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刚性组(n=30,采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和传统螺钉组(n=30,采用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手术前后的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和下胫腓间隙(TBCS);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的术后踝关节功能,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非刚性组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短于传统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传统螺钉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均大于术前,TBCS均小于术前(均P<0.05),但两组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和TB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刚性组术后12周的AOFAS评分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12周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非刚性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效果相当,但非刚性固定的操作更加便利,术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可较早完全负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齿状突骨折是颈椎的严重损伤,其中大部分需要行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的几何参数对螺钉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其骨密度则影响螺钉对骨质的把持力,齿状突固有的生物力学性质对齿状突骨折固定效果进而对骨折愈合有较大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课题分析并比较了几何参数、骨密度与生物力学性质的相关性,评价其指导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将15例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国人枢椎标本剔除周围软组织,分别测量并分析各个标本的几何参数、骨密度以及扭转刚度、剪切刚度、拉伸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质的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齿状突为一椭球形结构,难以容纳两枚内固定螺钉,齿状突的几何参数、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质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临床上在对齿状突骨折采用螺钉内固定前需要了解齿状突的解剖结构并据此选取适当尺寸的螺钉,应根据齿状突基底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基底部到前唇的距离选择螺钉光滑段的长度,根据枢椎高度选择螺钉长度,齿状突的几何参数、骨密度和齿状突的生物力学性质之间并无相关性,并不能根据齿状突几何参数、骨密度来预测其生物力学强度进而预测内固定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锁定钢板与经皮交叉螺钉(金属/可吸收螺钉)均可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但对三者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差异目前尚缺乏了解.本研究拟对此进行分析,通过对一例尸体跟骨标本进行断层扫描,建立完整跟骨与典型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骨折模型分别模拟采用锁定钢板、交叉金属螺钉以及交叉可吸收螺钉固定,经距下关节对跟骨施加垂直向下载荷模拟跟骨的受力状况.有限元模型通过相同来源的跟骨标本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完整跟骨的结构刚度高于骨折模型.3种骨折模型中,钢板固定刚度最高,但应力也高于两种螺钉固定模型.钢板固定模型的骨折端位移与金属螺钉固定模型相当,但小于可吸收螺钉固定模型.研究认为,锁定钢板和交叉螺钉均可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但金属螺钉固定可作为首选方案,因为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应力遮挡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其中A组患者48例,均接受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以重建内侧柱支持;B组患者20例,均使用1枚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C组患者14例,均使用2枚或2枚以上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D组患者25例,均未进行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亦未使用锁定螺钉固定。比较各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肱骨头内翻角、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二次手术率。结果: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以及肱骨头内翻角均明显降低,而Constant评分明显升高,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变化幅度最大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变化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00,22.130,7.267,68.440,47.900,均P0.001);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均明显降低,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降低幅度最大,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降低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938,11.904,P=0.005,0.008)。结论:锁骨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异型解剖钢板患者预后相关,内侧柱支撑能力的越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肩关节恢复越佳,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二次手术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53.15±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摔伤21例,运动伤12例。根据髓内钉置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半伸直组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标准组采用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半伸直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KAF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呈增高趋势(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半伸直组术后12周、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高于标准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与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比较,安全性和促进踝关节恢复的效果相当,且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髂骨钉在脊柱-骨盆固定系统中对腰骶稳定性及螺钉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6具成人腰椎-骨盆防腐标本,分别按照三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完成置钉连接操作,制成3个实验组:单纯腰椎后路长节段固定组(L2-L5组)、腰骶固定组(L2-S1组)、髂骨钉固定组(L2-S1-I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8 N·m纯力矩执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工况运动,比较各固定组L2、L5水平活动度以及L5椎弓根钉、S1螺钉应力。结果:L2-S1组、L2-S1-I组内固定系统以及腰骶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降低(P0.05),L2-S1-I组的优势更加显著,尤其在抵抗固定系统旋转活动以及腰骶关节前屈活动时作用更明显。L2-S1-I组、L2-S1组L5椎弓根钉应力均较L2-L5组明显减小(P0.05);L2-S1-I组S1螺钉应力较L2-S1组显著减小(P0.05)。结论:髂骨钉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脊柱-骨盆固定效果,在维持腰骶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对近端固定螺钉有保护作用,在与S1螺钉联合使用时,能有效分担S1螺钉所受应力,显著降低螺钉松动、拔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吴昊  石展英  李百川  胡居正 《生物磁学》2013,(26):5094-5098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经X线检查确诊的后踝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成功率、住院时间、后遗症及生物力学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拆除内固定,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时间(t=-2.102)进行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t=4.293)、手术出血量(t=6.827)、固定成功率(2=,5.568)和住院时间(t=3.903)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s25%和其〉25%时,两组内固定失效临界压力比较,P〈均0.05,两组内固定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后踝关节的特殊结构和复杂的力学特点,拉力螺钉内固定在治疗效果优于微型钢板内固定法,但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生物力学效果微型钢板内固定法更佳,因此根据患者个体骨折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力加压髋螺钉对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折,以动力加压髋螺钉进行骨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后,取出动力加压髋螺钉以后的股骨上段与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为临床内固定取出术后功能锻炼的强度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8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分别测定完整股骨上段和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改变。结果: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术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与完整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股骨上端骨折如果以动力加压髋螺钉为治疗手段,在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功能锻炼只能控制在慢速步行水平,不能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以防止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LISS-DF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不同固定方式对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寻找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固定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ANSYS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不同单、双皮质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载实验并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分析。结果1、3孔单2、4孔双皮质固定时,近端螺钉最大应力值在不同固定方式中最小为24.21975Mpa,位移值为0.131424um与其它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说明该固定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力学效果。结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间隔单双皮质固定时,可以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更好的把持力,使固定更牢固,从而降低固定失败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运用前路锁定钢板联合加压螺钉与单用锁定钢板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锁定钢板联合加压螺钉组(A:n=27)和锁定钢板组(B:n=2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关节融合时间、AOFA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所有关节最终都获得骨性融合,A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3.0±2.1)周,B组为(16.0±4.6)周,较A组明显缩短(P0.01);A组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评分为(81.8±5.19)分,B组为(78.3±6.94)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与单用锁定钢板相比,锁定钢板联合加压螺钉用于踝关节融合术可获得更加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负重,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与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腰骶段生物力学改变后半骨盆假体力学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以及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第4腰椎上终板平面施以500 N的垂直纵向载荷,分析不同骨盆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与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相比,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健侧骨盆应力分布以骶髂关节、髋臼窝及耻骨为主,置换侧半骨盆假体以耻骨连接棒、髋臼杯及髂骨座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耻骨连接棒,应力峰值为65.62 MPa。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健侧应力相对减小,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应力相对减小,应力分布以腰椎椎弓根钉棒、耻骨连接棒及髋臼杯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为107 MPa。结论: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钉棒分担了半骨盆置换后健侧骨盆及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附近的部分应力,缓解应力集中现象,降低术后骨盆破坏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半骨盆置换后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在骨质疏松绵羊体内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力学效果,并观察钉道界面及材料吸收等情况。方法:4只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采用去势联合激素注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绵羊模型。选择绵羊L2至L5双侧椎弓根,随机化选取一侧直接拧入椎弓根螺钉(空白组),对侧采用BG强化钉道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实验组)。术后3月随机选取6个椎体(12枚椎弓根螺钉),对螺钉骨质界面行显微CT分析和组织学观察。对剩余10个椎体(20枚椎弓根螺钉)行轴向拔出实验,分析螺钉固定强度。结果:术前绵羊腰椎BMD为0.818±0.0310 g/cm2,建模完成后为1.000±0.0316 g/cm2,BMD平均值下降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螺钉骨质界面的Tb.Th、Tb.N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43.60%和3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钉道周围材料绝大部分已经降解吸收,大量新生骨组织紧密包裹螺钉;对照组钉道周围骨量较少,钉骨结合不紧密,实验组螺钉骨质界面结合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1083.04±86.37N,空白组为871.76±79.03N,前者较后者提高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活性玻璃能显著改善骨质疏松情况下螺钉骨质界面的骨微观结构,进而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  相似文献   

13.
程欢  雷伟  吴子祥  万世勇  刘达  曹鹏冲  王征 《生物磁学》2011,(7):1224-1227,1223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在骨质疏松绵羊体内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力学效果,并观察钉道界面及材料吸收等情况。方法:4只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采用去势联合激素注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绵羊模型。选择绵羊L2至L5双侧椎弓根,随机化选取一侧直接拧入椎弓根螺钉(空白组),对侧采用BG强化钉道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实验组)。术后3月随机选取6个椎体(12枚椎弓根螺钉),对螺钉骨质界面行显微CT分析和组织学观察。对剩余10个椎体(20枚椎弓根螺钉)行轴向拔出实验,分析螺钉固定强度。结果:术前绵羊腰椎BMD为0.818±0.0310 g/cm2,建模完成后为1.000±0.0316 g/cm2,BMD平均值下降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螺钉骨质界面的Tb.Th、Tb.N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43.60%和3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钉道周围材料绝大部分已经降解吸收,大量新生骨组织紧密包裹螺钉;对照组钉道周围骨量较少,钉骨结合不紧密,实验组螺钉骨质界面结合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1083.04±86.37N,空白组为871.76±79.03N,前者较后者提高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活性玻璃能显著改善骨质疏松情况下螺钉骨质界面的骨微观结构,进而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植入角度对椎弓根螺钉拔出强度的影响.方法:6例新鲜尸体脊柱T10-L2骨,分解为单个椎体30个,共60个椎弓根.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组,每个标本脊椎左侧使螺钉在椎弓根平行植入,在脊柱右侧使螺打在与椎弓根成7°角植入.将60个椎弓根分别进行拔出测试(5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结果:螺打平行植入与椎弓根成7°角植入,后者其拔出力大20%(P<0.05).骨密度时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57%(P<0.05).结论:选择与椎弓根成角度植入螺钉有助于提高螺固定相对稳定性;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例,应注意抗拔出力不能满足生理要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型臂透视2D导航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二维透视导航辅助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患者22例,其中交通伤16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5 h~12d(平均20 h)。按照骨盆骨折Tile分型:B3.3型1例,C1.2型8例,C1.3型12例,C3.3型1例。其中伴有休克2例,腹部损伤3例,尿道损伤4例,脊柱损伤5例,骶神经损伤1例,胫骨骨折2例。结果:建立导航系统耗时13~30 min(平均18.50±6.20 min),每枚螺钉置入耗时15~25 min(平均17.50±7.20 min),置入每枚螺钉出血量约20 m L。所有患者螺钉置入位置均较满意,无穿透椎弓根或椎体骨皮质进入骶孔、骶管和前方的盆腔等现象出现,无伤口感染发生。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5例,良5例,可2例。采用Majeed评分行功能评价:优13例,良6例,可3例。结论:采用导航下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有效恢复骨盆后环稳定性,但需要手术者熟练掌握骨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有效增加手术准确性,避免副损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Pilon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发展,Pilon骨折特点是高能量损伤累及踝关节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常伴有腓骨骨折和下胫腓关节分离。20世纪中期Pilon骨折被认为无法通过内固定进行治疗,公认的方法是通过骨牵引使关节早期模造获得关节功能的恢复。20世纪后期随着AO理论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广泛认同所有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此后,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及骨科BO理论的出现,目前普遍认为Pilon骨折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是:1.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2.不以牺牲局部软组织血供来强求达到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9具冻存新鲜尸体的胸腰段脊柱开展研究,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具。观察组、对照1组均制作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模型,观察组经椎弓根注入含有对比剂的低粘度骨水泥,对照1组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两组椎体的主要生物力学指标(最大抗压强度、刚度、高度),对照2组则作为参照,仅测量一次,对三组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椎体术前的最大抗压强度、刚度、高度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最大抗压强度、刚度较对照2组降低,而高度较对照2组升高(P0.05)。观察组和对照2组术后的最大抗压强度、刚度均较对照1组升高,高度较对照1组降低(P0.05),而观察组术后的最大抗压强度、刚度、高度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椎体生物力学,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利用有限元法对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对构建下颈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应力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椎弓根螺钉进行优化设计,为临床医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通过对患者的下颈椎处进行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导入Mimics中,根据不同HU值范围构建下颈椎参数,并运用蒙板编辑、阈值选取、三维增长等工具建立颈椎结构区域的三维模型。采用ANSYS对建立构建的三维下颈椎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构建人体下颈椎有限元模型,对皮质骨、软骨终板等椎间韧带结构进行模拟,设计的下颈椎模型单元有276 382个,节点有413 522个。研究表明,下颈椎在侧弯、屈伸、旋转等六个工况下的ROM椎间值与Panjabi及Kallemeyn等实验研究进行对比,实验数值与Panjabi的实验很近似,且都处于有效区间内,进而证实了实验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设计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AVB组设置273 347个单元,378 746个节点,AP组设置265 634个单元,374 593个节点。AP组相较于AVB组的应力峰值明显有增大趋势,但是AVB组的应力情况呈现均匀分布,最大应力主要分布在螺钉尾部及L形钛板与人工椎体接触部位;AP组的最大应力分布在前路钛板的钛网、中上部、螺钉钉杆尾端以及上下椎体接触部位,在钉板连接部位AP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