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n=54,采用非手术治疗)和PKP组(n=55,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程度、椎体指标、生活质量、新发椎体骨折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KP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以及治疗12个月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标准生理组分(PCS)、标准心理组分(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PKP组PCS、MCS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伤椎后凸畸形,且不会增加新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OVCFs患者180例,给予PVP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OVCFs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LAS)均呈降低趋势(P<0.05)。随访期间,180例患者中,15例(8.33%)出现了骨水泥渗漏,但均不需要进一步处理。32例(17.78%)出现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148例未出现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并以此进行分组。再骨折组、未再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情况、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方面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70岁、骨水泥渗漏、骨密度<-2.5SD、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Cobb角<15°、椎体高度恢复率>87%均是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s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功能障碍、改善活动能力,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受年龄、骨密度、Cobb角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n=40)、局部麻醉组(n=40)和硬膜外麻醉组(n=40)。对比分析三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疼痛阈值(VAS值)、疼痛总分(PRI)与疼痛强度(PPI)、温度疼痛阈值和电疼痛阈值以及采取自控镇痛、止痛药的情况。结果:全身麻醉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5.00 %,局部麻醉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87.50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2.50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全身麻醉组显著优于局部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P<0.05)。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硬膜外麻醉组患者在麻醉后的VAS值、PRI和PPI值、温度疼痛阈值和电疼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患者(P<0.05)。全身麻醉组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止痛的概率为1.67 %,局部麻醉组为30.00 %,硬膜外麻醉组为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较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并分析Cobb角度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腰椎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椎体成形术后再次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且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诊疗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及基于定量CT测量的骨矿物含量、骨水泥注射占椎体体积的比、骨水泥的分布及骨水泥的渗漏情况。将单椎体骨折且在随访时间内再次新发椎体骨折的患者分为A组,未骨折的患者分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参数的差异,并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87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4.7±17.8个月,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椎体依次为L1(29.1%)、T12(20.8%)及L2(13.5%)。在随访时间内共有32例患者再次发生椎体骨折。252例单椎体骨折患者中,26例(A组)再次发生骨折,226例(B组)未发生骨折。A组骨矿物含量低于B组(P0.001),骨水泥分布较B组差(P0.001),年龄高于B组(P0.001)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34.6%)高于B组(13.7%)(P=0.006),两组在骨水泥占椎体的比、后凸程度、性别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显示骨矿物含量(OR=1.092,P0.001)、年龄(OR=1.091,P0.001)及骨水泥渗漏(OR=1.200,P=0.002)均是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水泥的均匀分布是保护因素(OR=0.922,P0.001)。结论:年龄较大且骨质较差的患者容易再次发生椎体骨折,在行椎体成形术过程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均匀分布并避免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白细胞介素-6(IL-6)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复位枕垫和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MMP-3、TIMP-1、IL-6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3、IL-6水平均降低,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血清TIMP-1水平均升高,实验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1周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高度比明显下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6.67%大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MMP-3、IL-6水平,恢复TIMP-1水平,能显著提高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20例124椎,其中PVP术66例70椎,PKP术54例54椎。病椎范围从T6至L5。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2天椎体恢复高度,后凸角变化;术前1天、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1天、末次随访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ALOS)和住院费用。结果:随访3~35个月,平均17.4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PVP组vs PKP组组间差异无显著(8.05±0.59 mm vs 7.44±0.53 mm,P=0.440)。两组术后后凸角均变小(PVP组10.33,PKP组9.96,P=0.7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的VAS评分(术前PVP组8.65±0.14,PKP组8.44±0.15,P=0.750;术后PVP组2.91±0.12,PKP组2.85±0.13,P=0.44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ODI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854),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有显著性(P=0.000),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但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PVP术是基层医院老年人OVCF治疗的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经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小剂量与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92例,均采用经单侧PVP治疗,根据骨水泥灌注剂量将患者分为A组46例和B组46例,A组给予常规剂量(2.6~3.5 mL)骨水泥灌注,B组给予小剂量(1.5~2.5 mL)骨水泥灌注。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 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骨水泥渗漏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A组更低(P<0.05)。B组渗漏总发生率较A组更低(P<0.05)。对比两组其他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经单侧PVP小剂量与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OVCF,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常规剂量骨水泥灌注治疗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改善更佳,而小剂量骨水泥灌注渗漏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和椎体的力学影响,本研究将8个脊柱功能单元(T12~L2节段:包括3个椎体和2个椎间盘)分别行中间椎体骨折后,在中间椎体行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并测量骨折前、两种方法成形后的中间椎体及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指标。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术FSU中间椎体成形后整体刚度和强度无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整体刚度和强度较骨折前仍无明显变化;椎体成形术后强化椎体自身最大载荷和刚度均明显升高,邻近椎体刚度降低但不显著(p0.05),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间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刚度降低(p0.01),但降低程度远小于强化椎体本身刚度的增加幅度,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值无明显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分布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种强化方式术后不同部位应力均无显著性差异,椎体后凸形成术后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椎体形成术,且骨水泥渗透率明显少于椎体形成术。本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有效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未对整体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强化部位上下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可能提高继发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重建胸腰椎骨折椎体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一种一种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的临床操作可行性及力学测试。方法:将16个新鲜椎体标本(T12-L3)随机分为2组,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进行椎体强化,一组采用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另一组采用传统注射式椎体成型术,并对强化后的椎体进行力学测试,观察骨水泥的渗漏率、强化后伤椎的强度和刚度。结果: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组没有出现骨水泥渗漏,传统注射式椎体成型术组有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组术后伤椎的强度和刚度分别为(3457.4±653.7)N和(787.5±283.6)N/mm,传统注射式椎体成型术后伤椎的强度和刚度分别为(2584.2±414.3)N和(524.4±157.4)N/mm,新型椎体后凸成型术术后伤椎强度和刚度的恢复明显优于传统注射式椎体成型术。结论:采用新型囊袋状的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型术可以明显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可以明显恢复伤椎的强度和刚度,新型囊袋状式椎体后凸成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PKP(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VP(即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抽取我院骨科诊治的16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2例,对比分析不同手术前各组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ODI(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同时对2种手术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ODI、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均出现明显恢复(P0.05),在术后相同时间点,PKP组VAS分数、ODI分数、椎体高度、Cobb角度均显著优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17.07%)显著低于PVP组(36.59%),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PVP、PKP虽然均能够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达到修复椎体高度、止痛的治疗效果,但是PKP治疗后椎体恢复情况、手术安全性显著优于PVP。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守治疗组40例,予卧硬板床、功能锻炼配合药物常规治疗;手术治疗组40例,予PVP手术配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的VAS评分与保守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活动能力评分与保守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3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的Cobb's角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经皮RTS钉固定与常规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经诊断为胸腰段骨折,且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7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选择,将纳入的患者分为经皮RTS钉固定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对照组;34例)。在术后的3天,1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并通过其影像学指标(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等)比较两组的影像学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在术后3天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1月及1年时,两组患者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及前缘高度百分比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出血量,出院时间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比较中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的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对于胸腰椎压缩骨折,RTS螺钉能够有效的恢复影像学指标,特别是在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创伤及出血,加快功能恢复,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差异,从而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医院临床收治的胸腰椎椎体转移肿瘤患者共计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组),每组患者44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后的临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1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临床满意度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肿瘤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相比较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外泌体miR-338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水平、骨小梁微结构和骨生物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成年SPF级SD雄性大鼠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采用双侧卵巢摘除手术方法构建了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采用qRT-PCR法检测miR-338的表达水平;检测大鼠的骨密度,骨小梁微结构和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OP+ ExoBMSCs、抑制组和过表达组miR-338的表达水平明显更高(P<0.05);抑制组的miR-338的表达水平低于OP模型组、OP+ExoBMSCs和过表达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OP+ ExoBMSCs、抑制组和过表达组OC、PINP、BALP的表达水平明显更低(P<0.05);抑制组的OC、PINP、BAL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P模型组、OP+ ExoBMSCs和过表达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OP+ ExoBMSCs、抑制组和过表达组BV/TV、Th.N、Tb.Th、Conn.D水平更低,而Tb.Sp、SMI明显更高(P<0.05);抑制组组的BV/TV、Th.N、Tb.Th、Conn.D水平明显高于OP模型组、OP+ ExoBMSCs和过表达组,而Tb.Sp、SMI更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OP+ ExoBMSCs、抑制组和过表达组BMD、最大荷载、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刚度水平更低(P<0.05);抑制组的BMD、最大荷载、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刚度水平高于OP模型组、OP+ExoBMSCs和过表达组(P<0.05)。结论:BMSCs源性的miR-338可影响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骨小梁微结构和骨生物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