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本地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原因,第一代棉铃虫主要集中在苕子留种田内产卵为害;二代主要在春玉米上;三、四代集中在棉花上为害。并以三代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年份产量损失一成左右,大发生年产量损失高达三、四成,对棉花高产稳产影响很大。目前,棉铃虫发生期预测方法较多,预测效果也较好,但发生量预测尚在摸索之中。因为棉铃虫的发生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选择预报因子是否确当。我站通过8—9年的调查材料研究分析,选择前代发生基数、天敌寄生和气候状况为预报因子,利用生物统计的方法,探求棉铃虫二、三代的发生量预测公式,现将这方面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江棉区棉铃虫世代增殖规律及主害代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沿江棉区历年棉铃虫世代间的增殖状况划分为 4类 ,相应的主害代第 4代棉铃虫的发生类型依次属于迟发适生型、早发暴发型、基数 -天气制约型和基数制约型。分析各类成因发现 ,3代基数是影响 4代发生量的主要因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 4代棉铃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江苏棉区第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热带害虫研究中心开发的通用制模软件Dymex为外壳,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生命表为基础,构建了棉铃虫种群动态模型,以逐日历史气温统计值为驱动变量进行了第4、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早发高温的年份外,其它年份的绝大多数第5代棉铃虫在江苏棉区11月底前不能发育至蛹而无法安全越冬,故不能成为翌年第1代的有效虫源。根据模拟结果可预测第4代越冬蛹量及第5代卵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其越冬蛹数量并制成了简便易用的预测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提高棉铃虫年发生量长期预报的准确性,笔者将本所(赣北州地)多年测报观察的数据资料进行多因子综合相关试测。现整理报告如下。 一、多因子综合相关试测的计算 (一)全年20瓦黑光灯下棉铃虫蛾量 经综合分析和两数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笔者认为影响全年20瓦黑光灯下棉铃虫蛾量长期预报的因子虽较复杂,然其主要的有当年1月上旬降雨量,3月中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气温,5月中旬降雨量等(表1)。 经两数相关分析及计算两数相关直线回归预测式其结果见表2。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卵巢形态与卵子发生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虫发生高峰期、 发生量的准确预测和田间防治适期的确定与种群雌虫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 本研究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对棉铃虫成虫卵巢管和卵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确定了发育级别划分标准。结果表明: 根据卵巢的形状、 卵的产生过程、 卵黄沉积情况等将棉铃虫卵巢发育程度分为6个级别, 即发育初期(0级)、 卵黄沉积前期(Ⅰ级)、 卵黄沉积期(Ⅱ级)、 成熟待产期(Ⅲ级)、 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根据卵子发生过程中滋养细胞、 卵母细胞的变化, 将卵子发生期分为3个阶段: 卵黄发生前期、 卵黄发生期和卵黄成熟期。本研究首次对棉铃虫的卵子发生进行电子显微观察, 并完善了棉铃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 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的生殖发育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对田间棉铃虫种群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也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田间控制效果各不相同,且明显与棉铃虫田间实际发生的相对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控制效果较好,发生量超常大时控制效果有所降低。综合分析比较该几种复合配置诱集源处理的诱蛾量、田间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对棉铃虫有效态天敌量的影响等因素,结果显示:在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中,以高压汞灯和性诱剂复配效果最好,双波灯与性诱剂的复配效果稍差。高压汞灯与性诱剂、双波灯与性诱剂复配处理区的百株卵量在160 m内分别比对照降低34.5%、28.6%。性诱剂宜设置于高压汞灯区外围80—160 m外,以形成两者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闫宏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9,36(3):174-177
1导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蕾、铃期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造成大量落蕾、烂铃,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1]。我国各棉区均遭受棉铃虫为害。在河北省棉区,棉铃虫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发生量大,为害严重,近些年来使棉花产量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对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和时空分布规律加强了解,为各级领导和广大棉农提供有用的虫情信息,河北省植保总站和各省各区域植保站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棉铃虫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等…  相似文献   

10.
在南通棉区,棉铃虫从价oveFpaampra(ffebner)属间隙暴发性害虫,以四代为主害代。对年代至今,棉铃虫已数度暴发,特别是进入如年代以来,爆发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更加严重。因此,做好四代棉铃虫发生趋势预报,及早掌握防治主动权,是取得防治成效减少棉花损失的重要保证。本站多年生命表研究结果和历年发生实况资料表明,本地夏季高温干旱与棉铃虫的暴发关系密切。为此,作者根据1972~1992年的对年中各年有关时段的气象资料及三代发生量,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组建了四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回建…  相似文献   

11.
回归分析法在三化螟中长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回归分析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数理统计预报方法,使用比较简便。本文在对我省丰城县近21年(1957—1977年)三化螟虫情及气象等实测资料,经过成因分析及相关系数检验,找出影响螟情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法(包括一元、多元、逐步回归),初步作出了用于丰城及附近地区的三化螟预测式(数学模式)14个,其中发生期预测式10个(短期1个,中期8个,长期1个),发生量及螟害趋势预测式4个(中长期)。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第二代棉铃虫灾变性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世飞  马文汇 《昆虫知识》1998,35(3):136-139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山东省曹县1965~1986年第二代棉铃虫卵发生量构成的离散数列进行数据处理,用微分方程进行拟合,建立了第二代棉铃虫灰色系统GMI,l)长期灾变预测模型:X(’)(t)=989773ie’“‘””(’-)-8997731并应用该模型对1987~1992年进行预测,结果与实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不同控制条件下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种群生命表方法组建了4种不同控制措施下的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第3、4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93%、1.19%,被捕食率平均21.11%和15.80%。第3、4代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9.34%、16.20%。结果表明,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仅为0.1921、0.1228;采用选择性杀虫剂IKI和Bt制剂组合防治棉铃虫后。第3、4代种群  相似文献   

14.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7,34(2):73-7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苏北盐垦区主要的棉花害虫常年发生量较大,尤其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加重,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本人根据江苏省黄海农场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探讨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的发生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生世代与时间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常年发生4代,l代大多在棉田外为害,2~4代均在棉田内为害。特早发生年份,也有部分1代卵产于地膜棉田。1993年地膜棉田1代百株累计产卵对粒。如果8~9月份温度高,棉田内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快,也会出现不完全的5代。1994年8~9月份温度比常年高1.2℃,棉田内出现第5代棉…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猖獗因子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化蛹、羽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成了长江下游棉区主要害虫,近十年来虫量时大时小,危害时轻时重。如江苏1977年发生量很少,但1978年却特大发生。搞清棉铃虫的猖獗因子,不仅对控制危害,确保棉花丰产有重要意义,在昆虫生态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棉铃虫在土内筑土室化蛹,与粘虫、地老虎、豆荚螟等害虫有若干相似之处。蛹期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可以影响化蛹、羽化,从而使  相似文献   

16.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方海  龚和 《昆虫学报》1997,40(3):261-26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注定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的血淋巴中的类固醇蜕皮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在预蛹期间,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高于非滞育的棉铃虫,化蛹后,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则迅速降到极低的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棉铃虫。用20-羟基蜕皮素处理不同时期的滞育蛹,均能打破滞育。由此可见,类固醇蜕皮素含量的降低或缺乏乃是导致棉铃虫滞育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饲喂棉铃虫的方法,测定了诱导棉株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幼虫体重和肾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菌处理和加菌处理的诱导抗性棉株可分别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延长0.5和3d,幼虫体重(5龄)降低11.45%和19.60%,蛹重降低6.54%和10.81%。用诱导棉株叶片饲养8日龄棉铃虫幼虫3天后,菌诱导和无菌诱导分别使棉铃虫的相对生长率降低22.9%和17.2%,相对取食量降低26.1%和21.4%  相似文献   

18.
铃虫交配过程中精子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棉铃虫交配前后贮精囊、复射精管和精包内真核精子(束)的数量,以此来验证棉铃虫交配过程中是否存在精子回流现象。结果表明,棉铃虫在交配时将复射精管内的精子全部转移至雌蛾体内,不存在精子回流现象。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吴子江  薛志华  张治 《生态学报》1993,13(2):185-193
本文通过跟踪观察24593个有效样本,归纳为24个消亡因子,组建了18个世代生命表和3个平均生命麦。剖析了长江下游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K-值分析和组分(M(si)值)分析说明种群数量变动最大的阶段是在生命前期(即卵至2龄期)。b,r~2值综合分析法表明影响第2、3、4代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虫期分别为4龄、6龄和蛹期。b值分析和K-值图解表明影响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因子:2代为齿唇姬蜂和土壤含水量、风雨冲刮,3代为胡蜂和三突花蛛、小花蝽,4代为滞育和随蕾花脱落、三突花蛛。参考Morris(1963)关键因子逼近法探索了棉铃虫数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20.
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00-2001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表明转Bt基因棉(品种为GK19)在湖北江汉平原棉区对棉铃虫抗性稳定。试验设3个处理:转Bt基因棉化防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转Bt基因棉自控田(依靠天敌控制害虫)及常规棉对照田(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害虫)。从棉铃虫的第2代到第5代整个发生期内,即使在不进行化学防治的情况下,棉铃虫在Bt棉田的发生量也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最高百株虫量为12头)。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幼虫体重、蛹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使6龄幼虫体重减少25.6%,蛹重减少18.2%。棉铃虫幼虫取食转Bt基因棉组织后,发育迟缓,相对于常规棉喂养的整个发育历期延长17 d,使棉铃虫在田间的危害减少至少一个世代。另外,接虫试验表明,棉铃虫幼虫在常规棉上的取食时间是转Bt基因棉株上的6.1倍,极大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