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研究者发现用等亮度或等能量的不同波长的色光刺激引起的视觉诱发皮层电位(VECP)的波形,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的。可将它们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于红、绿、蓝色。他们认为这一现象支持在人脑的视皮层存在三色感受器机制的观点。另外,有人对VECP采用特征矢量的分析方法,从VECP曲线推出只有两种互相独立的色颉抗反应(R-G和Y-B反应),没有三色理论所期待的三种互相独立的光谱感受性传递,从而强烈地支持人脑的VECP  相似文献   

2.
在脲酯麻醉的家兔,同时记录了闪光刺激引起的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皮层诱发电位(VECP)。直接测定的家兔正常眼内压为21.4±3.0mmHg(S.D.,n=7)。当用自制液压式加压装置使眼内压升至49mmHg 时,VECP 和 ERG 反应振幅随时间逐渐下降,在4min内均达最低值(约为正常值的40%),随后 VECP 逐渐回升至对照值的75%左右,但 ERG b波振幅恢复不如 VECP 明显。随着眼内压的进一步升高,VECP 和 ERG 均继续下降,但VECP 较 ERG 下降更明显。当眼内压超过一定水平(此水平因个体而异),VECP 反应骤然消失,ERG 反应虽变小却仍然存在,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眼内压的增高更易影响神经节细胞的活动所致。当撤去外加压力,眼内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后,VECP 和 ERG 均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麻醉和麻痹的猫上用微电极记录到的原发听皮层神经单位对简单声和调频声的反应。从89个单位测得的调谐曲线可分为四类:宽型、段型、点型及无调谐曲线型(对恒定的纯音不起反应)。前三型单位在皮层的垂直分布上没有差异。对皮层单位调谐曲线的类型和它们对白噪声及短声反应之间的关系,文中作了统计分析。纯音的调频(f±⊿f,调制信号为方波)可以在不同的皮层单位分别引起易化或压抑反应,这二种反应的产生和调频声的强度有关。皮层细胞对调频声的反应与声强度之间存在非单调性的关系。皮层细胞对调频声的反应与频率变化的方向也有关,但在不同的频段,反应的方向敏感性是不同的.未观察到只对频率增加或只对频率减少起反应的神经单位,也未发现在不同频段中调频的反应敏感方向都指向最佳频率。  相似文献   

4.
皮层颗粒是卵内一种特殊的、由膜包围的一种分泌颗粒,它位于质膜之下,许多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单精受精卵都有此细胞器,生理多精受精卵则没有。当卵受精时发生胞吐作用,将其内含物释放,这过程被称为皮层反应。它的作用主要使卵的外膜发生变化,阻止多精受精以及保护胚胎发育,防止不利的环境条件。 1.卵子皮层卵子皮层是一位于质膜下呈凝胶的细胞质薄层,不同动物的厚度不同,1—5微米。皮层颗粒即位于此皮层中,若离心,卵内细胞质很易分层,而皮层颗粒不易被分离。因此皮层为一半固体的弹力层,其硬度主要取决于Ca~(2+)的存在。未受精卵的皮层含有单体的肌动蛋白,受精时随皮层反应肌动蛋白发生多聚作用而形成一凝胶的网状结构。从分离卵子表面的实验表明皮层颗粒牢固  相似文献   

5.
四种马先蒿属植物的菌根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绍田  管开云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3):331-334,T001
通过4种马先蒿属植物,三色马先蒿三色变种(PedicularistricolorHand.-Mazz.var.tricolor),管花马先蒿管花变种(P.siphonanthaDonvar.siphonantha),全缘叶马先蒿全缘亚种(P.integrifoliaHk.f.subsp.integerrimaTsoong)和二歧马先蒿(P.ditrotomaBonati)根的解剖,在这四种马先蒿属植物根内均发现有真菌菌丝侵入,真菌菌丝向外伸入土壤,向内侵入皮层细胞内形成囊泡.从根表面分离到的真菌厚垣孢子,经鉴定均为漏斗球囊霉(GlomusmosseaeNicol.&Gerd.).其中,三色马先蒿和二歧马先蒿栽培实验表明,真菌起到了改善寄主植物营养状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猫视皮层17,18区神经元对错觉轮廓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轻度麻醉下猫视皮层17, 18区细胞对错觉轮廓刺激的反应特性, 比较了对错觉轮廓有明显反应的细胞对真实轮廓和错觉轮廓刺激的感受野特性的异同. 共记录了猫视皮层17, 18区200个方位/方向选择性细胞, 其中有42%的细胞是错觉轮廓反应细胞. 将这些细胞对真实轮廓和错觉轮廓的反应进行比较, 尽管错觉轮廓反应细胞对移动光棒和错觉轮廓光棒的方位/方向调制曲线十分相似, 但对移动错觉棒和移动光棒的反应模式(潜伏期和反应时程)不同. 对由光栅组成的错觉轮廓而言, 细胞的反应大小与组成光栅的相位无关, 并且细胞对组成错觉轮廓光栅的最优空间频率比对普通移动光栅的最优空间频率要高得多, 说明细胞确实是对轮廓本身反应, 而不是对组成轮廓的光栅的末端反应. 某些速度调制类型的细胞对移动错觉棒反应的最优速度比对移动光棒的最优速度要低得多. 进一步验证了猫视皮层17, 18区部分细胞能对错觉轮廓反应, 并且观察到这些细胞对错觉轮廓和真实轮廓有不同的感受野反应特性, 提示视觉系统对两种刺激图形的检测机制可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大脑皮层表面的直接刺激和锥体束逆行刺激,在锥体神经原顶端树状突唤起电反应。各种试验设计以进一步了解顶端树状突末端的传导和兴奋特性为中心目的,主要结果如下:(一)直接刺激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第一个表面负电位和锥体束逆行冲动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第一个表面负电位虽都代表顶端树状突的活动,但可以同时出现而不互相干扰。(二)在局部施加普鲁卡因溶液后,以及用微电极在皮层不同深度作单极引出时,这两个负电位不呈现平行的变化。(三)用一对尖端上下距离为0.3—0.7毫米的钢丝微电极垂直地插入皮层记录,看出直接刺激皮层表面引起的第一个表面负电位是局限于皮层近表面层,而锥体束刺激所引起的第一个表面负电位并不到达皮层近表面层。(四)我们同时在大脑皮层表面在刺激电极近旁和在距离刺激电极6毫米左右两处记录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表面负电位,发现在各种药剂影响下两处的反应都呈平行的变化。以上一、二、三各项结果表明顶端树状突末端部分缺乏传导能力。从第四项结果,因为在离刺激电极较远处得到的反应是纯粹的突触后反应,而在远近两处得到的反应却具有相同的药理学上的特性,可以推断在刺激电极近旁的反应大概亦是纯粹的突触后反应,而不是直接被电流唤起的反应,暗示顶端树状突末端部分是缺乏电兴奋性的。  相似文献   

8.
在3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SD大鼠上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短纯音诱发的皮层A Ⅰ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特性及电刺激杏仁外侧核(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LA)对ON-OFF反应以及调谐曲线的影响.实验证实,A Ⅰ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模式与纯音刺激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程有关;刺激LA可以抑制ON-OFF反应的放电频数,使反应的阈值升高,或使反应放电构型发生变化;此外,刺激LA能使ON-OFF神经元的调谐曲线变窄,Q10数值增大.研究结果不仅表明ON-OFF神经元能对纯音刺激的时程、强度和频率等多种信息进行编码,而且还证明杏仁外侧核可以在皮层水平参与听觉信息的调制,削弱或衰减某些听觉信息,导致整个调谐曲线上移变窄,从而提高A Ⅰ区ON-OFF神经元的频率选择性能,有利于检测外界嘈杂环境中特定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分布于广西北部湾沿岸的三种主要海草(矮大叶藻、二药藻和喜盐草)的茎叶解剖构造。结果表明:(1)三种海草的叶片结构和根状茎均有发达的气腔组织,叶肉及皮层细胞数量较少,且胞间隙明显;(2)叶肉及皮层中夹杂有纤维群,皮层薄壁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木质化现象;(3)维管束结构简化,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而非输导功能。这些特征反映出矮大叶藻、二药藻和喜盐草对海洋环境中海浪和潮汐冲击、光等胁迫的高度适应。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污染物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引起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应答十分复杂,是一种集成式网络反应(integrated network-like intracellular response)。各种细胞因子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构成类似集成电路样网络式分子反应,组成了细胞内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反应模块。该文综述了TBT引起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转导的集成式网络反应现象,旨在为综合评价污染物危害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12.
清醒猕猴前额叶和运动前区神经元多感觉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对清醒猕猴前额叶和运动前区神经元多感觉活动进行了观察。在动物进行课题操作中记录单神经元放电。课题中包括视、痛、热三种感觉刺激。在所记录的338个课题相关神经元中,对一种感觉刺激呈现反应者156个,对两种刺激反应者94个,对三种刺激都反应者88个。为了观察不具有信号意义的感觉刺激的作用,在课题操作的间歇期给动物以痛、热、视、听、触等自然刺激。在测试的176个课题相关神经元中,仅72个神经元对自然刺激呈现反应。其中对一种感觉刺激反应者45个,对两种刺激反应者19个,三种者5个,四种者3个。多数神经元对痛(N=33),视(N=30)和热(N=29)刺激呈现反应,仅有3个神经元对声音,9个神经元对触刺激出现反应。绝大多数神经元位于弓状沟上支内侧的颗粒和无颗粒皮层内。本实验表明,痛、热、触、视、听觉等投射到额叶皮层的相同部位,不同程度地会聚到同一神经元上。有信号意义的刺激与没有信号意义的刺激相比,前者可激活更多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稻绿型的全绿型、黄肩型和点斑型都是常见的稻田害虫,但对其分类地位却有不同意见。Distant(1902)在《印度动物志》中将其列为一个种的几个变种(variety);扬惟义1962年根据体色和花斑的稳定而又绝不相同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独立的种(Nezaraviridula Linnaeus,N.torquata Fabricius和N.aurantiaca Costa);肖采瑜等(1977)将其定为一个种的三个变型(N.viridula forma aurantiaca Costa,N.v.forma torquata(Fabr.)和N.forma typica(Linnaeus))。著者在田间看到互相  相似文献   

14.
对国产姜科(Zingiberaceae)14属28种植物的根进行了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姜科植物的根由外到内均可分为表皮、皮层及维管柱.(2)表皮:一般均由一层表皮细胞组成,大多具表皮毛,表皮细胞轻度木质化.(3)皮层: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基本组织,细胞层数较多,少的有15~16层,多的达45层;根据皮层的细胞特点及位置可将皮层分为从内到外的外皮层、中皮层和内皮层.其中:外皮层由1~9层不等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间隙,胞壁略栓质化;构成中皮层的细胞或为大型薄壁细胞,细胞不规则,含少量淀粉粒;或为大中型、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含大量淀粉粒、方晶等晶体;或为小型薄壁细胞,一般圆形至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中皮层均有油细胞分布;内皮层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大多数具U-形增厚.(4)维管柱:一般由中柱鞘、维管组织和髓组成.其中:中柱鞘由一层与内皮层平行排列的薄壁细胞构成,细胞略切向延长;木质部脊数为多原型;一般具髓,但髓在组织构成和后含物的有无方面存在差异.(5)本研究结果支持依据分子证据将原姜科4族划分为2亚科的结论,但对其各亚科所涵盖的族和属的范围不完全支持,特别是不支持将原姜花族、舞花姜族和姜族放在一起称为姜亚科的观点;在族级水平方面,姜属植物根在上述特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与其它类群界限清楚,因而根的解剖学特征也倾向于支持姜族独立.  相似文献   

15.
汉滩病毒核蛋白的分段表达及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肠杆菌中对汉滩病毒S基因4种不同长度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表达的4种GST-NP融合蛋白均以不溶性包含体形式存在于菌体细胞内,表达量分别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9-36%,分子量分别约为72 kD、66 kD、54 kD和44 kD.Western blot显示54 kD和72 kD融合蛋白用酶标抗汉滩病毒NP McAb 1A8和抗GST McAb 3C11染色呈阳性反应.66 kD和44 kD融合蛋白仅与酶标3C11呈阳性反应.用凝血酶切去GST,获得4种汉滩病毒重组核蛋白(rNP),分子量分别约为44 kD、40 kD、26 kD和16 kD.用19株McAb对表达产物做抗原位点分析,结果完整的rNP可与19株McAb中的13株反应,McAb反应谱与天然NP相同;S1.1 kb表达产物(N-端1-37和C端402-429位aa缺失)和S 0.5 kb表达产物(N-端1-274位aa缺失)与19株McAb均不发生反应;S0.7 kb表达产物(C-端275-429位aa缺失)可与5株组特异性McAb反应.表明汉坦病毒核蛋白上的抗原位点主要存在于N-端1-37位aa区段内.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元分析(ICA)的视觉皮层简单细胞工作机制的模型。用Gabor函数逼近对自然图像进行ICA而获得的基函数,揭示了ICA基函数与视觉皮层简单细胞感受野反应间存在内在的关系。并对水平条纹的图像进行ICA,模拟在特殊视觉环境下生长的幼年动物的视觉皮层发育过程,证实了1970年Blakemore和Cooper在幼猫上的实验结果。从而说明ICA可以模拟动物的视觉皮层简单细胞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Yu HB  Shou TD 《生理学报》2000,52(5):411-415
采用基于内源信号的脑光学成像方法,在大范围视皮层研究了不同空间拓扑位置对应的皮层区的对光栅刺激空间频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周边视野对应区对高空间频率刺激反应极弱或没有反应,中心视野对应区对较宽的空间频率范围内的刺激均有反应,但对高频刺激反应更强;无论在周边对应区还是中心对应区,其视野越靠近中心,其空间频率调谐曲线和截止空间频率越靠近高频,而且这种过渡是平缓的。以上结果说明,猫初级视皮层空间频率反应  相似文献   

18.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19.
Zhang H  Meng JJ  Wang K  Liu RL  Xi MM  Hua TM 《动物学研究》2012,33(2):218-224
心理物理学研究提示,初级视区毁损后的视觉残留可能是通过外纹状皮层的神经网络重组介导的,但缺少支持这一假说的电生理实验证据。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技术,该研究分别检测了初级视区(主要包括17和18区)急性毁损猫和正常对照猫的高级视区(包括19、20和21区)神经元对不同视觉刺激的反应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急性毁损初级视区使99.3%的高级视区神经元丧失对运动光栅刺激的诱发反应,93%的神经元丧失对闪光刺激的反应。该结果表明,急性毁损成年猫的初级视皮层可能会导致其绝大部分视觉能力丧失。在幼年期实施初级视皮层毁损后,成年猫出现的残留视觉可能主要是由于手术后皮层下神经核团与外纹状皮层之间的通路重组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用适当剂量的麻醉剂和兴奋剂(如氯醛醣和胺基脲)混合处理的貓,短声和闪光均能在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我们用运动区的电反应作为指标,分析了产生此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短声在运动区激起的电反应包括三个正相的小波,潜伏期分别为8—9,18—20及30—35毫秒。除去两侧皮层听区对各波无甚影响,毁两侧内膝体则各波均消失。刺激内膝体在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舆短声引起的一样,只是潜伏期略短。毁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VA,VM一带,第二及第三波即告消失。至於第一波,吸去皮层运动区後在白质上仍可引到,是皮层下的电活动波及到皮层的结果。在闪光所引起的电反应裹,也可分辨得出三个正相的小波,其潜伏期分别为29—33,38—42及48—52毫秒,但一般各波间分界不明。除去两侧皮层视区,反应即不易出现,且潜伏期增长,但此时刺激外膝体仍可恒定地引起和在视区存在时闪光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仅潜伏期缩短)。毁外膝体,各波均消失。毁VA,VM一带,第二第三波大为减小,第一波不受影响。第一波亦同样为皮层下电流扩布的结果。概言之,我们所形容声和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是内膝体和外膝体兴奋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但皮层听区或视区可能对皮层下的传导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