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比较研究了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种群的调查方法。全株调查法中,目测法调查到的绿盲蝽种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扫网法和盆拍法。局部调查法发现,蕾上的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花上;蕾上种群数量与整株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1.18 x+3.69)。间接调查法表明:在苗期和蕾期,叶片受害等级和绿盲蝽种群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苗期:y=25.28 x+8.20;蕾期:y=43.99 x+27.58)。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研究了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种群的调查方法.全株调查法中,目测法调查到的绿盲蝽种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扫网法和盆拍法.局部调查法发现,蕾上的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花上;蕾上种群数量与整株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1.18x+3.69).间接调查法表明:在苗期和蕾期,叶片受害等级和绿盲蝽种群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苗期:y=25.28x+8.20;蕾期:y=43.99x+27.58).  相似文献   

3.
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样线法是在大范围内估计野生动物种群密度的优良方法这一。我们在本文中说明了使用以平均垂直距离作为有效样带宽度来计算种群密度的简单数学公式一般不会得到可靠的效果。即使野外实施方式正确,使用该数学计算式估计出的密度结果也往往过于偏高。因此,我们建议最好合作计算机软件DISTANCE调查野生动物种群密度,并能熟悉样线距离取样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对高寒草甸植被破坏相当严重。为调查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本研究在青海省玉树州的高寒牧区布设了10个调查样地,连续5年(2015-201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并于2016年同步调查了草原毛虫生境植被指数,并对2016年不同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生境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0个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在1.0~200.6 头/m^2之间,具有聚集性分布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治多草原、嘉塘草原和隆宝草原。根据高寒草甸草原毛虫危害等级划分标准,30%调查样地达到重度、极重度危害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随着草原毛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草甸植被总盖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之,玉树州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种群分布相对集中,密度较高,对草场植被危害严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本研究对草原毛虫种群分布及其生境植被展开的基础调查工作可为草原毛虫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草原毛虫的防控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对保护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麦和牧草上的蚜虫与天敌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对上海郊区祝桥镇、机场镇和朝阳农场及其附近区域的红隼种群密度进行了计数调查.调查通过固定路线进行,共进行调查53次.结果表明该区域红隼种群密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红隼种群的季节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红隼的迁徙及居留情况,认为红隼在上海地区的居留状况包括留鸟、冬候鸟和过境鸟3种类型.混合农作物生境和芦苇生境中红隼种群密度具有极显著差异(t=4.6506,P=0.0000〈0.001),红隼更加偏好混合农作物生境.通过红隼的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红隼的居留状况和对生境的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设计并实施了对3个不同生境地块中荠菜与车前草种群密度的估测,强调随机取样的重要性,并对调查对象的选择、教学课时的安排提出了教学建议。进一步探讨不同探究课题的确立,以及样方数目和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拓展了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挖掘形成的土丘数量变化以及分布是其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方法是计数法和填图法,存在工作量较大和误差较高等缺点。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本文以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分布区为调查区域,利用RTK技术实现了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并结合Arc GIS软件实现了土丘数量及其相对种群密度变化的统计分析。RTK技术在研究其土丘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种群密度(以土丘数量代表)以及草地危害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还可用于地上啮齿动物洞口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cells/dm^3,总均值为3.3×10^5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cells/dm。则有4份。以大于10^6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绝对数量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的高山雪鸡繁殖期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核心区高山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7.12±1.05只/km2(5.85~8.33),总体密度为4.88±1.50只/km2(3.33~6.32);盐池湾高山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4.25±2.10只/km2(2.86~6.67).东大山核心区高山雪鸡的种群密度与1990年相比稍有下降,而总体密度则有所上升.人工捕捉和偷猎等是影响研究区内高山雪鸡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红外相机(或称相机陷阱)技术可以提供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行为等信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测与管理。对于可以个体识别的物种,红外相机结合标志重捕法可准确估计其种群密度。但对于不可个体识别的动物,目前尚无成熟方法来估计其种群密度。建立了一个新方法,通过模拟个体运动并匹配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来估计动物的种群密度。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每公顷一台的密度布设红外相机,调查小型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冬季分别监测41d和40d。然后,设计模型模拟不同密度下啮齿类物种的运动过程,同时记录它们在25hm2的区域内被25台相机拍摄的次数。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回归模型来匹配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估计啮齿类物种在样地内的密度及其置信区间。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填补对不可个体识别物种密度估计方法的空缺。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560-571
2012年在河北廊坊通过调查作物围种和作物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中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nadius)MED隐种的分布情况得知,烟粉虱在棉花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上部和中部叶具有比下部叶较多的烟粉虱种群密度。烟粉虱在棉田中的水平分布情况为:未成熟虫期种群在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在整个发生期属均匀分布;成虫种群在主要发生期围种模式棉田中样地中央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属于聚集分布,主要分布于样地中央,在整个发生期种群也主要聚集于样地中央分布;而间作模式棉田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属于均匀分布。说明围种模式在增加了样地边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烟粉虱成虫的水平分布有较大影响,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能显著影响烟粉虱成虫在棉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样线法在鸟类数量调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样线法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并对4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即条带最大记数法、Gates截线法、Fourier截线法以及距离取样法进行比较和总结,认为在鸟类野外数量调查中应记录鸟类个体到样线的垂直距离,并使用距离取样法来计算鸟类的种群密度,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尺度与密度:测定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落中的种群密度由于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存在着一定差异,那么,某一种群的密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抑或某一物种相对于另一物种而言,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其密度会怎样变化?这是与尺度有关的种群密度问题,当属生态学的基本问题.该文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把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称之为尺度密度(scale density).O-Ring函数的实质是计算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因此,在研究实例中,应用O-Ring函数计算了典型草原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种群、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种群,以及米氏冰草种群相对于羊草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种群密度,结果发现:羊草和米氏冰草2个种群的尺度密度,在小尺度范围内严重退化群落均高于恢复演替群落,这一结果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同时表明该结果是放牧胁迫下正相互作用所致;通过比较羊草种群与米氏冰草相对于羊草的尺度密度发现,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羊草与米氏冰草的种间关联为负联结,这种负联结是由正相互作用引起的,而在恢复8年和恢复21年群落中,二者之间是正联结,当为竞争所致.该实例说明分析种群密度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对于深入认识生态学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转Bt基因水稻商业化之前需要评价其对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本研究连续2年在3个地点调查了3种转Bt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为害情况,稻纵卷叶螟及其4种捕食类天敌的种群密度、相对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水稻材料对卷叶率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卷叶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在调查期间,不同地点3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以及它在植食类功能团内的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水稻材料、水稻材料×调查日期、水稻材料×调查年份、水稻材料×调查日期×调查年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动态均有显著影响.但是,3种转Bt基因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4种捕食类天敌的相对丰富度、种群密度以及种群动态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从上述结果可推论,转Bt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能明显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但对4种捕食类天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稻瘿蚊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瘿蚊 Orseolia oryzae ( Wood- Mason)是我市大面积水稻 IPM方案的重要耙标之一。在该虫的测报实践中 ,许多重要数据来源于标葱密度的调查。标葱种群密度情况是管理者首先要把握的有用信息和决策的基础。但是 ,由于受种群所处空间的异质性和环境稳定性的影响 ,在实际调查中要想获得满足一定要求的准确资料绝非易事。因此加强对稻瘿蚊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方法的研究 ,做到快速、简便、经济 ,又能达到较高精度 ,这对提高稻瘿蚊害虫管理决策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有关稻瘿蚊种群抽样技术问题 ,前人有过不少研究 (黄凤宽等 ,1993;李自军 ,19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科学、准确、有效的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发生规律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棉田牧草盲蝽的预测预报、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整体目测法、局部目测法、扫网法3种方法调查了棉田牧草盲蝽的种群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对牧草盲蝽种群动态,扫网法相较于整体目测法和局部目测法成虫有两个发生高峰期且发生初期提前1周;整体目测法和局部目测法较扫网法若虫初发期和高峰期均提前1周左右,局部目测法和整体目测法若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2)不同调查方法牧草盲蝽种群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目测法获得的若虫及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扫网法和局部目测法;2015年扫网法和整体目测法间的成虫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局部目测法,2016年扫网法成虫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整体目测法。【结论】扫网法能够准确反应牧草盲蝽成虫的发生情况,整体目测法则适合若虫的种群调查,建议实际调查中使用整体目测和扫网相结合的方法,能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吴鹏飞  曾宗永  王跃招  朱波 《生态学杂志》2005,24(10):1241-1244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相似文献   

19.
蓟马是芒果的重要害虫,研究其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旨在探讨成虫在栖息地的迁移规律。试验于2016年1月7日-8月9日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芒果种质圃进行。以黄色和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捕取样,点算粘虫板上蓟马个体数,以地学统计学方法研究蓟马的时空分布动态。试验期间蓟马种群在寄主植物集中开花期有一明显高峰;其半变异函数在种群密度高时多为高斯模型,密度低时为线性模型;在调查范围内,空间格局在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密度较低时为中度聚集分布、密度低时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种群密度高时,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密度等值线图清楚地反映出蓟马分布随寄主植物花期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受寄主植物花吸引,当一种寄主谢花后迅速向其它开花寄主转移的变动特征。表明蓟马的空间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其种群密度及转移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受寄主植物花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2个模拟调查活动,学生学会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并理解2种方法的数学原理。避免了以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弊端,突出了技能、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