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盲走螨对竹裂爪螨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系统研究了竹盲走螨对竹裂爪螨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25±0.5 ℃条件下,竹盲走螨对竹裂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雌竹盲走螨成螨对竹裂爪螨各螨态的处置时间依次为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雌成螨.竹裂爪螨卵、幼螨、若螨、雌成螨共存时,竹盲走螨嗜食卵、幼螨和前若螨(Q>1),但其对卵与幼螨及幼螨与前若螨无偏嗜现象.当竹裂爪螨密度低于9头时,竹盲走螨的产卵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9~15头时,其日平均产卵量保持在每雌2粒左右;超过15头以后,产卵量反而下降,说明猎物密度过高对捕食者生存、繁殖存在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在25℃条件下以毛竹4种害螨南京裂爪螨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Yuan、竹裂爪螨S.bambusae Reck、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 Kuang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胡瓜钝绥螨能取食上述4种害螨,其世代存活率依次为90.4%、77.55%、87.93%、81.63%;②每雌总产卵量依次为38.12粒、45.77粒、35.59粒、30.76;③胡瓜钝绥螨以南京裂爪螨为猎物其净增殖率R0=16.74低于南京裂爪螨(R0=20.84),但是内禀增长率rm=0.154是猎物的1.73倍(rm=0.089),世代周期T=18.31和种群倍增时间t=4.5088均低于南京裂爪螨(T=33.35,t=7.704),因此在林间当南京裂爪螨离巢、破巢或大量迁移时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增长;④胡瓜钝绥螨以竹裂爪螨为猎物其净增殖率R0=25.81,内禀增长率rm=0.152,周限增长率λ=1.164均低于竹裂爪螨(R0=39.28、rm=0.192、λ=1.212),而世代周期T=21.35种群倍增时间t=4.552均高于竹裂爪螨(T=19.08,t=3.603)因此必须在竹裂爪螨处于低密度时释放胡瓜犯绥螨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密度的增长;⑤胡瓜钝绥螨以竹裂爪螨为猎物时,其净殖率R0=20.80,内禀增长率rm=0.175,周限增长率λ=1.191均略低于竹裂爪螨(R0=21.54、rm=0.185、λ=1.202),而世代周期T=17.30种群倍增时间t=3.958均略高于竹裂爪螨(T=16.62,t=3.753)因此必须在竹裂爪螨处于低密度时释放胡瓜钝绥螨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密度的增长;⑥胡瓜钝绥螨以竹刺瘿螨为猎物时其净增殖率R0=16.82与取食南京裂爪螨相近,但内禀增长率rm=0.144,周限增长率λ=1.155均低于取食上述三种叶螨,但产卵量高于其乡土天敌竹盲走螨(Tylodromus bambusae),林间在竹刺瘿螨低密度时仍能控制竹刺瘿螨的种群密度.模拟试验表明当毛竹长至1米高时释放胡瓜钝绥螨16小时后,能在12米高的竹冠上发现大量的胡瓜钝绥螨.研究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能有效地控制毛竹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天敌竹盲走螨在纯竹林中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针对我国南方毛竹林,近年害螨突发性成灾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纯竹林害螨总量平均高于混交林289.28%,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 Ehara)总量平均高于纯竹林263.56%;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3,而纯竹林益、害螨比例是1:118。研究表明纯竹林地面垦复、劈草,使得以芒草为生的芒草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mistanthi Saito)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乡土优势种竹盲走螨缺乏中间食物,难以维持种群。在毛竹——芒草混生的毛竹林(含其它树种)由于毛竹上害螨和林下芒草裂爪螨受到共同天敌——竹盲走螨的控制维持着稳定的益、害种群数量,虽然有害螨,但不成灾,在纯竹林由于地面垦复、劈草破坏原有已形成的生物链,导致毛竹害螨失去天敌控制而突发性成灾,证明纯竹林中天敌锐减是导致毛竹害螨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竹缺爪螨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报道严重危害毛竹生长和害螨--竹缺爪螨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发育历期以及在竹林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2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温度与发育历期呈直线回归关系:Y全代=651573-1.6250X(=-0.98);光照是影响竹缺爪螨的卵,幼螨存活及成螨产卵量的重要因素。在竹林间,毛竹换叶,降雨量,天敌数量是影响竹缺爪螨种群消长的和重要因素,最后提出综合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韦德卫  于永浩  曾涛 《昆虫知识》2008,45(2):269-271
在27℃条件下,以粗脚粉螨Acarus siro L.为饲料饲养观察南非盲走螨Typhlodromus(Anthoseius) transvaalensis(Nesbitt)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南非盲走螨行孤雌生殖,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产卵前期各阶段发育历期分别为2.00,0.72,1.96,1.53,1.77d,完成1个世代发育需7.98d,雌成螨平均寿命14.82d、平均产卵量25.75粒,各种群生命参数分别为:净增殖率R0=25.01,世代平均周期T=13.71,内禀增长率rm=0.23,周限增长率λ=1.26,种群倍增所需日数t=2.95。采用小空间湿度控制法,测定不同湿度对南非盲走螨卵的孵化和成螨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发育和孵化的最适湿度为75.0%~85.0%,96.0%的相对高湿度对成螨的产卵和存活均有不利影响。以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不同螨态为猎物时,南非盲走螨对橘全爪螨幼螨的捕食量最大,日平均捕食量为5.40头,而对橘全爪螨雌成螨则几乎不取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毛竹害螨优势种竹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 Reck自然种群在主要发生季节的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竹裂爪螨在林间发生的高峰期为5—6月份。发生的严重度与林份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土壤瘠薄、林相较差的林区发生重;海拔较高、人为干扰度大的林区的发生重且高峰有所延后。竹裂爪螨在林间不同年龄竹株上存在转移危害,即4—5月,3年生竹上(当年不换叶)的有螨叶率与平均每叶螨量大于2年生竹;5月下旬以后,2年生竹换叶完成、新竹开始上林,竹裂爪螨逐渐转移到新叶上为害,使得在1年生竹、2年生竹上的发生量逐渐超过3年生竹上的发生量。通过对5、6月发生高峰期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竹裂爪螨在毛竹林间呈聚集分布,且密度越高,聚集度越大。利用Iwao的m-m回归分析表明,竹裂爪螨是以个体群的方式存在。从空间格局的动态规律上看,5月份的聚集度大于6月份的聚集度,其中5、6月份的m'-m回归式分别为:m=2.265 2.342m(R=0.853,5月份)、m=1.612 2.171m(R=0.952,6月份)。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竹盲走螨实验种群数量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6、20、24、28和32℃5种恒温条件下以竹裂爪螨为食料对竹讯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 E-hara)进行饲养,观察其生长发育各螨期的存活及成螨繁殖情况,进而组建竹盲走螨在5种恒温条件下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并用Morris模型和Weibull频数分布函数探讨了温度对竹盲走螨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每雌平均产卵量在24℃时最大,为32.26粒,低于或高于24℃平均每雌产卵量均呈下降趋势。种群趋势指数(I)温度(T)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I=-98.7747 9.6914T-0.2033T^2),理论上当温度为23.83℃时,种群趋势指数最大,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为上一代数量的16.74倍。通过Morris模型分析,表明每雌产卵量是影响该实验种群趋势指数的最重要因子。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竹盲走螨实验种群存活曲线均属Deevey Ⅰ型。  相似文献   

8.
根据笔竹生长特性,用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和4年生竹的离体叶片作为食料,研究食用对竹爪螨(Schizoterranchus bambusae Peck)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在4种食料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幼螨至成螨历期(雌螨)分别为5.00、5.10、6.31和5.03d;取食3年生竹叶片时,幼螨-成螨的存活率、单雌平均产卵量显著小于其余3组,分别为70.81%和14.71粒/雌。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受害程度的毛竹叶片对竹裂爪生长发育及繁裂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雌成螨的寿命及敏殖力都因叶片的受害和蔼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这表明了该螨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因对叶片的取食危害,通过对自身营养条件的恶化而存在着较强的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种叶螨个体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绪艮 《昆虫知识》1992,29(5):277-278
<正> 叶螨的个体发育,历经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发育为成螨。在第一、二若螨和成螨的形态变化之前,各有一个不食不动的静止期。静止结束,经蜕皮变为下一虫态。但雌雄两性的个体发育过程是否相同,目前意见不一。日本的江原等、我国的匡海源、忻介六等认为,雄螨无第二若螨期。但王慧芙则认为,雄螨并不缺少一个若螨期。鉴于此,笔者对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aregor)、苹果全爪螨P.ulmi(Koch)、山楂叶螨Tetranychus  相似文献   

10.
南京裂爪螨危害对毛竹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毛竹上重要害螨——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ensis Ma et Yan的危害对毛竹生理生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叶片受害程度与叶绿素含量,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含水量呈明显直线负相关关系,其模型分别:Y叶绿素2.10-0.268x(r=-0.96),Y总量=5.2721-0.2788x(r=-0.87),Y还原糖=-2.778-0.1766x(r=-0.99),Y含水量=2.472-2.783x(r=-0.81)。最后对毛竹叶螨暴发成灾及综合治理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