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晓福;马刚;何仪军;殷小慧;李成;李新让;马伯丞;管洪信;周宏伟;宋文宇 《兽类学报》2025,45(1):36-48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 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样方30个;累计调查7 425夹日;采集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标本280号;经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网捕法和手抄网法记录到翼手类1种。保护区内豹(Panthera pardus)等中、大型哺乳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健康、活动范围较广。经汇总实地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计6目21科50属64种;与以往名录相比增加17种。其中根据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或红外相机凭证增加12种;本次实地调查增加5种:秦岭鼠兔(Ochotona syrinx)、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利安德水鼩(Chimarrogale leander)和灰长耳蝠(Plecotus austriacus)。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宁夏75.3%的哺乳动物物种;食肉动物比例较高(20.3%);豹种群数量较大;同时也是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和关键扩散跳板;这些特点体现了该保护区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价值。研究结果完善了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哺乳类资源基础资料;可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牛母林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初探李景熙(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泉州362000)牛母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西南郊,距县城城关85公里,总面积243公顷,核心区约5.7公顷,座落在戴云山南麓。山麓最低海拔4.k米,主峰臼尖海拔1100米,相对高差达6... 相似文献
3.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发现:α多样性,乔木层在中海拔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稍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在低海拔次生林带和山顶矮林带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型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γ多样性大致沿海拔升高递减,以700m以下和过渡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总物种丰富度最高。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地带性植被总体上表现为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向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更替,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槲栎(Quercus aliena)等夹杂其间在一些小生境中形成优势种群。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隐含着沿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泥蜂是一类重要的捕猎性天敌昆虫和传粉昆虫。本研究于2018年6月-2019年11月对西双版纳地区观赏经作区、柚林区、古茶林区和农田区(样地Ⅰ-Ⅳ)4个调查区采用马氏网诱捕方法定期定点调查,每月调查一次。结果如下:西双版纳调查区域分布有泥蜂类群3科15族27属110种;其中,泥蜂科包括3族5属7种;蠊泥蜂科包括2族3属8种;方头泥蜂科包括10族19属95种,为该地区的优势科。脊短柄泥蜂属Psenulus、小唇泥蜂属Larra和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为优势属,刻臀小唇泥蜂Larra fenchihuensis、磨光小唇泥蜂红腿亚种Larra polita luzonensis为优势种。4个作物区的优势科均为方头泥蜂科,但不同作物区泥蜂的优势属种存在差异,观赏经作区(样地Ⅰ)优势属为脊短柄泥蜂属和短翅泥蜂属,优势种为普氏脊短柄泥蜂指名亚种Psenulus pulcherrimus pulcherrimus(17.4%)和岩田隆痣短柄泥蜂Carinostigmus iwatai(15.6%);柚木林区(样地Ⅱ)优势属为脊短柄泥蜂属和短翅泥蜂属,优势种为普氏脊短柄泥蜂指名亚种(17.7%...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 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 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复杂, 海拔落差大(100-8,844 m), 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本研究通过整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 系统地分析了10目23科160属313种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发现该区域哺乳动物总体及其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都为左偏倚的中峰格局, 物种多样性在海拔900-1,400 m之间最高, 不同物种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模式有所不同。UPGMA聚类分析表明, 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可以划分为5个聚类簇(海拔100-1,500 m、1,500-2,000 m、2,000-3,000 m、3,000-4,200 m以及4,200-6,000 m的地区), 大致与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相吻合。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最为丰富, 可能跟东洋界与古北界生物群扩散后的交汇地带相关。喜马拉雅山区贯通南北的沟谷是生物扩散和迁移的通道, 沟谷内水热资源较好, 气候稳定性高, 为高山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综上, 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也是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 应加强对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的保护, 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2017,(3)
如何客观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性,为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和确定管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已有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对比、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量化处理,提出了量化评价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方法。此评价方法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等量化模型。同时我们应用此方法对华北暖温带区域的39个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温带区域的67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华北暖温带区域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辽河源及北京雾灵山,以及位于东北温带区域的黑龙江镜泊湖、大佳河和翠北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可推荐优先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及各类群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差异,确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序列。此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在不同自然保护地理区和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2008年5月调查了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资源,共采得陆生贝类47种(含2个未定种),隶属13科27属,其中16种为江西省陆生贝类新纪录种.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陆生贝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占种类总数的63.83%.其优势种为墙草真管螺和同型巴蜗牛.分析11个采集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范围为0~6.234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范围为0~3.5676;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 )范围为0~1.3610.环境越复杂,种类组成越丰富;物种分布越均匀的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指数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蕨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类和区系的基础上,对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蕨类物种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蕨类物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2)物种密度及个体密度均较大;(3)频度最大的物种为中华桫椤等;(4)相对多度最多者为斑点毛鳞蕨;(5)物种形态各异,大小差别悬殊;(6)分类群比较齐全而且其系统演化的位置多样;(7)地理成分复杂但以北部湾或滇东南山地特有成分最突出;(8)各种生态类型兼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