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石油醚提取香榧与油茶籽油,经过皂化、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香榧籽油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油茶籽油中共检测出5种.均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中,香榧籽油中二者占总量的67.91%.油茶籽油中二者占总量的51.38%.本文对比分析了香榧籽油和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为这两种木本食用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花椒籽油的提取和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石油醚、无水乙醇、正己烷三种溶剂对花椒籽油进行索氏提取,结果青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5.34%、5.49%、4.80%;红花椒籽油的得率分别为:18.69%、24.41%、17.20%;红花椒籽油得率是青花椒籽油得率的3~4倍。花椒籽油经皂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花椒籽油脂肪酸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结果鉴定的主要组分为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这四种组分占95%以上;青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3.43%以上;其中棕榈油酸占60%以上,油酸占20%左右,亚油酸占5%左右。红花椒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9%以下;其中棕榈油酸占12%余,油酸占40%左右,亚油酸占10%左右。而红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在30%左右,约是青花椒籽油中棕榈酸含量(11%左右)的3倍。  相似文献   

3.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莱菔(Raphanussativus)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2%,主要包括芥酸(32.47%)、油酸(29.07%)、亚油酸(9.45%)、亚麻酸(8.41%)、棕榈酸(4.31%)和硬脂酸(2.08%)等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25%,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07%。  相似文献   

4.
采用GC-MS技术,对台琼海桐蒴果皮的水蒸气蒸馏油样,以及蒴果籽的索氏提取油样的甲酯化样品进行分析。样品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在实验条件下,果皮油样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了17个,占总峰面积的94.70%。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24.27%)、γ-榄香烯(8.30%)、β-榄香烯(17.13%)、α-榄香烯(16.02%)、长叶龙脑(15.52%)和α-松油醇(2.17%),α-石竹烯(1.88%)。果籽油的甲酯化样品共分离出16个峰,鉴定了12个,占总峰面积的96.69%,其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34.83%)、反油酸(26.63%)、14-甲基-十五烷酸(17.08%),十八烷酸(1.88%),十四烷酸(1.61%)。分析结果说明台琼海桐蒴果皮富含挥发性芳香油,而蒴果籽油含有多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普通葡萄籽油、国外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枸杞籽油和西番莲籽油均具有相似的脂肪酸谱,尽管其中它们所含上述五种脂肪酸含量不同,由于均存在人体所必需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故可以用作替代食用油。猕猴桃籽油因为其存在高含量的α-亚麻酸成分,可能是更好的食用油和营养油资源。本文首次对枸杞籽油、西番莲籽油和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绝对含量分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5-103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桂花籽脂肪酸成分、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含量,为桂花籽资源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八月桂桂花籽为实验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桂花籽脂肪酸成分、凯氏定氮分析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快速分析16种氨基酸含量、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6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桂花籽中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5.91...  相似文献   

8.
红树植物红海榄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叶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鉴定出了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4.95%,其中主要包括十六酸(棕榈酸)(40.49%),9-十八碳烯酸(油酸)(17.24%),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11.24%)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蕨麻的化学成分以更好地利用蕨蔴资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和甘肃两个地区产的蕨麻中的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蕨麻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甘肃产地的蕨麻含有11种脂肪酸,青海地区产的蕨麻含有7种脂肪酸,二者的共同成分有7种;甘肃产蕨麻中硬脂酸含量最高,辛烷含量最低;青海产蕨麻中邻苯二酚含量最高,棕榈酸含量最低。表明不同产地的蕨麻所含脂肪酸种类和脂肪酸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诺丽籽乙醚冷浸提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诺丽(Noni)籽乙醚冷浸提取物中的成分,采用乙醚冷浸提取法提取诺丽籽中的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在乙醚冷浸提取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鉴定出45个峰中的35个化合物,占提取物总含量的96.52%.主要化合物为酸和酯类化合物,其中酸类化合物占42.89%;酯类化合物占45.92%;苯衍生物占2.69%,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烷烃占0.56%等.  相似文献   

11.
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和勐醒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engxingensis)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卷丝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5.44%,主要成分为9,12-十八碳二烯酸、(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十六烷酸.从勐醒芒毛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23%,主要成分为14-甲基-十五烷酸、(E)-9-十八碳烯酸、10,13-十八碳二烯酸.二者有15个组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种不同溶剂(正己烷、乙醚、氯仿)经索氏提取法提取阿纳其根中的油脂成分,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正己烷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8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6.341%、棕榈酸为34.268%、油酸为19.656%;乙醚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12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4.102%、棕榈酸为32.916%、油酸为20.000%、亚麻酸为5.329%;氯仿提取油脂中共鉴定出了5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42.427%、棕榈酸为40.952%、油酸为11.250%。对阿纳其根脂肪酸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对PTP1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5.27±0.40、4.71±0.08、7.01±1.98μg/m L。该研究为深入研究阿纳其根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鞑靼滨藜全草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索氏提取法提取鞑靼滨藜全草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组成,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并对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的成分比索氏提取法较多。从水蒸气蒸馏法分离出的53个色谱峰中鉴定了51种成分,含量最高的是茴香脑(45.84%),其次为正二十七烷(9.28%),羟基吲哚(6.81%),α-羟基-2-甲基丙基苯乙酸酯(4.03%)。从索氏提取法分离出的26个色谱峰中鉴定了22种成分,含量最高的是正二十九烷(22.63%),其次为硬酯酸(16.69%),十六醛(6.89%),棕榈酸(5.43%)。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罗勒籽油,向罗勒籽油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后并用水浴加热,加入正已烷和蒸馏水萃取,上清液即为罗勒籽油中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法(CC/MS)对脂肪酸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了4种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为62.88%、亚油酸为20.66%、棕榈酸为10.67%、硬脂酸为5.79%.对罗勒籽脂肪酸进行PTP1B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对PTP1B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1.12 μg/mL.该研究为深入研究罗勒籽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菘蓝种子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菘蓝种子中的脂肪酸。方法:分别利用索氏提取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计算机检索和人工解析对菘蓝种子中的脂肪酸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鉴定了11种脂肪酸成分。结论:菘蓝种子中脂肪酸成分主要是亚麻酸(24.72%)、芥酸(23.9%)、油酸(19.11%)和亚油酸(10.76%)。  相似文献   

16.
杨梅核脂肪酸及蜡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杨梅(Myrica rubra)核中的脂肪酸及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核中脂肪酸和蜡质的总含量为31.10%,其中含有8种脂肪酸和3种长链烷烃,主要为棕榈酸(C16:0)28.22%、亚油酸(C182)14.4%、顺式-油酸(C18:1)25.74%、芥酸(C22:1)15.68%、十七烷5.2%、十八烷5.87%和十九烷4.71%,是一种优质和价廉的脂肪酸来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MS技术,对台琼海桐蒴果皮的水蒸气蒸馏油样,以及蒴果籽的索氏提取油样的甲酯化样品进行分析.样品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在实验条件下,果皮油样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了17个,占总峰面积的94.70%.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24.27%)、y-榄香烯(8.30%)、β-榄香烯(17.13%)、α-榄香烯(16.02%)、长叶龙脑(15.52%)和α-松油醇(2.17%),α-石竹烯(1.88%).果籽油的甲酯化样品共分离出16个峰,鉴定了12个,占总峰面积的96.69%,其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34.83%)、反油酸(26.63%)、14-甲基-十五烷酸(17.08%),十八烷酸(1.88%),十四烷酸(1.61%).分析结果说明台琼海桐蒴果皮富含挥发性芳香油,而蒴果籽油含有多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菘蓝根、茎、叶、花和幼果等不同器官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脂溶性成分进行鉴定,并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以明确菘蓝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综合开发利用菘蓝资源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从菘蓝的根、茎、叶、花和幼果中分别鉴定出24、23、21、18和23种脂溶性成分;其中,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2,4-二叔丁基苯酚和棕榈酸为各器官的共有成分;不同器官中脂肪酸含量依次为:花(80.91%)>根(60.56%)>幼果(21.93%)>茎(17.45%)>叶(11.28%)。除花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外,其他器官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表明菘蓝不同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六种新疆陆地棉棉籽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艳  王贤磊  李冠 《生物技术》2009,19(4):54-56
目的:通过分析六种新疆陆地棉棉籽脂肪酸成分与含量的变化,为更好的开发,利用丰富的棉籽资源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6种新疆陆地棉棉籽油,其棉籽脂肪酸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种棉籽油所含脂肪酸成分基本相同,但各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亚油酸含量变化范围为50.30%~57.25%,棕榈酸、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24%~30.98%和12.93%~16.84%.不同棉花品种棉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比值也不同,变化范围为1.66~2.59.结论:不同品种棉籽,其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陆早27号棉籽具有相对更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明细胞壁和细胞内脂肪酸成分及含量与细胞抗逆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酸热法、索氏提取法、有机溶剂法对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壁进行脂肪酸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采用酸热法提取脂肪酸效果最好,以该方法提取测定稻曲病菌黄色、黄绿色、黑色厚垣孢子壁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6.92%、17.23%、23.71%,其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0.46%、61.52%、70.64%;厚垣孢子总(沉淀孢子壁和上清液)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8.87%、21.00%、24.04%,厚垣孢子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55.43%、55.87%、63.89%。硬脂酸在厚垣孢子壁中的含量:黄色>黄绿色>黑色;不饱和脂肪酸中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在厚垣孢子壁的含量:黑色>黄绿色>黄色。【结论】在3种颜色厚垣孢子中,黑色休眠型厚垣孢子在孢子壁、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有利于厚垣孢子的休眠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