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月,医院综合治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3例,包括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骨质疏松症治疗、食疗。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术前Cobb角低于治疗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骨密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遗留5例,腰部活动受限11例,未见再骨折。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多见老年人,除手术恢复伤椎正常高度外,还应积极预防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症,加强康复训练,促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对胸腰椎脊柱骨折术后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Harris评分的变化、骨折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7.50%)较对照组(10.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用于胸腰椎脊柱骨折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症疼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以及血清N端中段骨钙素(N-MID)、骨钙素(BGP)以及I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β-CTX)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患者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CTX水平均明显降低,BG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β-CT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G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ID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疼痛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轻疼痛并改善骨密度及骨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有手术适应症且明确诊断为椎体血管瘤的患者48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7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1例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根据详实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总费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PKP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低于PV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患者在总费用方面高于对方,但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对方,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术中感受及安全性方面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但费用高于对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OVCFs患者180例,给予PVP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OVCFs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LAS)均呈降低趋势(P<0.05)。随访期间,180例患者中,15例(8.33%)出现了骨水泥渗漏,但均不需要进一步处理。32例(17.78%)出现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148例未出现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并以此进行分组。再骨折组、未再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情况、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方面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70岁、骨水泥渗漏、骨密度<-2.5SD、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Cobb角<15°、椎体高度恢复率>87%均是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s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功能障碍、改善活动能力,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受年龄、骨密度、Cobb角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L2-4椎体骨密度、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2-4椎体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其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Cobb角、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椎体Cobb角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率、内固定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优于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依替膦酸二钠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0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接受治疗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依替膦酸二钠,两组治疗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股骨颈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均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骨密度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腰背疼痛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rap-5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的Balp和对照组的Trap-5b和Balp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rap-5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替膦酸二钠可有效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疼痛,有效降低Trap-5b和Balp水平,抑制破骨过程,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并分析Cobb角度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腰椎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组给予椎体成形术。通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局部Cobb角的差异评价治疗效果,其中,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局部Cobb角通过脊椎侧围X片测定。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局部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局部Cobb角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局部Cobb角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椎体前中部高度脊柱后凸情况,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少,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1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骨水泥注入区域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30例)及B组(31例),A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密集区(椎体中1/3平面处),B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稀疏区(椎体上1/3及下1/3平面处),对比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中的骨水泥用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度数。结果:B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及骨水泥用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体静脉密集区相比,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静脉稀疏区可作为PVP术中骨水泥注射的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KP(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VP(即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抽取我院骨科诊治的16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2例,对比分析不同手术前各组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ODI(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同时对2种手术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ODI、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均出现明显恢复(P0.05),在术后相同时间点,PKP组VAS分数、ODI分数、椎体高度、Cobb角度均显著优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17.07%)显著低于PVP组(36.59%),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PVP、PKP虽然均能够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达到修复椎体高度、止痛的治疗效果,但是PKP治疗后椎体恢复情况、手术安全性显著优于PVP。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5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例数分别为104例和101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双侧组相比,单侧组手术时间缩短,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均升高,Cobb''s角均缩小(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患者骨水泥渗漏与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骨折严重程度、骨折位置、年龄、CT值、骨水泥注入量有关(P<0.05)。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注入量>6 mL、骨折严重程度为重度、CT值>63HU、骨水泥黏度为低、皮质断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PVP治疗OVCF效果相当。其中单侧可减少骨水泥注入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功能恢复。而PVP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水泥渗漏,受到骨折严重程度、皮质断裂、骨水泥黏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和海军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kummell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使用PVP治疗,32例)和强化组(使用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PVP治疗,32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脊柱稳定性、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强化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长于PVP组,伤椎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多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局部Cobb角较术前降低,强化组低于PVP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升高,强化组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中文调查表(CRMDQ)、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较术前降低,强化组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腰背部疼痛、骨水泥渗漏、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治疗kummell病具有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透视次数少等明显优势,但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联合PVP治疗kummell病可以更好的保证脊柱稳定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n=54,采用非手术治疗)和PKP组(n=55,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程度、椎体指标、生活质量、新发椎体骨折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KP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以及治疗12个月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标准生理组分(PCS)、标准心理组分(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PKP组PCS、MCS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伤椎后凸畸形,且不会增加新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后评价及继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继发性骨折发生情况及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术后7 d、术后6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月,其中22例(25.88%)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局部矢状面后凸角度、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PKP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PKP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椎体塌陷程度分为重度骨折组和轻度骨折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椎体变化等。结果:与轻度骨折组比较,重度骨折组手术时间长、骨水泥注射量少,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部高度恢复率、Cobb角矫正度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轻度骨折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明显大于重度骨折组(P0.05),但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纠正椎体塌陷和Cobb角度。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7 (IL-17) in zoledronic acid combined with PVP technology for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and its predictive value for relapse.Methods:101 OVCF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collected as a research group and treated by zoledronic acid combined with PVP technology. 80 healthy people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IL-17 in serum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The expression of IL-17 before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lapse and patients without relaps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IL-17 in relapse was drawn according to ROC curve.Results:Before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IL-17 in the research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IL-17 in the research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The level of IL-17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relapse (p<0.05).Conclusions:IL-17 is highly expressed in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nd is expected to be a potential predictor of relapse in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OVCF.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3年时间内,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计112例。统计和比较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2例患者共涉及138个椎体。其中一期穿刺失败率(骨水泥分布不佳)为47个,占34.0%。骨水泥注入3 mL以下者为19个,占13.8%。骨水泥渗漏为36个,占26.1%。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及3月复查, 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在具体过程中仍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