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是为害绿竹等丛生竹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永定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卵期10无;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8无: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以幼虫及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及繁殖。在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该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在7月份新羽化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盛期喷洒灭多粉、1605粉荆;初孵化幼虫喷洒白僵菌粉剂、25%灭幼脲粉剂、灭多粉粉荆、1605粉剂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东北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连续 3年在东北稻区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调查表明 ,在通河和方正两地 (北纬 46°附近 )出现不完全第 2代 ;在东北稻区 ,二化螟幼虫多以高龄幼虫在稻茎内越冬 ( 1 999~ 2 0 0 1年分别占总数的 44 47% ,5 3 47%和 63 48% )。在盘锦、五常、吉林和龙井 4地区的平均高度分别为 8 0 2 ,1 6 2 5 ,1 8 2 9和 2 0 3 4cm。同时 ,在东北稻区的越冬幼虫的头向多朝上 ( 65 74%~ 76 77% )。 相似文献
3.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曲江地区12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历史虫情资料,挑选了31个代表性的发蛾高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其迁飞峰次进行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及两广南部稻区,其中5月大多分布在海南及雷州半岛,6月主要分布在两广南部稻区;夏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分布在长三角稻区及安徽稻区;秋季回迁虫源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及长三角稻区,少部分来自浙南及闽北;秋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主要集中在海南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早期迁入虫源地的时空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偏移,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夏秋季迁出虫源降落地和秋季回迁虫源地的时空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粤北地区稻纵卷叶螟南北往返迁飞的虫源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灰白蚕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ns Walker是榕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7代,无明显越冬现象。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卵期4-18天,幼虫期11-15天,肾期3-17天。每雌可产卵155-261粒,成虫寿命5-16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福鼎对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成虫卵巢、飞行肌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所预测的各虫态发生期厦一代成虫迁移期与田间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稻水象甲产卵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稻田迁出。飞行肌解剖结果表明,飞行肌宽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长度则比较恒定,与发育历期无关,所以飞行肌宽度可作为监测依据,而长度则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宽索鳃金龟是为言猕猴挑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建宁县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出土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害盛期,成虫可整夜取食猕猴桃叶片和花器,成虫出土及人土的时间较为整齐.5月上旬雌虫开始在土中产卵,5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3龄,在土中1-20cm处活动,以8-10cm处占绝大多数,幼虫取食土壤中腐植质和根皮,截根.9月上旬开始化蛹,10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但当年不出土,逗留在土中。并越冬.采用50%辛硫磷1000—2000倍液防治幼虫:80%敌敌畏乳油1000倍.帅%乐果800-1000倍、25%溴氰菊酯5000倍等药液毒杀成虫均有良好效果,亦可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7.
多异瓢虫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异瓢虫在山东省德州地区一年发生4代,部分个体5代,以成虫在杂草丛内、残枝落叶及土块下越冬。在自然变温下,卵、幼虫、预蛹、蛹、成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8.8±0.52℃和15.0日度、16.97±0.03℃和73.3日度、15.97±0.01℃和10.23日度、15.47±0.05℃和23.05日度、17.6±0.04℃和34.1日度、18.2±0.10℃和170.3日度。据Holing圆盘方程测定,1─4龄幼虫和产卵前期成虫日最大捕食棉蚜量依次力6.7头、36.4头、77.5头、81.3头和68.0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麦/玉米—稻新种植制度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原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麦/玉米-稻新三熟种植制度,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对该熟制高产稳产的生态学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在该地生态适应性较好,麦玉米套作中的作物种间关系以互补为主,三熟制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农田生态环境,并有内部有机物质投入保障,以及三熟制耐连作是其高产稳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樟树新害虫——窃达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窃达刺蛾是樟树新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上旬化蛹,4月上旬成虫出现并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出,5月中旬陆续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出现。在幼虫三龄前,喷洒5%辛硫磷,40%氯化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檀丑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檀丑舟蛾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虫产卵于嫩叶上,成块。每雌产卵82-306粒。幼虫5龄,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第一代5月下旬至6旬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第五代9月下旬,第六代11月上旬至中旬。试验表明,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宏观动物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十五年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动物系统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宏观动物学的发展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松江鲈的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别名四鳃鲈、老虎鱼、新娘鱼、媳妇鱼等,隶属于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2头雄性亚河豚“Vater”和“Baby”的各种行为。研究表明,饲养池的大小直接影响豚的行为;由于亚河豚和白豚生存的环境不同,导致了它们身体结构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澳古茨藻(NajasoguraensisMiki)是典型的水下水媒传粉植物。雄花在花粉释放前2—4h花梗迅速伸长,突破膜质鞘状外被,并且向外弯曲,至花粉释放盛期几乎是水平状态,有利于释放后的花粉直接进入水流以求传播。花部组成与结构极为简化,花粉中富含淀粉粒,花粉落置柱头前常萌发出长的花粉管,形成宜为柱头捕获的花粉笺,表现出对水下水媒传粉的高度适应。有性繁殖十分发达,自交、异交和混交的结实率都在85%以上;花粉/胚珠(P/O)为2690±300,指示兼性自交的繁育系统。无性繁殖较弱,仅以易长不定根的植株片段形式存在,但仍对该种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澳古茨藻的花生物学特征、传粉机制以及繁育系统进行了探讨,对澳古茨藻表现出的许多沉水植物所特有的特征特性:花被的简化、花粉外壁的简化作了解释,讨论了繁育系统中自交与异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波叶仙鹤藓的孢子培养及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条件下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Hedw.)P.Beauv)单细胞孢子的培养,并详细研究、拍摄了其植物体(配子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孢子无后熟或体眠期,3-4天即可萌发,萌发率可达95%以上;培养10天左右绿丝体系统、轴丝体系统及假根开始分化,约40天开始出现芽体原基,50天芽体陆续形成,80天左右植物体完成营养生长,开始性器发育。初生假根发育不良,基原细胞不分裂,由绿丝体产生轴丝体的方式复杂,轴丝体细胞分裂面有球形和斜向、横向三种,芽原基分化时,首先在轴丝体上产生光合能力很强的细胞群,其基部产生芽原基,芽原基的分化成功率仅有50%左右,芽体形成后,原丝体系统多枯萎或特化为假根。并就波叶仙鹤藓的形态发育、生理生态、生殖和进化等方面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激光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报道了CO_2激光,He-Ne激光的生物学作用,证明激光确能导致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确能诱发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作者认为激光作为育种上一种新的诱变因素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褐马鸡生态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褐马鸡(X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生态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和生物学研究”课题的部分工作,该课题组是在本所郑作新教授领导下进行的。 马鸡属(Crossoptilon)是我国特产属。该属有褐马鸡、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和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等3种。 褐马鸡别名角鸡、褐鸡,古代称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一类保护动物(图版Ⅰ:1)。 古时从汉武帝起(公元前156—87年)就有武将戴鹖冠之制以识其勇,一直到了清代,不用鹖冠而改用蓝翎和花翎的制度,但依旧沿用鹖羽。从上面历史记载,表示由于褐马鸡具有斗死乃止的本性,历代帝王就利用它的尾羽来激发武将的斗志。 相似文献
19.
20.
Ian J. Winfield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16,88(2):8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