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关于家兔三种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建立方法,为实验中快速建立家兔人工气道选择较好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比较各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首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和气管切开法,首次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管切开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5)%,气管切开组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0)%,(30±10)%。结论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是现阶段建立家兔人工气道时值得优先考虑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胸科手术并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Mc Coy喉镜组(M组)和弹性橡胶管芯组(B组)。M组患者使用Mc Coy喉镜行双腔气管插管,B组患者以弹性橡胶管芯行双腔气管插管。观察和比较插管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插管次数、所用时间以及由插管造成的损伤发生率。结果:1插管后即刻以及插管后1 min、5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呈不同程度升高,B组升高程度明显小于M组(P<0.01)。2B组插管时遇到的阻力明显小于M组(P<0.05),插管尝试次数以及完成插管所用的时间均少于或短于M组(P<0.05)。3术后3小时以及24小时,B组由插管导致的声嘶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4术后48小时,B组患者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鼠呼吸频率较快、口腔狭小、声门较高,医学实验中气管内插管操作具有较多困难,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大鼠气管内插管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大鼠气管内插管时动物和气管导管的选择、麻醉方式、插管的体位以及各种插管工具和方法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有关高原失血性休克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是当前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给家兔吸低氧造成急性低氧后放血,复制高原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休克后早期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高原失血性休克的特点及发病规律。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 实验用雄性健康青紫兰家兔45只,体重1.7~2.5kg,实验前12h禁食禁水。1.2 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10),颈部手术下左颈总动脉插管并描记血压,但不放血。气管插管吸入室内新鲜空气,术后稳定30min后取动脉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滴注剂量精确的大鼠无创气管滴注方法。方法选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胶管制作套管,透射光插管法行大鼠气管插管,微量进样器平头针经由套管插入气管进行滴注。滴注液体为生理盐水,滴注剂量5~200μL,精确度为1μL。结果在体重200—350g的10只大鼠上共完成50次气管滴注操作,实验过程中和实验之后大鼠均无异常表现。结论套管微量进样器法具有无创、精确、安全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大鼠经气管给药或染毒的各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囊漏气实验预测拔管后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有156例气管插管患者入组,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情况分为两组,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喘鸣发生与二次气管插管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气囊漏气实验阴性组125例,阳性组3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有13例患者需再次插管,其中1例患者无法插管,予经皮气管切开.结论: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单方便筛查拔管后可能上气道梗阻的方法,如为阴性其因严重上气道梗阻再插管可能性很小,如为阳性则要注意可能发生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相似文献   

7.
在上解剖家兔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观察呼吸系统——肺在气体交换时扩张和收缩的状态。过去,往往是把玻璃管插入气管,用嘴从玻璃管的另一端往肺里吹气。这种方法虽说能达到观察兔肺扩张和收缩的目的,可是对操作者不卫生。我们试用刻度滴管(除去上面的小胶囊)和洗耳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哺乳纲动物实验教学改革.传统哺乳纲动物实验以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a)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教改后将家兔和小白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同时作为本实验的代表动物.在本实验中通过对2届本科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通过家兔和小白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的比较,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且较好地掌握了哺乳类的一般观察和解剖方法,增强了独立动手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种观察家兔肾泌尿功能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观察家兔肾泌尿功能的实验方法彭勇(秦皇岛市卫生学校生理教研室,秦皇岛066001)观察肾泌尿功能常用的实验方法在国内和国外有膀胱插管法和膀胱外输尿管插管法,本文介绍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是膀胱内输尿管插管导尿法,该法具有简便易行和成功率高等优点,因而...  相似文献   

10.
林明凤 《蛇志》2001,13(3):75-76
我科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因脑出血、脑梗死合并呼吸道痰阻、格林巴利致呼吸肌麻痹而行气管切开术患者 8例。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8例患者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80岁。患者因脑出血、脑梗死合并呼吸道痰阻、格林巴利致呼吸肌麻痹而行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时间 33~ 90天。2 护理体会2 .1 定期及时吸痰  ( 1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有橡胶管、硅胶管或一次性吸痰管 ,气管插管管腔细而长 ,可选用外径不超过内套管内径 1 /2的、管壁平…  相似文献   

11.
改良气管插管法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方法,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方法:小切口暴露小鼠气管,直视下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心脏颜色和心电图、术后14d存活情况和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成功完成40只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均可见冠状动脉结扎后,心室前壁颜色变暗,心电图Ⅱ导联ST段明显抬高。除去手术过程中意外死亡,术后14d存活27只,心肌梗死小鼠实际成活率达到87.1%。开胸后,肉眼可见模型组小鼠左室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心肌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法,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模型制备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尼可刹米和肾上腺素作为急救药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是,对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紊乱的重危病人,这些药物的作用及规律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用窒息动物模型,观察了这些药物对呼吸和血压的影响。 方法 成年健康家兔27只,体重2~3kg,雌雄不拘。乌拉坦1g/kg静脉麻醉,气管切开插管。股动脉插管记录血压。分离颈膈神经,置于双极银丝记录电极上,用温石蜡油浸泡。生物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将12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9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局麻前将气管插管拔出至门齿18~20cm处,观察组在经皮扩张完气管前壁后将气管插管全部拔出。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意外脱出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扩张气管前壁后拔出气管插管更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对老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老年大鼠股动脉结扎建立侧支血管生长模型,10 mg/kg白藜芦醇处理,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大鼠后肢侧支血管生长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股动脉结扎后给予白藜芦醇处理使侧支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增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股动脉结扎后给予白藜芦醇处理使侧支血管管壁增殖细胞(Ki-67阳性细胞)增多,eNOS表达增强。结论 白藜芦醇可促进老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试气管插管法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恒河猴的优势效果及疾病分析,为有效感染恒河猴、制备H5N1疾病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人源H5N1病毒液经气管插管滴入恒河猴上呼吸道进行感染,观察感染恒河猴的临床表现,每天采集咽拭子、鼻灌洗液,在感染前2d感染后第3、5、7天采血,感染后第3和7天分别解剖1只恒河猴,取支气管淋巴结、肠淋巴结、鼻甲、心、肝、脾、肺、肾、肠、气管、脑及血液进行病毒分离、核酸载量检测和血常规测定。结果感染后第2天恒河猴出现食欲下降,活动减少,并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下降。咽拭子、鼻灌洗液、肺、心、气管、脑、肝、肾、肠和血液中都能分离到H5N1病毒。结论气管插管法接种H5N1病毒能有效感染恒河猴,并在猴体内多组织中分离、检测到病毒,为制备完善的H5N1模型和检测指标确定、进一步研究H5N1病毒的致病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三种方法建立兔单肺通气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即A、B、C组)各10个,分别采用自制双腔气管导管法、左主支气管结扎法和插管过深法。呼吸机通气参数为:FiO21.0,RR 40/min,VT 10 mL/kg。单肺通气2 h后恢复双肺通气。记录各组单肺通气实施的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从气管切开开始到单肺通气实施所需要的时间、动物失血量。实验结束后开胸测量兔气管、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的长度和内径。结果各组进入实验的动物数分别为10、6、8只。与B、C组比较,A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高,所需时间明显较少(P<0.01),且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采用自制双腔气管导管能迅速有效的建立单肺通气模型,是用于研究与单肺通气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8.
孙蕊容  黄宾  吴晓华 《蛇志》2010,22(3):305-305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通畅呼吸道的简捷有效方法,在许多危重病人的抢救中,为有效进行机械通气,清除气管内痰液或血液,防止呕吐窒息,解除呼吸道梗阻创造了先决条件。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进行紧急气管插管40例,现将插管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状态以及氧化应激对门静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门脉部分结扎法复制CTPV大鼠动物模型;通过测定门静脉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来分析机体抗氧化能力,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分析机体氧化能力;门静脉HE染色观察门静脉病理变化。结果:Sham组大鼠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通畅,无曲张与扩张;门静脉病理学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无增大、内皮细胞光滑、中膜平滑肌层无增厚、外膜完整。CTPV组大鼠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病理检查显示多个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血管腔,管腔之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其内可见脂肪细胞、散在的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门静脉管腔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增厚和血栓形成。与Sham组大鼠比较,CTPV组大鼠SOD、GSH-Px活性降低(93.79+8.87μU/L Vs103.05+8.07μU/L,P<0.05,157.44+26.46U/ml Vs709.09+83.21U/ml,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术中定位是微小肺癌手术面临的主要难题,而原因则是肺在术中萎陷造成的巨大形变。我们从研究肺的术中萎陷着手,建立肺渐次萎陷动物模型,模拟肺在术中发生的萎陷,用以研究肺萎陷的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微小肺癌的术中定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用渐进的人工气胸模拟肺在术中的渐次萎陷过程,探讨简便、有效的肺渐次萎陷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犬12只机等分入左、右侧手术组麻醉后移至CT扫描床采用切小口置管和胸腔穿刺两种方式制作人工气胸。向胸膜腔内分次、定量地注射气体,使肺逐渐萎陷直至完全萎陷。通过夹闭气管插管协助稳定肺的萎陷状态。将各萎陷状态分别进行CT扫描。结果:所有实验犬均顺利完成实验麻醉良好,无意外情况发生。9只犬给予气管插管,3只未给予气管插管;4只犬采用切小口置管方式制作气胸,8只采用胸腔穿刺方式。气管插管增加了模型制作难度,但有利于稳定肺的萎陷状态;胸腔穿刺方式相对操作更为简便。随着向胸膜腔内注射气体,肺缓慢而均匀地向肺门方向集中,萎陷进程满意。CT扫描记录了肺从膨胀到萎陷的各阶段,经过后期重建再现了肺的萎陷过程。5只犬出现并发症,均通过改变操作得以纠正,未影响实验进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肺渐次萎陷动物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肺在术中的萎陷过程,是研究术中肺萎陷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