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牛物地理意义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分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相关的研究案例以及不同地区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探讨了区系平衡点的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及其生物地理意义.以药山自然保护区为例的区系平衡点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海拔在2050m左右;各区域区系平衡点海拔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单调下降格局;各研究区域区系平衡点的年平均温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12.96±O.28℃左右,表明区系平衡点的出现反映了一定的热量意义,在该温度以下,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而在该温度以上,占主导地位的则足温带区系成分;根据区系平衡点海拔与纬度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植被南北分界线的理论分界线在36°N左右;根据区系平衡点年均温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地理分布,我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南北分界线在34~35°N之间,位于秦岭北坡,这与过去相关研究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2.
重新分析了文[1]所讨论过的功能反应函数为x的捕食系统(1),分析了此系统在第一象限内轨线的拓朴结构,证明了系统(1)的唯一正平衡点如果不稳定,则存在唯一(稳定)极限环;如果稳定,则全局稳定于此正平衡点,纠正了文[1]中关于系统(1)极限环的存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3.
讨论一类具有常数迁入率,染病类有病死且有效接触率依赖于总人数的SIRI传染病模型.给出了基本再生数σ的表达式.如果σ≤1,则疾病消除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如果σ>1,则存在唯一的传染病平衡点且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对具有双线性传染率和标准传染率的相应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当σ>1时传染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基本病毒感染模型,本文引入了一个包含免疫项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模型.该模型有一个病毒清除平衡点和一个持续带毒平衡点.证明如果病毒感染的基本再生数R1,则病毒清除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该结果说明若一个HIV感染者其R1,则即使被感染大量的HIV最终仍然能自愈.基于该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抗HIV感染治疗模型.本文定理暗指若抗HIV感染治疗时,患者的R1则迟早患者体内的HIV可以清除.反之数值的仿真模拟表明患者R1时,患者体内的HIV不能被彻底清除.患者的依从性是抗HIV感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几个具有隔离项的传染病模型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建立了一类具常恢复率,有效接触率依赖于总人数的SIQS传染病模型,并得到了阈值参数σ的表达式.如果σ≤1,则疾病消除平衡点全局稳定;如果σ>1,则存在唯一的传染病平衡点且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对于带有双线性传染率和标准传染率的两个相应模型,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当σ>1时传染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其次对于带隔离项修正的传染率的相应模型,我们同样证明了传染病平衡点只要存在唯一就一定全局稳定的结论。上述结果均推广和改进了Hethcote et al.(2002)的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6.
重新分析了文「1」所讨论过的功能反应函数为√x的捕食系统(1),分析了此系统在第一象限内轨线的拓扑结构,证明了系统(1)的唯一正平衡点如果不稳定,则存在唯一(稳定)极限环;如果稳定,则全局稳定于此正平衡点,纠正了文「1」中关系统(1)极限环的存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7.
重新分析了文[1]所讨论过的功能反应函数为x~(1/2)的捕食系统(1),分析了此系统在第一象限内轨线的拓朴结构,证明了系统(1)的唯一正平衡点如果不稳定,则存在唯一(稳定)极限环;如果稳定,则全局稳定于此正平衡点,纠正了文[1]中关于系统(1)极限环的存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析技巧研究了一类SEIR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结论表明如果再生数小于1,则带变时滞的传染病模型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指数渐近稳定的,如果再生数大于1,得到传染病平衡点局部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同时给出了例子说明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物种分布区表征物种所能分布的最大面积和最大范围,是物种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学特征,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相关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近20年来,基于更精确的数据和更先进的分析技术,物种分布区研究非常繁荣.在不同尺度、区域和类群的研究发现,物种分布区差异巨大,小分布区的物种多于大分布区的物种,物种分布区特征受物种扩散能力、种群密度、个体大小、气候、地形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更精确的大尺度物种分布数据,以生物自然地理区为研究对象,来探索物种分布区的格局及成因.物种分布区可以作为物种濒危状况的一个指示特征,指导保育策略的制定,但是具体的应用方式还需要在典型物种和典型区域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 000~2 300 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300~2 600 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600~3 000 m)和针叶林(3 000~3 100 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 m.  相似文献   

11.
吴亭 《生态科学》2012,(1):32-35
应用生物数学理论研究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热门课题.在海洋渔业的捕捞过程中,既要保证生态平衡,又要使捕捞收益最大更是海洋渔业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离散系统的捕捞研究较少.运用离散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讨论一类具有捕获的离散Leslic捕食-食饵种群的系统,获取正平衡点的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Liapunov函数,利用二元函数的泰勒展开式讨论正平衡点存在必全局稳定性的结果.利用函数的极值判定法讨论在维持稳定捕获前提下的最优捕获策略,来获取最优经济效益.最后,通过一个适当的例子及数值模拟的说明主要结果是合理的.给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献[4]研究了肺结核传播的动力学行为.该文献仅从数值模拟上分析了疾病的传播和不同策略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对疾病传播和不同策略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_0.R_0决定了疾病传播的动力学行为:如果R_0〈1,则模型仅有一个无病平衡点且是局部渐近稳定的,若R_0〉1则模型存在一个地方病平衡点并且疾病是一致持续的.本文还得到了无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调迭代和上下解技术,研究了一类具有时空时滞的单物种种群模型行波解的存在性,证明了当时滞充分小时,方程具有连接两个平衡点的波前解,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  董洪进  彭华 《生物多样性》2013,21(3):359-363
云南省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和保护云南的植物多样性,作者以《云南植物志》为基础,对其中记载的各物种在云南的县级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云南省高等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为滇西北地区,其中的玉龙县、贡山县、香格里拉县物种数分别高达4,358种、3,981种和3,874种,其次为以西双版纳州为主体的南部热带边缘,其中的勐腊、景洪的物种数也都在3,000种以上;而以云南高原为主体的滇东和滇中地区植物多样性则较为贫乏,作者认为这与人们的关注度和野外调查的强度直接相关.云南分布有4,008种特有物种,4,509种狭域物种,特有物种的分布规律与总物种相似;含狭域物种最多的为贡山县(556种),是唯一超过500种的县.云南省多数物种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64.1%的物种仅分布在1-5个县,46.0%的特有物种只分布在1个县的范围内.通过以上分析,作者指出由于此前对云南植物多样性的调查仍不完善,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地带性规律,建议加大调查深度和标本采集量.如果条件许可,一些极易沦为濒危种的狭域分布种也应得到优先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一类空间非局部带时滞影响的互惠生物种群系统模型.前部分利用线性化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简单动力学行为,即证明了零平衡点和两个边界平衡点都是不稳定的,唯一的正平衡点是稳定的,同时还用Redlinger上下解方法得出了该模型的初边值问题存在唯一的正则解;后部分则证明了该反应扩散系统连接零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行波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6.
一类具时滞的禽流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扩散和时滞的SI-SIR传染病模型,用特征分析和Lyapunov泛函方法研究了相应的具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反应扩散方程组解的渐近性质.最后给出数值模拟来说明如果染病鸟类的接触率和染病人类的接触率小,那么全系统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但当染病鸟类的接触率大或者和染病人类的接触率大时,变异的禽流感将在人类中扩散.  相似文献   

17.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最重要的直接驱动力是过度捕捞。人类以鱼类为食并将鱼作为水产养殖饲料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其结果是区域海洋渔业资源受到重大而长期的破坏的危险在增加。在世界上多数地区,渔业目标鱼类(包括目标物种和意外捕获物种)的生物量同工业化捕捞前的水平相比减少了90%。世界上商业化海洋渔业品种的约3/4已被利用,其中50%已充分利用,25%已经过度利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  相似文献   

18.
答: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那么如果此物种是二倍体如某玉米植株基因型是Aa.其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两种,当用秋水仙素加倍以后.生成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两种纯合子;但如果此物种为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等偶数倍多倍体时,如某马铃薯植株基因型为从aa时,则形成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aa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外来物种入侵后的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集合种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培建  戈峰  王建国  郭世权 《生态学报》2009,29(3):1241-1250
基于多物种竞争共存模型,提出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共存途径的两种假想:外来物种通过插队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外来物种通过等位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并提出根据外来物种在两种竞争共存模式下占据生境斑块比例的稳定值大小来判断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的竞争共存途径.根据两种假想,分别建立了外来物种插队竞争共存模型和等位竞争共存模型.通过应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 4.0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模拟,得出以下结论:在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共存状态下,如果外来物种通过插队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当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较大时,外来物种极易对本地稀少物种构成危害.虽然外来物种不会直接造成本地稀少物种的灭绝,但是会使本地稀少物种的生境斑块急剧减少,增加本地稀少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而当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较小时,外来物种对本地所有物种的影响都较小.如果外来物种通过等位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无论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大小与否,外来物种只是影响到与其生态位相同的本地物种,影响程度取决于外来物种侵入时所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大小.  相似文献   

20.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