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毛龟是在龟甲上着生丝状绿藻的珍贵动物,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早在南齐书上(公元488年)就有记载。本文记述了天然产绿毛龟有黄喉水龟、乌龟;丝状绿藻的种类有龟背基枝藻、基枝藻、集团刚毛藻等。本文总结了民间饲养绿毛龟的经验,提出一套科学的培育技术。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将绿毛龟列为我国第二类保护动物,并在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和湖北省蕲春县南征湖绿毛龟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其类群能够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
绿毛龟是珍奇的观赏动物,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是生物课外活动中学习动物、植物知识的好课题。饲养绿毛龟投资少、收益高,室内外均可养殖。“绿毛龟”是指在龟背甲上着生绿色藻类(基枝藻或刚毛藻)的金龟(Chinemys reevesiro)  相似文献   

3.
一、绿毛龟简介绿毛龟其实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而是在龟背上着生了绿色基枝藻(所谓“绿毛”)的水龟,这是一种我国特产的高档珍奇观赏动物,兼具较高药用价值.近几年,国外客商对绿毛龟格外青睐、据1990年2月5日的中央电视台报道,绿毛龟的出口价格又有新的提高.目前,国内对绿毛龟的养殖尚处于探索阶段,很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 紫红色, 软骨质, 高15—30 cm。主枝扁平, 末端延长为亚扁形, 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 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一致。(2)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亚栉状蜈蚣藻和伞形蜈蚣藻的雌配子体, 观察到二者的孢子发育类型均为“间接盘状体”型。(3)基于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6个伞形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亚栉状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枝。基于以上结果, 确定伞形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 将伞形蜈蚣藻作为亚栉状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 首次发现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盘状体产生的丝状体能够形成孢子, 暂命名为“盘丝体孢子”。研究详细观察了该盘丝体孢子的形成过程, 并探讨了不同温度6、12、16、20、24和30℃及不同光照强度10、30、45、60、90和120 μmol/(m2·s)对盘丝体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带形蜈蚣藻雌配子体的囊果释放果孢子, 果孢子发育形成盘状体, 盘状体经过诱导再生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 丝状体形成多室孢子囊, 并放散出大量盘丝体孢子; (2) 温度和光照强度均对丝状体中盘丝体孢子的放散产生显著影响。在温度为16℃、光照强度为60 μmol/(m2·s)时盘丝体孢子放散量有最大值; (3) 在温度低于12℃或高于24℃时, 盘丝体孢子的放散受到影响, 数量明显减少; (4) 在光照强度低于30 μmol/(m2·s)或高于90 μmol/(m2·s)时, 盘丝体孢子的放散明显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补充了带形蜈蚣藻无性繁殖过程, 为其种质保存、人工育苗及养殖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为探讨带形蜈蚣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铜藻苗种繁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 以浙江省南麂岛马祖岙的野生铜藻作为亲本, 详细观察了铜藻繁殖特性、胚胎发育和幼孢子体的早期发育过程, 开展了铜藻幼孢子体早期发育条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的优化研究。结果发现, 南麂岛铜藻的自然繁殖盛期为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室内海水温度为13—18℃, 较适宜于雌雄生殖托的形成。在试验条件下, 铜藻受精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0℃, 盐度是20—30, 在该培育条件下, 经过48h的孵化, 受精卵可以大批量同步化发育成具有假根的幼孢子体。人工育苗结果表明, 适宜的环境因子(温度20℃, 盐度20—30, 光照强度4500 lx, 光照时间12—18h/d)较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铜藻幼孢子体的前期培育连续流水和充气为宜, 经18—20d的室内培育, 幼孢子体可发育成具有2—3叶片的幼苗。质地坚硬、表面粗糙的水泥砖较适合铜藻幼孢子体的附着和生长, 可满足后期藻场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们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龙须菜果孢子萌发体生长的影响,发现25℃为萌发体的生长最适温度。此外,果孢子在35℃下仍能萌发及生长成盘状体,这表明在龙须菜的二年生的生长周期中,其幼株是起了抗高温的作用。自然生态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个推论。在湛江地区,水温最高的季节为7—9月份,该时,龙须菜的成长藻体已完全消失,但在自然海区仍可发现有长约1厘米左右的幼株存在。在湛江及其附近,自然海区中所出现的龙须菜的幼苗群落以4—6月份为最多。7—9月份则显著地减少,该时,藻体的营养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这些受抑制的幼株以后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又能重新生长,并形成10月及11月初所见的幼株群落。这些幼株在冬季及翌年春旺盛地生长,长成长大的藻体。根据上述的试验及观察,我们认为人工采苗的季节可在3、4月份龙须菜的收获季节中进行,利用幼苗渡夏,集中管理,争取在水温降低时早日分散放养。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室内适温(20—25℃)育苗。从野外观察及人工割切试验,证明龙须菜藻体具有显著的再生能力。根据我们的初步割切试验(见表6),藻体的再生长速率为每日0.6厘米。因此,生产上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这种能力以得到一年较多次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满江红是我国南方稻田的绿肥。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c)是居留在满江红小叶腔内的蓝绿藻。当满江红死亡时,蓝绿藻几乎同步地形成孢子并进入休眠。从满江红分离和在自生条件下继代培养的满江红鱼腥藻能在含铵态氮介质中形成孢子,在有利的光照和温度下孢子迅速萌发和生长。比较休眠孢子和萌发孢子的光合系统的色素及其光谱特性将有助于阐明孢子萌明发时光合系统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浒苔叶状体分为基部、中部和顶端三部分分别进行切段和切碎处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浅层培养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其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特性。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切段培养条件下,基部和中部的藻段均可在其形态学下端形成假根,在形态学上端产生类似叶状体的突起。藻段的发育具极性,但是其极性并不绝对的,在1.0 mm的基部藻段两端都观察到了假根的形成。虽然顶端的藻段和组织块全都形成和释放了孢子,未见明显的营养生长,但是在培养早期,其下端仍然具有形成假根的能力。浒苔各部位藻段和组织块释放的和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都可以立即萌发成苗。快速生长的中基部藻段形成了气囊,致使其漂浮于培养基上。有很多藻段和组织块形成和释放了生殖细胞,释放到外界以及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均可立即附着萌发。数据分析表明:藻段的生长具有极性,不同部位相同长度的藻段生长率差异明显,基部藻段的生长率高于中部藻段,顶部藻段无明显的营养生长。藻段的生长与其原始长度和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藻段和组织块的再生与藻体的完整性及其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在广东省龙川县定南水河采集到一份弯枝藻属的标本,其形态特征介于弯枝藻(Compsopogon caeruleus)和疏枝弯枝藻(Csparsus)之间。植物体株高10~18cm,主轴直径180~270μm,微收缢;中轴细胞近球形和扁球形,横壁收缢明显,直径150-200μm,高100~110μm;皮层细胞1层,中轴细胞缢缩处为2—3层;多角形或卵形,长25~35μm,直径20-25μm;分枝直出至侧生,某些基部细胞特化为假根;分枝顶端渐尖、急尖或二叉状;单孢子球形,直径10—14μm。该标本可能为弯枝藻和疏枝弯枝藻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 1983年7月王贵明同志自宁夏西吉县采得一份黑粉菌,其孢子堆寄生于豆科山野豌豆植物的种子内,孢子球由14—65(—90)个孢子组成,直径为36—83(—110)×28—60.5(—91)μm。黑粉孢子多角形或近球形,9—19×8.5—16.5μm,表面纹饰瘤状。孢子球及黑粉孢子的形态特征表明此种属于楔孢黑粉菌属(Thecaphora)。在野豌豆属(Vicia)植物上,全世界已记载了两种楔孢黑粉菌(Vánky,1991)。一种是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 Bubak),另一种是山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amoenae  相似文献   

12.
天然虾青素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产业规模的扩大,其保藏方法的研究趋热,富集新功能性成分的雨生红球藻保健食品及饮料将是最新研究热点之一。斜生栅藻可能是下一个天然虾青素产业化的热点藻类。斜生栅藻、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共培养的新化感效应研究正在进行。高产虾青素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将是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新趋势。海生细菌副球菌N-81106有较大的产业化新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丝藻目、胶毛藻科、毛枝藻属的一新种—卵孢毛枝藻,此种采自我国云南省和四川 省。此藻类由狭卵形的孢子囊产生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在毛枝藻属的生殖中,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分化是一种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 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模式标本产地)的聚果蜈蚣藻(Grateloupia sorocarpus Li et Ding)在蜈蚣藻属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鉴定, 结果表明: (1) 藻体直立, 单生或丛生, 质地黏滑软骨质, 紫红色, 高5—15 cm, 主枝宽1.5—2 mm, 厚约1 mm, 1—2回羽状分枝, 具有扁平或棍棒状的小羽枝, 小枝基部缢缩, 对生、互生或偏生。(2) 雌配子体的生殖结构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细胞和5个细胞组成(6cpb-5auxb型); 四分孢子体表面散落分布四分孢子囊,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形态学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 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3)聚果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 与亚洲蜈蚣藻一致。(4)基于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产自中国山东青岛和辽宁大连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自韩国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2 bp(0.124%), 与产自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3 bp(0.248%),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与产自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 证实聚果蜈蚣藻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5.
一属罕见的细菌——多孢子菌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发现并鉴定了一属新的细菌,其主要特征是能够从无菌丝的营养细胞直接转变为孢囊,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并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与能源而生长。它同其它已知细菌有较大的差别,因而暂建立一个新的属:多孢子菌属 Polysporobacterium。模式种为沙石多孢子菌Polysporobacterium arenarium。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将另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真眼点藻纲是1970年、1971年Hibberd 和 Leedale根据其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的特征, 将原黄藻纲中的一些成员重新调整而成立的一个新纲。自该纲成立以来, 由于新种不断被发现, 科、属和种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目前该纲已有1目6科13个属28个种。该纲藻类的主要细胞光合作用色素包括: 叶绿素a、堇菜黄素、无隔藻黄素和-胡萝卜素; 细胞内具有一周生裂叶状的叶绿体或多个盘状的叶绿体, 具一柄状蛋白核或无, 叶绿体内具有三条类囊体为一组的片层, 无环带形的片层, 双层叶绿体膜外有一层叶绿体内质网膜包裹, 它不与核膜相连; 细胞中具有一个相对较大的、近球形的液泡, 其中含有能振动的颗粒物和一个直径在1-3 m的红色球状体; 繁殖方式通常形成2个D形或4个四面体形的似亲孢子, 有时会形成8个或16个的似亲孢子; 大多种类能产生烧瓶状的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具有单根两侧排列管状小茸毛的鞭毛(另一根退化)或另具一根为光滑型的鞭毛。通过18S rDNA和rbcL基因序列的分析, 该纲与异鞭藻门其他各纲藻类的亲缘关系得到确定。脂肪酸分析结果发现该纲的藻类皆含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真眼点藻纲的藻类在淡水、海水和土壤表面等环境中都有分布。该纲的拟微绿球藻属中多个种类被广泛应用于轮虫、卤虫及珍贵海产品幼苗的开口饵料, 亦已成为二十碳五烯酸和重要类胡萝卜素的潜在生产藻株。另外, 研究发现该纲的大多数种类富含油脂, 它们已成为微藻生物燃料开发的备选藻种资源。    相似文献   

17.
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洱海鱼腥藻水华暴发时期,分离优势种,获得藻株EH-A、EH-B和EH-C,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了藻株的种类.选用藻丝的形态、气囊的存在与否、异形胞和孢子的位置、各种细胞的形状以及营养细胞、异形胞和孢子的大小等传统的分类特征描述藻株的形态.依据形态特征,初步判断这3个藻株可能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或 A.crassa株系成员.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邻接树分析了藻株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藻株EH-A、EH-B和EH-C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且与A.circicular 和A.crassa藻株组成一个群(cluster),其藻株间的序列相似度高达100%,进一步说明藻株EH-A、EH-B和EH-C为相同的物种,且均为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或A.crassa.  相似文献   

18.
麦可属(Mychonaste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超微型球状绿藻,是微藻能源生产、水质净化方面的潜力藻种。该研究对采自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园的水样分离得到的一株球状绿藻(FHGY-19)进行藻株形态显微观察,并进行18S rDNA系统发育与ITS2二级结构分析鉴定,以明确FHGY-19的分类位置以及生态利用潜力。结果表明:(1)FHGY-19藻株为单细胞,球形,直径1.5~2.5μm,无黏质被膜,杯状叶绿体1个,周生,不具蛋白核,以2~4个似亲孢子进行繁殖,常见2个似亲孢子包被于母细胞壁内。(2)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藻株FHGY-19位于麦可属分支内部,与麦可属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形成环藻目内一独立的单系分支,且FHGY-19与麦可属分支中的Mychonastes sp.5C3和Mychonastes sp.2C1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藻株FHGY-19为麦可属一成员。(3)ITS2 rD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FHGY-19与同是单细胞类型的Mychonastes frigidus、同球麦可藻(M.homosphaera)、M.pusillus、M.rotundus和M.ovahimbae聚为一支,且FHGY-19与5个藻种在ITS2二级结构上的总CBCs(碱基补偿替换)和保守区域HelixⅢ上的CBCs数分别为16个/7个、13个/6个、12个/4个、11个/4个和14个/5个,但藻株FHGY-19与系统发育树另一支的6个物种在ITS2序列长度、二级结构中总CBCs及HelixⅢ上的CBCs数均不同,表明FHGY-19的ITS2二级结构不同于已描述的11个种,为麦可属一新种。研究鉴定确认FHGY-19藻株为麦可属一新种,命名为汾河麦可藻(Mychonastes fenhensis sp.nov.)。FHGY-19藻株保存于太原师范学院淡水藻种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们发现生长在沿海潮间带的石莼(Ulva lactuca L.)可以用作观察绿藻繁殖的材料。现将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石莼的生活史具有同型世代交替现象,春季是其繁殖盛期。此时,藻体内的营养细胞能陆续转化成单细胞的生殖器官。孢子体营无性生殖,孢子囊开始在发生叶状体的上部边缘,以后逐渐向藻体内方、下方扩展。成熟的孢子囊内可形成8—16个游动孢子。配子体营有性生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大型海藻人工移植高效、节约和可持续性,研究基于大型海藻孢子的粘附特性,于2020年4月,初选了几种食品添加剂作为粘附剂,与铜藻(Sargassum horneri)孢子混合后,通过室内外涂覆实验观察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情况,筛选出最优的粘附剂,并通过铜藻孢子低温保存实验研究解决延长海藻人工移植周期问题.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