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大绿臭蛙寄生双睾虫属一新种(单殖吸虫纲,多盘虫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五指山的大绿臭蛙Ranalivida膀胱内检获多盘科Polysto matidae双睾虫属Diplorchis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种名命名为大绿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lividae sp.nov.。新种以肠支侧突明显而区别于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无指盘臭蛙双睾虫;与石林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的肠支末端进入后吸器;本种中央大钩的形状与杭州双睾虫的大钩基部具深裂的缺刻明显不同;与黑斑蛙双睾虫的区别是本种中央大钩的内突上附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肌腱,另本种卵巢较小、长度与卵相近,而黑斑蛙双睾虫的卵巢长度超过卵长的一倍。本种为海南多盘类单殖吸虫的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滇蛙体内寄生单殖吸虫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滇蛙Rana pleuraden Boulenger膀胱内检获单殖吸虫多盘科双睾属1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石林双睾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 sp.nov.,新种为目前国内记录双睾属吸虫中体型最小的虫种.描述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做了比较.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3.
于云南一平浪镇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Boulenger膀胱内检获单殖吸虫多盘科双睾虫属l新种,以宿主名命名为无指盘臭蛙双睾虫Diplorchis grahami sp. Nov..检查36只无指盘臭蛙,感染率为19.4%,感染虫体1~94枚,平均感染强度为31,相对密度为6.02.新种模式标本具有典型双睾属多盘吸虫的特征:消化道两侧均未形成肠盲突,末端不形成联合,不延伸进入后吸器.阴道孔隆起明显,子宫具升支和降支,向后延伸至后吸器内.卵黄腺发达,滤泡状,沿肠管两侧分布至后吸器内.生殖棘7枚排列为冠状.本双睾虫体长平均4.627 mm,虫体最宽处平均1.611mm,与黑斑蛙双睾虫、拉氏双睾虫和杭州双睾虫均属于大型虫体,但新种的几丁质结构与上述3种已记录的双睾虫存在显著差异,其后吸器相对较小,平均为0.681 mm×1.178mm,吸盘直径平均284.22μm,大钩较小,平均295.87μm,X/Y为1.255;但与小型的石林双睾虫比较,大钩X/Y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寄生于蛙类膀胱的4种多盘虫科Polystomatidae吸虫:石林双睾吸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和分别寄生于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华西雨蛙Hyla a.annectans的2未定种的分类地位,并利用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4种多盘科吸虫为多盘虫属Polystoma和双睾虫属Diplorchis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2未定种为多盘虫属未记录种;肠管、生殖系统、后吸器、大钩和生殖棘等为多盘虫属属内种定种的可靠性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4种多盘科吸虫呈现以下进化关系:1)寄生于昭觉林蛙和华西雨蛙的多盘虫属2未定种进入欧非混合进化支;2)锯腿树蛙多盘吸虫位于多盘虫属进化支的最基部;3)石林双睾吸虫进入澳洲进化支.  相似文献   

6.
中国狗寄生虫名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本文将中国已发现之狗寄生虫,列成名录。 2.迄目前止,中国已知之狗寄生虫自然感染者有原虫12种、线虫18种、吸虫34种、絛虫17种、蛭1种,蜱25种、螨4种、舌形虫2种、昆虫18种,计131种;实验感染者有线虫2种、棘头虫1种、吸虫13种,计16种,共147种。 3.上海发现的马氏斜睾吸虫Plagiorchis(M.)massino Petrov and Tichonov,1927及Alaria sp.均为国内狗寄生虫之新纪录。  相似文献   

7.
1987年10月15日,在武汉市动物园一只丹顶鹤胆囊中检获复殖目、后睾科、次睾属吸虫13条。经与本属相近虫种的比较研究定为一新种,并命名为鹤次睾吸虫,新种Metorchis grusi sp.nov.。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华支睾吸虫童虫模拟抗原表位,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 用纯化的感染华支睾吸虫童虫的大鼠血清IgG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随机挑取19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对吸光度值较高的1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 19个克隆中有17个能与大鼠华支睾吸虫童虫期感染血清发生免疫反应.11个A值较高的克隆中有9个插入序列,其中5个不同的独立序列.结论 用童虫期感染血清作为靶分子筛选肽库,得到的抗原模拟表位对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诊断有较高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单殖吸虫(Monogenea)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大多数种类见于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另有一些种类寄生于两栖、爬虫、哺乳类动物。在无尾两栖类单殖吸虫中,有些虫种的幼虫感染蝌蚪的鳃,如多盘虫Polystoma integerrimun;另有一些虫种侵入变态后宿主的肾脏,如原多盘虫Protopolystoma xenopodis和真多盘虫Eupolystoma alluaudi;还有一些虫种侵入宿主的肺部,如美洲伪双睾虫(Pseudodiplorchis americanus)和铲足新双睾虫(Neodiplorchis scaphiopodis),但它们的成虫都寄生在宿主的膀胱内。海龟类爬行动物的单殖吸虫一般寄生于口腔、咽或膀胱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11.
鸭是否可以成为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至今尚乏资料证实。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等在崂山县马戈庄公社进行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中,曾在15只鸭中找到一只鸭有华支睾吸虫虫卵,而认为鸭可以是本虫的保虫宿主。可是,乔山氏等曾对二只鸭进行肝吸虫的人工感染,隔离圈养二个半月后,解剖检查,结果为阴性;高隆声氏于1980年在湖南一个肝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当地人群感染率达48.3%,检查水鸭5  相似文献   

12.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13.
杨永昌 《植物研究》1984,4(4):97-109
新疆:尼勒克县,乌里斯台区(Xinjiang:Nilka xian,wulistai district),山坡,1957年8月30日,关克俭(K.J.Guan)3968(摸式!Typus!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新疆:尼勒克县,山坡、岩石边!1957年9月1日,关克俭4065。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奥陶纪苔藓虫的研究是从杨敬之(1957)首先报道陕西梁山地区早奥陶世苔藓虫开始的,计2属3种,即:Trepocryptopora dichotomata Yang, T. flabelata Yang, Nicholsonella houi Yang和N. sp.。杨敬之、陆麟黄(1962)曾记述甘肃中奥陶统Dianulites yumenensis Yang et Loo一种。杨敬之、胡兆珣(1962)在编写《中国的苔藓虫》一书时,曾将1960年以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苔藓虫化石都汇编入书,其中原记载为奥陶纪的苔藓虫仅4个种,它们是:Batostoma magnopora Ulrich, Batostomella antiqua Yabe et Hayasaka,  相似文献   

15.
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宿主,所见报告有猫、犬、豚鼠、家兔、仓鼠、海狸、大鼠及小鼠等。Wykoff(1958)及Yoshimura等(1972)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模型进行过一些研究。国内有关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系统资料尚未见到。我们对大白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获虫率、载虫数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体重约120克的健康大白鼠,雌雄各半。主要来自本所动物房,少数来自重庆市。囊蚴由本病流行区的麦穗鱼体内分离。选择蚴虫活泼,排泄囊黑,颗粒明显的囊蚴,按每鼠所需感染数量放入凹玻片中,用少量清水保存备用。用玻璃…  相似文献   

16.
2003~2006年通过对河南省9个产地2科4属7种59只蝙蝠的消化道进行调查,发现斜睾科斜睾属吸虫2种: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 Ogata, 1938和蝙蝠斜睾吸虫Plagiorchis vespertilionis (Müller, 1780) Braun, 1900.前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25.42%(15/59),感染强度为1~1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87条;后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3.39%(2/59),感染强度为2~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50条.朝鲜斜睾吸虫和蝙蝠斜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采自广东阳江闸坡中华海鲶鳃上的锚首虫科四个虫种。包括一新种瘤钩小沙汉虫Chauhanellustuberhamatussp.nov.。它以背中央大钩钩尖基部内侧具瘤状结构而区别于本属已记述的21个种。其余为弯曲小沙汉虫C.flexiosus、海鲶血梗虫Hamatopedunculariaarii、和简单血梗虫H.simplex。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9.
长足大竹象生殖系统的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研究了长足大竹象雌雄虫牛殖系统的构造.该虫的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一对卵巢、一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交配囊、受精囊、生殖腔、产卵器;雄性生殖系统由一对睾九、一对输精管、一对附腺、射精管和交配器组成.  相似文献   

20.
1、本文为太湖鱼类的寄生蠕虫报告之二。 2、本文报告四种寄生鱼体的複殖吸虫,即鲶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parasiluri,sp.nov.,寄生鲶胆囊;河鲈源吸虫 Genarches goppo(Ozaki,1925),寄生暗色吐(鱼父)胃肠;鲶似单孔吸虫 Paratormosolus siluri Dubinina et Bychovsky,1954,寄生黃颡鱼及鲶肠;朝鲜鲫吸虫 Garassotrema koreanum Park,1938,寄生鲫、平胸鳊、鲤、蒙古鲌、红眼鳟、青魚、花鲢、白鲢、鲩、短尾鲌、(?)条鱼等消化道。四虫分隸四科四属,其中鲶后睾吸虫为新种,馀三种皆为我国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