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当年亲身经历及考察日记,真实记录了我国科考队动物组于1958年第1次攀登并考察珠穆朗玛峰情况,介绍了所发现的我国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纪录和新亚种,以及首次证实并确认的卡玛河谷等地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上的具体区界。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年亲身经历及考察日记,真实记录了我国科考队动物组于1958年第1次攀登并考察珠穆朗玛峰情况,介绍了所发现的我国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纪录和新亚种,以及首次证实并确认的卡玛河谷等地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上的具体区界。  相似文献   

3.
胚胎肝脏中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动物实验表明成年动物肝脏中不能合成这种蛋白,但在肝癌,肝再生或其它肝脏病变时又可合成。人体实验表明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在妊娠妇女和肝癌患者的血液中AFP含量又上升,并可进行定量测定。我国医务工作者改进了测定方法,目前只需用一滴耳血就能成功的诊断出早期肝癌。  相似文献   

4.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  相似文献   

5.
第十四章农业动物目的:1.使学生了解人类可以根据野生动物的特点和人的需要来改变动物的本性。2.使学生了解我国及苏联农业动物的优良品种和它们在经济上的意义。3.使学生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历史,并使知道苏联创造新品种动物的方法,从而说明我国畜牧业的远景。参考材料:1.牲畜的饲养管理,许康祖,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出版。2.中国畜种创造与米丘林学说,张仲葛,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十九课时 豬目的:1.使学生了解人类长期培育野豬改变了它的本性而成家豬。2.使学生知道我国优良品种的豬及  相似文献   

6.
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立志  李晓晨 《四川动物》2005,24(4):641-645
本文简要概述了20世纪以来缓步动物在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就.按照缓步动物前沿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1959年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青海考察期间,在青海东部获得一个大狐蝠标本,经作者研究,暂订为大狐蝠(Pteropus giganteusBrunnich)。此种大狐蝠之在青海发现,不仅是我国兽类的一新纪录,而且在动物地理学上也是十分特殊的。  相似文献   

8.
马强  苏化龙 《动物学杂志》2004,39(3):32-32,54
黑叶猴(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西部(大新、崇左、龙州、扶绥、宁明、隆安、天等、靖西、那坡、德保等地)贵州东北和西南部(桐梓、正安、绥阳、沿河、兴义、水城、务川、道真、册亨等地)以及云南南部局部地区;重庆南川、彭水等地.总数约6 000~7 000只.  相似文献   

9.
中国极地考察起步是不平衡的,曾经重南极而轻北极。不仅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而且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派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对比而言,我国的北极考察要弱一些,至今没有设考察站,也很少组队前往北极。我国作为北半球国家,相对来说北极列我国的影响要大于南极,仅气候影响就非常明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我国的北极考察被提上日程,有的组队到达北极点,有的科学家乘船赴北极冰区考察。现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又进入中国考察队视野,已经成为中国北极考察基地。2001年10月,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随科学探险队到达了斯瓦尔巴德群岛,感于北极独特的风情,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特刊出。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丁文宁教授.牵线的不是人,而是一种鸟.它叫黑颈鹤,别名藏鹤,是一种我国的特有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拍摄一部关于黑颈鹤的动物片,我们如约前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拜会丁教授.  相似文献   

11.
大白蚁属至今在我国已记载者仅2种。我所白蚁研究室同志于1980年上半年对广东湛江地区进行水库白蚁考察,采集了大量白蚁标本。经鉴定,是一新种,并对其生物学作了初步观察,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行为生态学(二十四):动物的信号(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很多醒目特征、很多行为方式、分泌的很多化学物质以及由动物发出的大多数声音都可以被解释为是为了影响其他动物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并经常被看作是动物的信号。正如翅膀借助于在空气中搏击来完成其正常的飞行功能一样,一个信号是借助于影响另一个动物(经由感觉器官)而完成其正常  相似文献   

13.
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是亚洲特有的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产于我国,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羚牛共有4个亚种,秦岭羚牛(B.t.bedfordi)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秦岭羚牛只分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北纬32~34°,东经106~110°),一般活动在沿秦岭主脊的海1 200~3 500 m之间,但在海拔700 m左右的区域也可能有极少数独牛光顾.目前秦岭羚牛的高密度分布区主要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地.与羚牛同域分布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等珍稀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外调查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是目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资源选择函数法、DNA指纹技术、无线电遥测、红外线自动感应照相系统、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9月,在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坑崆(24°55’7″N,112°59’4″E;海拔1831~1895m)进行动物考察时采集到一批兽类标本。经鉴定,其中鼩猬(Neotetracus sinensis)和短尾鼩  相似文献   

16.
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是珍贵的毛皮动物,也是我国天山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研究该动物的生态学,对于阐明自然疫源地的动物流行病规律及指导制订消灭疫源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标记动物进行动物生态学研究,国外于五十年代即已作了大量工作(PendletonR.C.1956)。一些苏联学者为解决鼠疫动物流行病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许多旱獭生态学研究。例如,Bn6n~os(1961,1962)用染色标记方法对灰旱獭的移动性进行了观察,把旱獭移动分为迁出式移动和种群内移动,Kn3nJios(1964)用染色标记法对红旱獭(Marmota caudata)的活动性和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bepcuⅡgena(1966)用放射性同位素及染色标记法对灰旱獭的种群内接触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于1963、1964和1966年连续在新疆天山南北麓的陆相盆地地层进行考察,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有关材料大部分都已研究完毕并陆续刊出。本专刊是新疆古生物考察之三。它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六篇文章,报道了准噶尔盆地  相似文献   

18.
动脉在体内的分支情况与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发育情况是相适应的,随着物种的分化,动脉的分支情况也产生了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以,研究动脉的分支是推导动物演化趋向的根据之一。 关于灵长类动脉的研究,已涉及绝大多数种类,但在猴科中,尚未做过金丝猴动脉的研究。本文报导了金丝猴的动脉,并与有关种类的动脉分支情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越冬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贵稀有的动物——白鹤,它的数量日趋减少。现今世界上白鹤的总数约有250只左右,是世界公认的濒危动物之一。为了挽救这种珍贵稀有的鹤类,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保护,尽最大努力使它不致遭到灭绝。我国已把白鹤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白鹤的繁殖地主要在西伯利亚,我国东北亦有繁殖的记载,多年来在东北虽有所见,但均未发现其巢。白鹤迁徙时经我国东北、河北、到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