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 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 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 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 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 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 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 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 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 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 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 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 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 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 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 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3.
蒋平  郭聪 《四川动物》2004,23(3):257-261,i007,i008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 ,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 ,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 ,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 ,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 ,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 ,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 :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孟孟  姜涛  陈婷婷  刘洪波  杨健 《生态学报》2017,37(8):2788-2795
刀鲚(Coilia nasus)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是我国长江下游一种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长江安徽江段为刀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衰退及过捕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期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已拟将刀鲚列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客观了解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及探讨其洄游史,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08年7月捕获于长江安庆江段的10尾刀鲚(均为传统意义上的长颌鲚)进行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个体均具典型的溯河洄游习性。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的沉积过程中元素Sr/Ca比值波动显著,不仅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阶段,还具有对应河口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阶段。这种现象亦得到了16色Sr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印证。根据耳石淡水系数、Sr/Ca比值高低波动特征及Sr元素面分布图谱的差异性可以将这些刀鲚分为3种淡-海水生境转换生活史类型。这种现象明显地反映出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群体具有个体组成和洄游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 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 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 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 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 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 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 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 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 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7.
鲥鱼的食性研究和养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鲥鱼(Macrura reevesii)是著名的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在海洋中性腺逐渐发育成熟的产卵群体溯入长江、钱塘江等江河中繁殖,繁殖后的亲鲥重回海洋生活,待来年繁殖季节作为剩余群体又溯河产卵。受精卵在江中漂流,孵化成仔鲥。幼鲥在下游江段觅食生长,9—11月间体长达4.0—8.5厘米左右时降河入海。在海洋中肥育的成鲥,产卵前的鱼体丰腴肥硕,肉味鲜美,富含脂肪,历来被称为鱼之上品。 近几年来,鲥鱼产量明显下降,因此增殖鲥  相似文献   

8.
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岑杰  黄惠芳  马飞  刘欣  李庆伟 《遗传》2008,30(1):13-19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以七鳃鳗为代表的无颌类脊椎动物, 被普遍认为处在进化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边缘。因此, 研究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的机制, 对揭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无颌类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高等脊椎动物特有的适应性免疫特征, 并发现了一些在结构或功能上与高等脊椎动物免疫相关基因同源的免疫因子。文章就近年来对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翼手目的单起源与双起源假说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兰香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2003,23(4):346-350
本文介绍了有关翼手目起源的两种主要假说——单起源假说和双起源假说, 并分别从形态、生化和分子等方面介绍对两种假说的相关论证及论证中的缺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有关该研究的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望能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淡水水生生物的分布模式一直是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对具休眠体水生生物的研究, 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开始探讨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的原因。根据对文献的整理, 可以将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归纳为三种假说: 随机分布(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EIE)假说、独占(Monopolisation)假说和局域特有(Moderate Endemicity, ME)假说。通过对三种假说的定义, 研究进展和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等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研究时需注意是否存在隐存种、季节变化引起基因型变化、研究区域是否覆盖了本物种的所有分布范围、地理环境及地质事件与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以便更准确的研究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2.
脊椎动物行孤雌生殖的物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杂交起源的。本文从孤雌生殖物种的外部形态特点、同工酶分析、核酸分子标记、染色体涂染法等方面,综述了脊椎动物中孤雌生殖杂交起源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核内有丝分裂模式的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鲨鱼和鳐鱼这两种软骨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但近年来,在广西南宁的左江,发现一种“鳐鱼”,当地人称之为“左江(鱼甫)鱼”。经科学家鉴定,它是鲨鱼的近亲,鳐鱼的族弟。它的正式学名叫赤红(Dasyatis akajei),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鳐目、虹科、(鱼工)属,也是一种软骨鱼类,但却生活在左江的淡水中。为何(鱼工)属的鱼类都生活在海洋中,唯有赤(鱼工)却在淡水中生活呢?有些人曾提出:这种鱼是否和某些溯河性的海洋鱼类(如鲥鱼)一样,从南海溯珠江而上,来到了广西南宁的左江进行生殖洄游,继而残留下来。这种推理是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问题,有许多假说。最早的是神创论(creation theory),这是人们早在愚昧时代就有的假说。这个假说很简单,就是说生命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从今天生物科学的发展来看,这个假说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生命起源的第二个假说是宇宙泛生论,主张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宇宙间其他的星球。这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物种保护的历史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华鲟是在我国和朝鲜近海生长,在长江上游或珠江中游繁殖的大型溯河洄游鱼类,长江中华鲟种群的繁殖季节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2,珠江的在3初至4月初3,二者属于不同的生态类群,但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种4,6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宜昌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简称葛洲坝),由于该枢纽将阻隔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有关其对中华鲟资源影响的程度,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的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鳀虫(Helciferus tenuis)和长江中华钩铗虫(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 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鳀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多样性最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备课卡片     
脊椎动物起源前推5000万年  最近出版的《自然》期刊,发表了我国西北大学舒德干等专家在地球早期动物进化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华南早寒武世脊椎动物》。该文报道的两种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分别命名为昆明鱼和海口鱼。这两条早寒武世鱼的发现,不仅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全貌的重大突破,而且为生物学中关于脊椎动物及其重要器官构造的起源及深化提供了关键性的可靠依据,将脊椎动物的记录至少提前了5000万年。学术界认为,这是我国本世纪继北京猿人头盖骨之后关于生命演化的又一重要发现。昆明鱼和海口鱼是…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1):2202-2204
《自然》:脊椎动物大脑起源研究获进展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在橡子蠕虫(acorn worm)发现了一些调控脊椎动物大脑发育的遗传进程。异常复杂的脊椎动物大脑的起源颇有些神秘。"在进化方面,它基本上就像不知道从何处冒出来的。你在其他的动物中看不到解剖学上与它相似的东西,"芝加哥大学研究生、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研究人员Ariel Pani说。  相似文献   

19.
盖志琨  史爱娟 《化石》2013,(4):45-50
鱼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约有两万八千个物种,占已知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仍然不断被发现。它们几乎占据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相似文献   

20.
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亦有人特列为软骨硬鳞鱼下纲(Chondrostei);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多已绝灭;全世界现存2科6属25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部,为濒危珍贵大型食用淡水鱼类,有些冬季入海越冬,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及索食。现知在我国辽宁省北票、赤峰,河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