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体兔心左室肌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跨膜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30只兔身上进行。利用浮置微电极技术,在心脏的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非缺血区共记录了630个细胞的动作电位,其中270个细胞在阻断冠脉条件下进行记录,360个细胞在冠脉灌流条件下,造成心肌不同程度缺血后进行记录。同时,用棉线电极记录了各区心外膜电图ST段的变化。 阻断冠脉引起静息电位(RP)减小、动作电位振幅(APA)和零期最大除极速度(dv/dt)明显降低以及复极50%时程(APD_(50))和衰极90%时程(APD_(90))的显著缩短。缺血边缘区上述各指标的变化与ST 段抬高的程度均显著轻于缺血中心区。改变冠脉灌流血量造成心肌不同程度缺血的结果表明,当灌流血量为 50%时,在中心区所记录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与阻断冠脉后的边缘区相似;而灌流量为 0%时,在同一区所记录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则与阻断冠脉后的中心区相似。另外,0% 灌流时的ST 段抬高程度也显著高于灌流量为50%时的表现。这些结果提示,在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可记录到各具特征的动作电位,似有助于说明在缺血区有边缘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体兔心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复极后不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了开胸麻醉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的不应期改变。用吸引电极记录的单相动作电位(MAP)确定机能不应期(FRP)及 FRP 超过 MAP 复极90%时程(MAPD_(90))的复极后不应性(PRR)。阻断冠脉左室支以后,缺血区不应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缺血中心区不应期延长并超过 MAPD_(90),出现 PRR;缺血周边区不应期则通常较对照缩短。利用自体颈总动脉的动脉血进行灌流的兔心实验表明,当100%阻断灌流血液时,缺血中心区出现PRR,但是当50%阻断时,同一部位心肌的不应期却表现为缩短。上述结果提示:PRR 是在严重心肌缺血情况下出现的。同一时刻测定缺血中心区、周边区和非缺血区的功能不应期,结果表明,冠脉阻断后不应期离散程度的明显增大是与当时 PRR 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因此,PRR 的存在可以认为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不应期离散的重要原因,而后者一般认为是异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在54只麻醉开胸犬,分别观察了心交感神经和α、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阻断冠脉后,心肌缺血区血液中TXB_2和6-酮-PGF_(1α)含量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随缺血时间延长,变化程度也增大。缺血心肌局部外敷2%利多卡因湿沙条或切除双侧星状神经节,分别阻断心交感神经的传入和传出效应,发现阻断冠脉后各参数变化程度明显减轻,与单纯阻断冠脉后各参数变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切除星状神经节并由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后再阻断冠脉,可重新恢复单纯阻断冠脉后的各参数变化,但输注生理盐水无影响。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上述参数的影响途径不同。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和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明显减轻TXB_2和6-酮-PGF_(1α)升高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与单纯阻断冠脉后的各参数变化程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α_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无此作用。和α_2受体阻断剂一样,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对缺血后上述参数的变化也具有明显改善效应。这些结果提示,心交感神经在血小板功能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育亨宾和酚妥拉明是通过阻断血小板膜α_2受体发挥作用的;在输注心得安而未阻断血小板膜α_2受体时所看到对缺血后血小板功能参数的改善效应,提示β受体阻断剂可能  相似文献   

4.
赵志青  刘冰 《生理学报》1989,41(4):346-353
本实验在18只麻醉开胸犬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阻断冠脉后心肌缺血区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R)增大,血小板计数(PC)减少。缺血50min时,PAgR增大58.7±5.6%,PC减少39.5±23.6%,与对照值有明显差异(均为P<0.01)。与此同时,在控制血压条件下,心肌缺血早期单位压力差下冠脉侧支血流量的变化与对照值无明显差异,而根据Wyatt等公式计算的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降低,缺血50min时较对照值降低23.5±9.7%(P<0.05)。PAgR变化与有效侧支血流量改变呈明显负相关(r=-0.887,P<0.01);冠脉侧支指数与梗塞范围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1)。阻断冠脉前静脉注射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剂阿斯匹林,可明显减轻上述各项参数的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异常变化虽然对冠脉侧支血管的血流阻力影响较小,但却使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减小,进而扩大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时发生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变化,可减少冠脉侧枝流入缺血区的血量,造成缺血后心脏电活动异常,并加重泵功能衰竭,进而扩大缺血范围,增加梗塞死亡率。缺血后的神经、体液和血管等因素改变有引致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作用,但尚需进一步澄清其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的某支突然闭塞后,局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根据其缺血程度,由中心向边缘表现为三个不同区带:中心坏死区,边缘缺血区(即边缘带)和非缺血区。近年有大量关于缩小梗塞范围的研究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心肌缺血的药物和措施。近年因研究技术的发展(诸如放射性微球技术,电生理学,酶学和心肌力学等),对上述传统概念提出了异意,特别是关于缺血心肌的边缘带和侧支循环的作用等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急性心肌梗塞后是否真正存在缺血的边缘带,这是问题的中心环节。一系列研究确认,冠脉闭塞后,缺血中心区血流量并不是零,而是原有血流的5~10%。在中心缺血区和非缺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在14只麻醉开胸狗身上观察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冠脉侧支血流量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动物均分为两组:Ⅰ组,在不控制血压的情况下,观察心肌缺血早期单位压力差下冠脉侧支血管流量(CVC)的变化;Ⅱ组,在保持主动脉血压不变的条件下,根据 Wyatt 等公式计算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ECF)。实验结果表明,阻断冠脉血流3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比粘度已明显增高,随后继续增加,60min 时Ⅰ、Ⅱ两组分别较对照值增高19.0%和11.4%(均为P<0.01)。血液粘度增高时,CVC 仅轻度降低(p>0.05),但 ECF却随着血液粘度的增高而逐渐明显降低,缺血60min 时较对照值降低12.1±2.6%(P<0.01)。血液粘度变化与 ECF 变化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96,p<002)。上述结果提示,心肌缺血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虽然对冠脉侧支血管的血流阻力影响较小,但却使流经缺血区末梢血管的有效侧支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在35只兔心脏上观察了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早期MET变化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α受体阻断剂抗心律失常效应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β与α受体阻断剂对MET 的影响明显不同。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使正常心脏与缺血心脏的MET同等程度的升高,而对阻断冠脉后 MET的降低无改善作用。与此相反,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对正常心脏的MET 无明显影响,但可使阻断冠脉血流后 MET降低的百分率明显减轻,此效应与血压变化和扩血管作用无直接关系。上述结果提示,β受体阻断剂可通过提高正常和缺血心脏MET 的绝对值发挥抗心律失常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则有特异性的提高缺血心肌MET 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设法减少心脏的耗氧量,或增加冠脉侧支供氧量,可挽救边缘缺血区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本室前一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氟碳乳剂行轻度血液稀释,可明显改善边缘缺血区心肌氧的供需矛盾。但关于氟碳乳剂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现有研究结果颇不一致。为了进一步阐明氟碳乳剂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本实验观察了狗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用氟碳乳剂行轻度等容血液稀释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有无侧枝循环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缺血(CAI)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与反映冠脉缺血强度的量化指标-缺血积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AI后早期炎性反应与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以及侧支循环的作用与意义.73例冠心病患者(Ⅰ),分为CAI组(IA)47例,单纯造影组(IB)26例,CAI组再分为有侧支循环组(IAa)16例,无侧支循环组(IAb)31例.参照Leaman冠脉积分系统,对CAI球囊阻断引起的冠脉缺血强度进行量化;检测正常对照组(Ⅱ)与冠心病组CAI手术前后的IL-6、TNF-α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冠脉缺血性刺激前IL-6和TNF-α分别为9.601±1.789 pg.mL-1和27.014±1.970 pg.mL-1,在缺血刺激后4 h分别为26.998±1.890 pg.mL-1和79.052±1.555 pg.mL-1,呈显著性差异;有侧支循环组人均总缺血积分与人均最大缺血积分(分别为156.80±24.01与788.70±11.99),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组(分别为341.78±30.58与1111.00±25.31).IL-6、TNF-α是反映冠脉缺血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缺血积分可作为反映CAI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的量化指标,侧支循环可减轻冠脉缺血后早期炎症反应,对冠脉缺血有重要代偿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柚皮素(naringenin, Nari)具有抗氧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并能激活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以给心脏提供保护。为了探究Nari对心脏保护的机制,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并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NARI组、NARI+格列本脲(GLI)组和NARI+5-羟基癸酸(5-HD)组。将实验小鼠的心脏分离,Langendorff灌流,缺血处理30 min,然后再灌注60 min,测定其左心室压力、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发现,2.5μmol/L以上浓度的Nari能够促进左心室功能恢复,冠脉流出液中LDH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说明Nari可增加心肌SOD活性,并减少心肌MDA含量,同时Nari的这种心脏保护作用可被GLI和5-HD阻断。研究证明,Nari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细胞和线粒体膜KATP通道发挥增强心肌抗氧化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下丘脑等脑区亮啡肽(L-Enk)含量显著升高,延脑未见明显变化,向下丘脑前区直接注射微量L-Enk,同阻断冠脉效应相同,也可减弱窦升压反射。该区注射纳络酮(Nx)可逆转心肌缺血减弱窦升压反射的效应,而对正常兔的窦升压反射没有明显影响。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时,下丘脑前区的脑啡肽可被激活,并参与窦升压反射的调节。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脑啡肽可能处在非活动状态,在窦升压反射的调节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δ-阿片受体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对抗心肌缺血/复灌(I/R)损伤和心肌细胞低氧/复氧(H/R)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全心停灌30 min、复灌120 min复制I/R模型。测定心室力学指标和复灌时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实验结束测定心肌组织formazan含量。酶解分离的心肌细胞采用低氧60min、复氧60min复制H/R模型,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在离体心脏模型上,与I/R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停灌后复灌即刻立即给予6次全心停灌/复灌循环)心肌组织的formazan含量明显增高,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LDH明显降低,同时缺血后处理明显改善心室力学指标,缓解冠脉流量的减少 在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低氧后处理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δ-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NTI)和线粒体钙激活钾通道(KCa)阻断剂paxilline(Pax)在离体大鼠心脏模型和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均能明显减弱缺血后处理的作用。在心肌细胞模型上,与H/R组相比,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其作用可被paxilline所阻断。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δ-阿片受体和开放KCa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发作后2 d、7 d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缺血动物术后随机分为缺血2 d组、缺血7 d组,另设假手术组。在术后2 d、7 d 2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动物神经病理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动物的缺血侧脑组织突触素-I(synapsin-I)、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模型动物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排列散乱。缺血后2 d,synapsin-I在CA1区、CA3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区神经元产生显著积聚(P〈0.01);缺血后7 d,synapsin-I在CA1区、皮层表达仍显著降低(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CA3、皮层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突触有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变,并随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情况不同,这可能与神经元突触重塑有关。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14只麻醉开胸犬,分析了阻断冠脉后缺血心肌局部静脉血液中血小板功能变化与体液因素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血小板聚集率(PAgR)明显增大,并伴有TXB_2含量增高、TXB,/6-酮-PGF_(1a)比值增大和血小板计数(PC)减少。此外,随缺血时间延长,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计数(EC)增高,而白细胞计数(NC)、Po_2和pH降低。缺血60min时,将红细胞聚集率与有关参数的百分变化率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PAgR与TXB_2、NC和Po_2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887,P<0.01;r=0.757,P<0.05;r=0.758,P<0.05),另外在EC和6-酮-PGF_(1a)之间也有正相关关系(r=0.856,P<0.01)。这些结果提示,阻断冠脉后发生的前列腺素、血液粘度、红、白细胞以及缺氧和酸中毒等异常变化,均具有一定的致血小板功能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Gao Q  Yuan XG  Li XY  Lu Y  Xia Q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26(4):450-2, 480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全心停灌心肌缺血复灌模型。测定心室动力学指标、复灌各时间点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和心肌组织formazan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复灌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明显增加心脏formazan含量,降低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促进左室发展压、左室做功和冠脉流量的恢复。CGRP受体阻断剂CGRP-(8-37)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5-HD均减弱了缺血后处理的作用,且CGRP-(8-37)阻断了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Diaz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引起内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大综述近十余年来关于缺血心肌跨膜电位变化原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阻断冠脉血流早期阶段细胞内外生化环境的各种变化;着重讨论缺氧、高血钾、高乳酸、酸中毒和脂类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心肌跨膜电位的影响以及上述各因素在缺血心肌跨膜电位变化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甘珀酸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将动物随机分为脑缺血60min再灌注(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甘珀酸干预(MCAO+CBX)组和假手术组(sham)。采用尼氏染色显示脑梗死灶并计算梗死灶体积;应用免疫荧光与TUNEL染色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后3d与7d不同时间点缺血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缺血后3d、7d MCAO+CBX组大鼠梗死体积小于MCAO组,3d、7d MCAO+CBX组大鼠梗死体积较MCAO组分别缩小5%和4.6%;(2)缺血后3d、7d于缺血边缘区可见大量TUNEL阳性染色细胞,且MCAO组大鼠缺血边缘区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多于MCAO+CBX大鼠(P〈0.001);(3)缺血后3d和7d组缺血边缘区GFAP表达明显增强,3d的MCAO组与MCAO+CBX组大鼠缺血边缘区GFAP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强(P〈0.05),7d的MCAO+CBX组大鼠缺血边缘区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强(P〈0.001),但明显弱于MCAO组大鼠(P〈0.01);结论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可减少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缝隙连接后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凋亡降低有关,星型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反复短暂心肌缺血对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短暂的心肌缺血虽不引起心肌坏死,但可导致心肌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长时间的异常。心肌一定程度的反复短暂缺血对其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并无累积性损害作用,甚至可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缩小其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梗塞范围。但也应注意到,缺血时间过长及发作次数过多的心肌反复缺血仍可产生累积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冠脉流出液中AST、CPK、UDH及冠脉流量,心肌组织中SOD、LPO以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冠脉流出液中AST、CPK、LDH的含量,提高心肌SOD活性,降低LPO水平,并且抑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再灌注期间的冠脉流量。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