔板在骨科内植物表面构建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并使用荧光镜检和菌落计数法(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醋酸氯己定(以下简称氯己定)与氟康唑对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的联合抗菌效应.本研究成功在体外构建出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并发现无论是白念珠菌(SC5314)、近平滑念珠...  相似文献   

1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的常见病。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12月苏州地区VVC患者分离的289株念珠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和包括棘白菌素类、新三唑类药物在内的9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分析。本文采用核糖体RNA的D1/D2基因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参照M27-A3方法检测其对9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及新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表明,289株VVC念珠菌菌株中,白念珠菌259株、光滑念珠菌14株、克柔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259株VVC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体外敏感性好,对米卡芬净敏感性高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类;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敏感性好;但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和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差,但对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体外敏感性好,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离株MIC50/90为0.5/1μg/mL;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0%耐药;4株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50%耐药,对卡泊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100%耐药,对其余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近平滑念珠菌对9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白念珠菌仍为苏州地区VVC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它们对临床常用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敏感性差。研究结果提示对VVC病人常规进行分泌物培养、菌种鉴定,对苏州地区临床医生制定VVC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新三唑类药物尚未应用到VVC的临床治疗中,但是这些药物对VVC病原体总体敏感性较好,未来有望成为氟康唑、咪唑类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静  郑秋实  黄广华 《菌物学报》2020,39(11):2014-2024
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器官移植、放疗化疗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感染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除白念珠菌外,光滑念珠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通常对一线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由于目前治疗策略匮乏,其造成的系统感染死亡率可高达50%。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光滑念珠菌的认识,研发遏制其感染的诊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为国内同行深入探究其耐药特性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浩  刘伟 《菌物学报》2020,39(11):2109-2119
近年来,致病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白念珠菌仍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由非白念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致病性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导致临床治疗其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致病性念珠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以及其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赵亚婧  张宏 《菌物学报》2020,39(11):2076-2087
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临床一大难题。氟康唑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渐增多,治疗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抗真菌药物或发现可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十分必要。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发现TOR通路抑制剂ridaforolimus具有抗念珠菌作用。随后我们通过纸片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该化合物单独或与氟康唑联合对念珠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ridaforolimus对念珠菌有杀伤作用,在与氟康唑联合时增强了氟康唑的抗念珠菌能力,逆转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并将氟康唑由抑菌剂转化为杀菌剂。本研究为ridaforolimus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及氟康唑增敏剂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孙强强  逯杨 《菌物学报》2018,37(10):1287-1298
白念珠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共生真菌,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可引起浅表感染甚至威胁生命的系统性感染。白念珠菌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而且这种形态可塑性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白念珠菌在侵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酵母、假菌丝和真菌丝之间的形态转换。除此之外,white形态、opaque形态、gray形态和GUT细胞在宿主不同的部位具有生长繁殖优势。本文总结了白念珠菌各种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与致病性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也简述了宿主环境因素调控这些形态的发生与转换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