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阿司匹林组(39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1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术后痛觉感受,引流量及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Plt、APTT和PT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阿司匹林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利伐沙班组接近术前正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术后5 d,术后10 d两组痛觉感受明显降低(P0.05),且阿司匹林组痛觉感受在术后5 d,术后10 d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利伐沙班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个月期间,阿司匹林组并发症12例,利伐沙班组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有效。利伐沙班在抗凝作用上更强,能减少术后出血量,相比之下,阿司匹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疼痛感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炎性指标、流变学指标及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及二聚体(D-D)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CRP、同型半胱氨酸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DVT形成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6,低分子肝素治疗)和研究组(n=36,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两组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0d后PaO2、SaO2较对照组高,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降低(P<0.05),治疗10d后研究组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Fib、APTT、TT、PT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采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但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者疗效更好,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46例高龄NVA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抗栓治疗,利伐沙班组采取利伐沙班抗栓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栓塞、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4.1%)低于华法林组(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利伐沙班抗栓治疗在患者耐受性与预防血栓栓塞方面优势相当,但利伐沙班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凝血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解放军425医院骨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术后6-12h内两组患者均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 d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较术前及术后1 d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策略对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随访1月,比较两组患者DVT、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5 d血栓弹力图指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随访1月,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栓塞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 d时,两组R时间、K时间均短于术前(P0.05),α角、MA值、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以上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时,两组R时间、K时间均长于术前1 d时(P0.05),α角、MA值、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低于术前1 d时(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均有利于改善急性多发性创伤伴下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但前者效果更佳,更有利于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2例(利伐沙班组116例,达比加群酯组86例),平均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栓塞事件和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各有4例患者达到有效性终点,两组药物有效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栓塞事件(4/8)。利伐沙班组共有15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共有10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两组药物安全性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事件(7/25)。结论: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I (Troponin I,TnI)、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中危组急性肺栓塞患者10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NP、TnI、D-D、Hcy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7%,显著高于对照组(42.10%,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BNP、TnI、D-D、Hcy及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利伐沙班应用于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BNP、TnI、D-D、Hcy水平以及肺动脉收缩压。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DVT)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出现术前合并DVT。10例患者于手术当天预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未行溶栓术),术后连续给予35d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根据血栓形成的时间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与个性化护理对策。观察患者术口感染、血肿形成、二次DVT形成、肺栓塞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指数A量表(LSIA)、Harris评分量表分别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生活满意情况与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术口感染、血肿、二次DVT和肺栓塞,4例出现轻微下肢肿胀。患者干预后SAS、LSIA、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88、-7.008、-32.566,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前合并DVT治疗中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降低患者肺栓塞发生率,针对性心理干预与个性化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加其生活满意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Wells评分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分析三者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51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59例)和非DVT组(292例)。比较DVT组和非DVT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P、D-D、Wells评分单项及联合三项指标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P<0.05),DVT组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高于非DVT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VT组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7d的D-D、CRP、Wells评分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785、0.769,高于术后3d和术后14d;术后7d的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AUC为0.928,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均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有关,术后7d 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术后DVT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00IU治疗,皮下注射,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治疗,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髌骨上极上15 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及肿胀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D-2聚体(D-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均轻微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 cm肿胀率、髌骨下极下15 cm肿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d研究组患者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0 d研究组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d、治疗后10 d研究组全血低切、全血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对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究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72例剖宫产孕妇,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联合组、常规组,各86例。常规组采用那屈肝素预治疗,联合组采用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术前、术后5 d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术前、术后1 d、5 d大小腿腿围;术前、术后1 d、3 d、5 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联合组DVT发生率3.49%较常规组11.63%低(P<0.05);术后5 d联合组PT、APTT、TT较常规组高,FIB较常规组低(P<0.05);术后5 d联合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较常规组低(P<0.05);术后1 d、5 d联合组大小腿腿围较常规组低(P<0.05);术后1 d、3 d、5 d联合组VAS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那屈肝素能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缓解下肢肿胀,减轻术后疼痛,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D-二聚体(D-D)、P-选择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期治疗的95例下肢骨折但未并发DVT患者作为无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P-选择素、VEGF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DVT组相比,DVT组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96、2.335、1.74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90、0.812,血清D-D、P-选择素、VEGF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AUC为0.945。结论: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血清D-D、P-选择素、VEGF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在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诊断和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D-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6例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62例)和非DVT组(154例),对比两组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血清D-D、VEGF、PDGF-B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效能评估。结果: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8.70%。DVT组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患者占比多于非DVT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D、VEGF、PDGF-B、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均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血清D-D、VEGF、PDGF-B高水平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升高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程:Logit(P)=-0.171 +1.170×骨折至入院时间 +1.041×血清D-D +0.046×血清VEGF +0.100×血清PDGF-B +0.080×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25(95%CI:0.740~0.892),Calibration曲线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趋近重合(P>0.05)。使用本研究样本进行外部验证: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灵敏度为0.887、特异度为0.870,显示该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D-D、VEGF、PDGF-B、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单独应用的预测效能。结论:骨折至入院时间、血清D-D、VEGF、PDG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均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DVT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