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测定了4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值.结果显示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不同性别、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7项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建立的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的血液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测定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血液生化值。结果显示雄性喜马拉雅旱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雌性(P<0.05);人工喂养1年后,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肌酐(CREA)水平降低,提示饲料中可适当增加蛋白的含量;冬眠后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略低于冬眠前。不同性别、年龄、不同饲养时间喜马拉雅旱獭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建立的喜马拉雅旱獭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可保证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稳定性,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值也可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和疫病检测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属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Marm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2008年8月和2009年7月作者分别在青海海西乌兰县和青海海北门源县进行鼠疫监测工作时发现两个白化喜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旱獭制动性麻醉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将盐酸氯胺酮用于喜马拉雅旱獭的麻醉,探讨不同剂量麻醉效果,为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0只喜马拉雅旱獭随机分为3组,按15、45、90mg/kg体重给予盐酸氯胺酮,行后肢肌肉注射麻醉,观察临床表现和诱导时间及麻醉时间。结果给予盐酸氯胺酮后喜马拉雅旱獭分别在402.0±60.7s、372.0±72.0s、222.0±66.0s进入麻醉状态,维持时间分别为558.0±96.0s、1344.0±264.0s、3366.0±696.0s。随剂量的增加,麻醉时间相应增加。结论盐酸氯胺酮对喜马拉雅旱獭进行肌肉注射麻醉是有效和安全的,在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3种剂量进行麻醉,为喜马拉雅旱獭得到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饲养于海拔3300米地区,室温5—20℃未冬眠的24只喜马拉雅旱獭(幼年、成年与老年)肾上腺的某些生理参数、肾上腺内胆固醇含量、血浆中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超微结构特点,以及应用立体计量分析方法,对3个年龄组的球状带细胞线粒体、脂滴与高尔基复合体的体积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老年组与幼年组和成年组相比,上述各项指标数值均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其皮质激素合成方式则以经滑面内质网或溶酶体的酯酶作用为主,且功能有所减退,其网状带结构呈现衰老、变性征象。  相似文献   

6.
尹敬如  朱慧君 《兽类学报》1996,16(3):233-234
喜马拉雅旱獭G带染色体研究尹敬如,朱慧君,王文青,杨生玺,李芳(青海医学院,西宁,810001)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广泛栖息的野生哺乳动物,其皮、毛、肉、油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王懋钦等(1989,兽...  相似文献   

7.
提高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成活率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元清  王忠东 《四川动物》2006,25(4):889-890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ana)属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Marmn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是我国和青海省哺乳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近年来应用旱獭制作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国旱獭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1170)正在进行,对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动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9.
王懋钦  黄孝龙 《兽类学报》1989,9(3):173-175
作者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研究喜马拉雅旱獭的核型。染色体数目,2n=38。常染色体中有24个中着丝粒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2个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首例白化喜马拉雅旱獭家族的发现及其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属啮齿目Rodentia 松鼠科Sciuridae 旱獭属Marmota,是大型地栖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其正常体色为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似三角形的黑色毛区.  相似文献   

11.
于1996年开始对旱獭油治疗烧伤烫伤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用家兔30只做烧伤动物模型复制及疗效观察旱獭油治疗烧伤的疗效,结果表明,旱獭油治疗动物烧伤创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物京万红和美宝湿润膏。对于一、二、三度烧伤的治愈时间,旱獭油分别为5.5、31.1和39.9天,明显短于对照药物的7.9、41.6、51.7和7.4、38.6、49.2天(P〈0.01或P〈0.05)。旱獭油治疗烧伤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穴居性动物的洞穴对其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利用洞穴特征及其生态意义,于2017年5月至10月以及2018年4月至5月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多玛村对30对喜马拉雅旱獭繁殖对所利用的洞穴进行了定量研究。按照当年被频繁利用的洞穴(夜宿洞与繁殖洞)与临时利用的洞穴1∶2的比例取样,共测量了90个洞穴的7个物理特征参数,比较了不同类型洞穴的物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当地喜马拉雅旱獭利用洞穴外径的长轴和短轴分别为59.3 ± 21.9 (16~100) 和45.8 ± 20.5 (18~100) cm,内径内横径和内竖径分别为24.4 ± 4.0 (16~39) 和19.7 ± 3.5 (15~39) cm;(2)洞道首段长为127.3 ± 43.3 (60~240) cm;(3)洞道首段倾斜角度为45.7° ± 9.5° (20°~72°);(4)洞口朝向角度为195.8° ± 96.2° (3°~356°)。除了夜宿洞与繁殖洞临时洞的内竖径有显著性差异,其它不同洞穴类型之间的物理特征基本一致。喜马拉雅旱獭利用洞穴物理特征参数表明其洞穴具有躲避天敌、抵御不良天气、良好的排水性能以及维持洞穴小气候稳定的功能。大部分洞穴之间的物理特征基本一致结合行为观察,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存在年际间的换洞行为。  相似文献   

13.
陶元清  王忠东 《四川动物》2007,26(3):704-706,F0003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系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Marm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是我国和青海省哺乳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1]。特别是近年来用该动物制作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2~5],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该地区旱獭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云南、西藏和青海三省区共13个地理种群计258只旱獭为研究对象,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部分序列(887 bp),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8份样品共发现了84个变异位点(9.40%),定义了68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968±0.003、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017 25±0.016 37,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AMOVA方差分析显示13个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620 67,P<0.001),种群间基因交流多数较低(Nm<1)。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13个地理种群的喜马拉雅旱獭聚为两支,其中来自青藏高原西南地区(西藏安多、青海格尔木、青海囊谦、云南迪庆)的18个单倍型聚成一个大的分支(A支),其余50个单倍型聚为一个大的分支(B支),在NETWORK网络图中也可见到相似网络拓扑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分为两个大的种群,说明地理隔离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饲养于海拔3300米地区室内(室温5-20℃)非冬眠的幼年、成年与老年喜马拉雅旱獭大脑的某些生理参数、血液气体分析、大脑皮质神经元数量与锥体细胞树突棘棘器的数量变化以及大脑皮质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成年组与幼年组相比,脑重占体重百分比有所下降,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氧利用率有所升高,锥体细胞数量增加9.7%(P>0.05),锥体细胞树突棘的棘器数目增加22.4%(P<0.05);老年组与成年组相比,脑重占体重百分比进一步下降,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进一步升高,氧利用率明显下降(P<0.01),锥体细胞数减少29.8%(P<0.01),锥体细胞树突棘的棘器数目减少33.8%(P<0.01),锥体细胞浆中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及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数量也明显减少,脂褐素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繁殖生物学特征,对阐明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数量监测以及探索动物流行病学有着实践和理论意义。国内赵中石(1982)对天山旱獭(Marmota baibacina)有过研究,而喜马拉雅旱獭尚无报道。作者于1982-1984年对青海湖东北岸热水滩地区(下称研究区,该区于1960-1979年进行了持续地灭獭工作)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并与未经人群干扰的乌兰脑滩地区(下称对照区)作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喜马拉雅旱獭对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高度易感,可作为HBV感染的新动物模型.本研究对喜马拉雅旱獭β肌动蛋白(β-actin)的部分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为喜马拉雅旱獭在HBV感染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Genbank的土拨鼠β-actin cDNA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旱獭脾组织总RNA作为模板,RT-PCR扩增旱獭β-actin cDNA序列;PCR产物纯化后连接至T载体(pMD18-T),构建重组质粒pMD18-T-mhActin.对重组质粒进行PCR初筛及酶切鉴定,选择阳性克隆测序;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获得的旱獭β-actin序列为349 bp(nt887~1 235),其中编码序列为323 bp(nt-887~1209),编码106个氨基酸,包含形成二硫键的2个丝氨酸位点(氨基酸16和氨基酸105)及与β-actin功能相关的2个ATP结合位点、6个凝溶胶蛋白结合位点和6个profilin结合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上述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β-actin的同源性均高达88 %以上,与土拨鼠β-actin的同源性最高(99.69 %),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 %.种系进化树分析提示喜马拉雅旱獭β-actin与土拨鼠β-actin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其它啮齿类动物.结论 成功克隆了喜马拉雅旱獭β-actin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喜马拉雅旱獭β-actin与土拨鼠β-actin的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 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 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间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 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 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问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