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区土壤分析,明确了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发生严重的林分与轻度发生的林分相比,其土壤pH值小,速效K含量低,全N、全P含量高。因此,通过毛竹林地土壤管理及合理施肥可以减轻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反频次比较法在福建邵武市11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林样地上调查浙江双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通过正频次比较法分析,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总计抽样的550株竹笋上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以样地为单位, 经过反频次比较法分析11块样地上浙江双栉蝠蛾的分布类型, 结果为: 样地1, 2, 4, 5和8属于奈曼分布, 样地7, 9, 10和11属于负二项分布, 样地3和6属于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判别分析法判别函数能够100%正确分组, 依据F值大小, 6个环境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壤有机质(X5)、 林地卫生(X6)、 坡位(X3)、 坡向(X4)、 竹林结构(X2)、 立竹度(X1)。由此得出: 无论是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还是以每个样地为研究对象或单位, 都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非均匀的聚集型分布。土壤腐殖质厚、 林地卫生差可使双栉蝠蛾幼虫密度增大, 立竹度、 竹林结构、 坡位和坡向单个指标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但综合作用明显; 反频次比较法比聚集度指标评价更为详细科学。  相似文献   

4.
两色绿刺蛾危害对毛竹单宁、总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受害和未受害毛竹枝叶中单宁、总酚含量的测定,分析了两类主要次生代谢物质的差异与两色绿刺蛾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枝叶中单宁、总酚的含量随着两色绿刺蛾的危害,均呈下降趋势,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种群变动的影响, 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同(轻度、 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 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 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 针叶黄酮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多糖含量减少, 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 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量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 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除6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 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 (3)随受害程度加重, 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 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幼虫平均死亡率、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 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 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种群变动的影响,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间(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小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针叶黄酮含量增加,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含量减少,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最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除6龄幼虫外,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3)随受害程度加重,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幼虫平均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寄主调查及其土壤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顺  舒金平  王浩杰 《昆虫知识》2010,47(5):983-987
对安吉竹博园内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s(Faldermann)的寄主危害进行调查,主要调查竹种隶属于刚竹属(Phyllostachys)、矢竹属(Pseudosasa)、大明竹属(Pleioblastus)、唐竹属(Sinobambusa)、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和箣竹属(Bambusa),共7个属,包括47个竹种,其中41种寄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期的危害,新发现受害寄主30余种。据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在5个竹种林区间的空间分布表明:筛胸梳爪叩甲较大体型的幼虫在竹林土壤中主要为聚集分布。调查过程发现,除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竹种的危害以外,竹笋夜蛾Apamea spp.也是导致退笋的主要虫害之一,二者一并成为目前竹博园内竹笋退笋的主要害虫。此外,园内竹种也受到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叶甲、白蚁和腐生蝇的侵害。鉴于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危害的竹种范围比以往报道的有扩大的趋势,在竹种移植、土壤改良及敏感品种的选育应考虑到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粒肩天牛危害对杨树单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的一种新蛀干性害虫,经对杨树受害与未受害、不同危害期、不同品系、不同危害部位单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植株与健康植株间单宁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危害期单宁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天牛危害末期和越冬期,受害植株单宁的含量比健康植株增加;不同杨树品种单宁含量变化不同,意大利杨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的单宁含量均比欧关杨高;受害植株中远离蛀孔与蛀孔周边的单宁含量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杨树受害引起单宁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杨树受到危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诱导抗虫性,即通过增加单宁的含量来抵御害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11.
慕军鹏  陈红利 《广西植物》2018,38(8):1088-1095
叶性状分化在自然界中较为普遍,不同的叶性状特征与植物对资源获得及利用效率密切关联,反映了植物适应特定环境所形成的生存对策。叶性状分化的生态功能一直以来备受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自然界构树(Broussonetia papyifera)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全缘叶和裂缺叶的分化,但其生态功能尚不清楚,推测两者的叶型分化是构树对虫害规避的结果。为了探讨构树叶性状分化对应的可能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构树全缘叶和裂缺叶的虫害发生率、叶面积、与抗虫有关的酚类物质(总酚、缩合单宁、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相对于裂缺叶,全缘叶虫害发生率显著增加,全缘叶虫害发生率是裂缺叶的两倍。(2)自然条件下,全缘叶叶面积显著高于裂缺叶,增加了约44个百分点。(3)自然条件下,裂缺叶中总酚、缩合单宁、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全缘叶,分别提高了6.0%、4.2%和16.2%。(4)除黄酮外,虫害处理下裂缺叶中总酚、缩合单宁含量显著高于全缘叶,均提高了约5.0%。(5)人为移除部分叶片,裂缺叶中总酚、缩合单宁、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全缘叶,分别提高8.0%、1.6%和25.4%。这说明构树全缘叶和裂缺叶中酚类物质含量对外来损伤响应不一致,裂缺叶虫害发生率较全缘叶低可能由于两种类型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4个桉树品系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前后次生物质含量单宁和类黄酮含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品系遭受枝瘿姬小蜂危害后,叶片内类黄酮含量明显上升,高感品系类黄酮含量和增长变幅明显低于其他抗性类型的品系;而桉树叶片内单宁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表现为:高抗品系单宁含量明显高于高感品系,但随着进入小蜂危害期,其叶片内单宁含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随后升高。次生物质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抗性品系间差异显著,表明桉树叶片内单宁和类黄酮含量与抗枝瘿姬小蜂有显著关系,可作为检测桉树对枝瘿姬小蜂抗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选取同一地形、长势一致的毛竹林为材料,分析比较灌溉与不灌溉毛竹林冬笋外观品质(个体重量、最大直径、长度、可食率)、营养品质(淀粉、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维生素C)、呈味物质(单宁、草酸)、纤维素类物质(纤维素、木质素)以及不同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研究灌溉对毛竹冬笋品质的影响,为冬笋的科学培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灌溉显著提高了毛竹冬笋的个体重量、最大直径、长度以及可食率(P<0.05)。(2)灌溉显著提高了毛竹冬笋的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并显著降低了单宁、草酸、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含量(P<0.05),但对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等指标含量影响不显著。(3)灌溉显著提升了毛竹冬笋中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占比(P<0.05),但对甜味和苦味氨基酸总含量影响不显著。研究发现,灌溉改善了毛竹冬笋生长和外观品质,以及呈味物质、纤维素类物质、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从而显著提升了冬笋品质。  相似文献   

14.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和拐棍竹(F.robusta)分别是岷山和邛崃山山系野生大熊猫取食频率最高的竹种。本文以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缺苞箭竹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拐棍竹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营养成分、单宁和总酚含量,明确二者的饲用品质差异,以期为野生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廊道以及人工纯林等建设的竹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显著优于拐棍竹(P<0.05);(2)拐棍竹的笋、茎的钙和笋、叶磷含量显著优于缺苞箭竹(P<0.05);(3)氨基酸总量、单宁和总酚含量,拐棍竹的叶均更优(P<0.05),但缺苞箭竹的笋、茎单宁含量更优(P<0.05),且缺苞箭竹的笋总酚含量、茎氨基酸总量含量均更优(P<0.05);(4)粗脂肪含量,缺苞箭竹的茎、拐棍竹的笋和叶的含量稍优,但不显著(P>0.05)。两竹种在营养成分、单宁和总酚含量上的饲用价值各有优劣,配合食用,粗蛋白、氨基酸总量、钙和磷可形成互补,并减少单宁、总酚的摄入。鉴于两竹为大熊猫喜食竹种,可作为野生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廊道和人工纯林建设的竹种,在岷山和邛崃山山系的相关区域混合栽种。  相似文献   

15.
竹笋是大众喜爱的森林蔬菜,其食味品质存在种间差异,且出土前后品质存在明显的变异.箨叶是竹笋的重要器官,居于箨鞘顶端,是竹笋出土时最先感光部位,是否与竹笋食味品质变异密切相关?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以同一地点、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种箨叶形态性状和竹笋食味品质指标,为揭示竹笋食味品...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野生地木耳(Nostoc commune Vauch.)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并与4种常见食用菌藻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紫菜(Porphy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比较分析,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果显示,野生地木耳中总酚含量为24.255 mg/g±1.631 mg/g,总黄酮含量为5.741 mg/g±0.239 mg/g,总生物碱含量为0.768 mg/g±0.073 mg/g,缩合单宁含量为0.069 mg/g±0.009 mg/g。4种食用菌藻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范围为:总酚(5.520~62.326 mg/g)、总黄酮(0.847~7.010 mg/g)、总生物碱(0.408~4.132 mg/g)、缩合单宁(0.063~0.233 mg/g);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地木耳次生代谢产物中的总酚和总黄酮物质含量较高,且总酚是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缩合单宁与总生物碱含量较低;总酚含量约为黑木耳和银耳的2倍、紫菜的6倍;总黄酮含量约为黑木耳的7倍,银耳的3倍。  相似文献   

17.
2008 年6 ~9 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通过自助餐式食物选择实验测定了高原鼠兔对20 种植物的取食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季节20 种植物中黄酮、缩合单宁、简单酚和总酚4种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分析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与高原鼠兔食物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选定的20 种植物中高原鼠兔喜食的植物有7 种,可食的植物有7 种,厌食的植物有6 种。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在不同的植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且有生长季节早期含量低,随后逐渐增高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高原鼠兔对植物的选择性与植物中黄酮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喜食植物的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厌食植物,喜食植物的单宁含量显著小于可食植物,可食植物的单宁含量显著大于厌食植物。在喜食植物中,高原鼠兔取食量与简单酚和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结果部分验证了植物次生代谢物作为植物的防御对策明显影响高原鼠兔对食物选择的假说。黄酮类次生代谢物明显抑制高原鼠兔的取食,缩合单宁对高原鼠兔食物选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原鼠兔有少量取食但避免大量取食简单酚和总酚含量高的植物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