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为了探究远岸深水海区和近岸浅水海区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形态上的差异,运用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来自近岸浅水海区(15 m水深)和远岸深水海区(30 m水深)底栖养殖的2龄栉孔扇贝进行形态测量学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壳高(SH)、壳长(SL)和壳宽(SW)都极显著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P<0.01);通过界标点(Landmarks)和半界标点(Semi-landmarks)的方法,及广义普鲁克分析(GPA)、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整体壳形尺寸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除去尺寸大小因素后两者的壳耳和壳体扇形边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为栉孔扇贝深水养殖的选育和增养殖工作提供基于形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比较分析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为研究生物体形态差异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双亲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几年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严重制约了北方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 ,可望通过杂交途径培育出抗逆性强、生长快的扇贝养殖新品种。杨爱国等[1] 和周丽青等[2 ] 的研究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正反交杂交子一代  相似文献   

3.
一株形态特殊的细菌对栉孔扇贝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分离到的一株形态特殊的细菌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致病性,采用测定病原液蛋白含量的方法,对病原相对定量。用含200~300μg/ml蛋白的病原液进行了不同浓度梯度、同一温度和相同浓度梯度、不同温度对栉孔扇贝的致病作用的测试,结果表明:扇贝人工感染后潜伏期3~7d,死亡高峰期为5~10d,符合一般病原感染的规律。病死贝的一般病理变化与养殖海区自然发病扇贝的病理变化一致。23、26℃下该病原体对栉孔扇贝具有强致病作用。可以确定该细菌为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发病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增殖扇贝资源,发展扇贝养殖,近几年,我国北方各地十分重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苗种培育工作。我场从1974年开始扇贝育苗和养殖试验,经反复实践,特别是通过育苗工艺的不断改进,取得较大的进展(表1)。  相似文献   

5.
AFLP和RAPD标记技术在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AFLP和RAPD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基于PCR基础上的两种DNA标记技术,本文比较了两种标记技术在我国栉孔扇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共筛选20个RAPD引物和7个AFLP引物组合,检测到AFLP标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多态信息量稍低于RAPD标记,但AFLP标记在每单位分析中扩增到的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多态性条带数(23.8,24.8)分别高于RAPD标记(5.6,5.6),AFLP多态性检测效率显著高于RAPD标记。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所揭示的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间的近交系数、遗传距离两项指标均表明,我国栉孔扇贝养殖群体和野生种群之间尚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RAPD和AFLP这两种标记技术均可用于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其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沉积物捕集器于桑沟湾对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的生物沉积进行了现场测定 ,以评价贝类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桑沟湾栉孔扇贝具有相当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高 68 1~77 9mm、软体干重 2 75~ 3 91g的栉孔扇贝 ,其生物沉积速率为 0 93~ 6 97g ind·d,平均 3 99g ind·d ;而壳高 40 8~ 67 4mm、软体干重 0 5 9~ 1 85g的栉孔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变化范围为 0 5 2~ 6 42g ind·d,平均为 2 3 8g ind·d ;另外 ,壳高为 2 5 8~ 2 8 3mm、软体干重 0 1 2~ 0 1 7g的栉孔扇贝 ,其生物沉积速率在2 0 0 2年的 1 1和 1 2月以及 2 0 0 3年的 1月分别为 0 74、1 1 1和 0 1 5g ind·d。在桑沟湾 ,影响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温、悬浮颗粒物、扇贝个体大小和年龄。高密度、大规模的近岸浅海贝类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生物沉积物可能会对海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基于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沉积法,在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海区采用室内大型流水系统对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吸收率和生态效率等生理生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它们与养殖密度与食物可获得性的关系.栉孔扇贝滤水率(平均3.65L·ind^-1·h^-1)与扇贝放养密度和饵料浓度无显著关系,而栉孔扇贝摄食率随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与POM呈正相关.扇贝对食物的吸收效率较高(平均75.9%),这与低饵料浓度行关.扇贝氨基酸泄漏所损失的能量高于排氨的能量损失.扇贝的生长余力(SFG)、总生长效率(尺:)和净生长效率(尺z)均与饵料浓度呈正相关.扇贝对氮的总生态效率(平均9.9%)高于对碳(平均5.9%)和磷(平均4.1%).在氟的预算中,如果仅考虑NH4^ —N的排泄,而忽视其它形态氟的排泄,将会产生较大偏差(平均约20%).贝壳不管在能量预算还是在元素预算中部不应该被忽视.在沿岸养殖海域,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生长、排泄、生物沉积等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学和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夏季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cute virus necrobiotic disease,AVND)高峰期的患病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l)进行了检测。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扇贝的大多数器官(外套膜、鳃、胃、肾等)的上皮组织细胞可见显著的细胞肿胀、嗜碱性增强、排列紊乱、部分脱落以至完全坏死脱落等显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作为对照,利用针对AVND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所建立的免疫荧光原位检测技术对患病扇贝进行检测发现,上皮组织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感染之间具有一致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表明,AVND病毒的感染可以对栉孔扇贝造成严重的病理性破坏。此为解释该病毒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十里湾栉孔扇贝清滤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生物沉积法在四十里湾不同海区对栉孔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1龄栉孔扇贝 (4 1 .1± 4.1 mm,软体干重 0 .48± 0 .1 0 g/ ind)清滤率变化范围为 0 .72~ 2 .5 4(平均 1 .2 7) L/ (ind· h)或 1 .65~ 5 .97(平均 2 .61 ) L/ (g· h)。清滤率受 TPM的变化影响不大 ,而摄食率却随 TPM的升高而升高。 2龄扇贝 (软体干重 1 .91± 0 .3 2 g/ ind)清滤率为2 .0 9~ 3 .99(平均 3 .1 0 ) L/ (ind· h)。栉孔扇贝吸收速率与 POM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饵料质量 (POM/ TPM)无明显的相关性。1龄扇贝和 2龄扇贝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差别 ;扇贝对 POM的吸收效率与 TPM (或 POM)关系不大 ,却与饵料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扇贝对 POC、PON和 PP的吸收效率平均分别为 68.9%、64.0 %和 63 .6%。在沿岸养殖海域 ,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以及较高的吸收效率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HOECHST33258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受精卵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受精细胞学过程。观察表明:栉孔扇贝的精子能够使华贵栉孔扇贝卵子受精。精子入卵后呈一圆形亮点,体积稍有膨大成球形;授精后成熟卵母细胞释放出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后,精核解凝、稀疏、泡状化,形成雄性原核(male pronucleus);雌性原核(female pronucleus)在完成两次成熟分裂之后,染色质去浓缩,扩散膨大;雌雄原核相互靠拢,当雌雄原核膨胀到最大程度时,发生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完成第一次卵裂,卵裂时细胞核分离未观察到异常现象。与华贵栉孔扇贝和栉孔扇贝种内交配对照组相比,异源受精卵的细胞学过程明显滞后,同时其发生过程具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实验中还观察到少数的雌核发育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扇贝血细胞吞噬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血细胞吞噬活性进行了测定。通过对缓冲体系的筛选和比较,建立了扇贝血细胞吞噬活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技术对两种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TBS(0.05mol.L-1Tris-HCl,pH7.4;2%glucose;2%NaCl;20mmol.L-1EDTA)和PBS体系中,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几乎完全受到抑制,在CMPBS(0.1mol.L-1PBS,pH7.4;2%NaCl;2%glucose;1.0mmol.L-1CaCl2;0.5mmol.L-1MgCl2)体系中细胞吞噬活性略有升高,而在海水缓冲液中细胞吞噬活性最高,其中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率分别达到了26.73%和19.89%,且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吞噬率显著高于栉孔扇贝(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扇贝血细胞吞噬功能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1999年 4~ 6月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成正比 ,而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 .在实验室温度 (8~ 2 8℃ )条件下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为 0 .48~ 9.0 9mg·g-1·h-1,排氨率为 0 .0 5~ 1 0 1mg·g-1·h-1.其中耗氧率在 2 3℃时达到最高值 ,2 8℃时开始下降 ,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趋势 .栉孔扇贝的日常代谢明显高于标准代谢 ,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约 35 .8%和 75 .9% .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建立了4组中型实验生态系统,即空白对照系统、许氏平鮋单养系统、栉孔扇贝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各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并测定养殖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空白对照系统表现为稳定的对大气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2.42 mg·m^-2·h^-1.扇贝单养系统在试验前期和中期为CO2的源,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整体为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0.95 mg·m^-2·h^-1.许氏平鮋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在试验前期表现为CO2源,实验中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平均通量分别为-3.53和-10.49 mg·m^-2·h^-1,整体上均为对大气CO2的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体pH是水-气界面CO2通量较好的预测因子,pH=8.25是系统水-气界面碳源/汇功能发生转变的临界值.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净初级生产力是影响各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表明浮游植物是调控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生物内动力.在本试验混养密度条件下的栉孔扇贝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体初级生产力,从而增强系统水-气界面CO2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ABC法)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γ-氨基丁酸(GABA)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唇瓣、口唇、肠道的上皮细胞均呈GABA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颗粒状分布且多集中于上皮细胞游离端;胃上皮中未见GABA阳性反应;肝胰腺的上皮细胞及部分结缔组织中呈现GABA阳性反应,其中部分上皮细胞中的阳性反应物质呈团块状分布。GABA在栉孔扇贝消化系统除胃以外的各器官均有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的人工育苗与试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闭壳肌加工后即成“干贝”,是海珍品之一;以前主要依靠自然繁殖。因此研究人工培育苗种,有利于扩大与增殖自然资源,也为全人工养殖打下基础。 我们在1974年春首次在大水体培育成功,1975年重复试验得到同样结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 ♂ )受精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 ,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栉孔扇贝 (♀ )与虾夷扇贝 (♂ )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尽管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同科不同属 ,但它们的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栉孔扇贝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时接受虾夷扇贝的精子入卵 ,精卵混合后 6min精子入卵 ;8~ 1 0min精核略微膨胀 ;2 5~ 3 0min排出第一极体 ;1h左右 ,雌雄原核同时形成 ;1小时 3 0分钟左右 ,雌雄原核融合 ;2h左右开始卵裂。杂交过程中的精子入卵行为较本交迟缓 ,但杂交后代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郇聘  张晓军  李富花  张洋  赵翠  刘保忠  相建海 《遗传》2009,31(12):1241-1247
病害问题是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贝类的先天免疫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丝氨酸蛋白酶是先天免疫中至关重要的酶类,在许多通路中起信号放大作用。目前对栉孔扇贝丝氨酸蛋白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序列分析和表达谱研究, 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文章以包含一种栉孔扇贝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BAC克隆为探针, 利用BAC-FISH技术将其定位到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上, 为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同时,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选了该基因内部的6个SNP标记, 这些SNP标记可供遗传图谱定位使用, 从而可以实现遗传图谱与染色体间的锚定与初步整合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97年美国农业部启动5种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计划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本国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截至2005年底,有近17种海淡水养殖动物公布了遗传连锁图谱:属于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有虹鳟和大西洋鲑(标记数超过1000);属于中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罗非鱼、沟鲶、黑虎虾、日本牙鲆和欧洲海鲈(标记数为400-1000);属于低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泰国的胡鲶,中国的栉孔扇贝、鲤鱼,日本的黄尾鲕,美国的牡蛎等近10种养殖种类(标记数少于400)。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发展,促进了一些与经济性状(如生长、抗逆、发育等)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研究。然而,QTL定位研究目前只在具有中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鲑科鱼类(虹鳟、大西洋鲑和北极嘉鱼)、罗非鱼、沟鲶和日本牙鲆等种类中开展,而且定位研究仍处在初级水平。遗传连锁图谱的高分辨率和QTL在图谱上的精确定位,是今后能否实现对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经济性状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水产养殖动物中成功运用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9.
自1997年美国农业部启动5种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计划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本国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截至2005年底,有近17种海淡水养殖动物公布了遗传连锁图谱:属于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有虹鳟和大西洋鲑(标记数超过1 000);属于中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罗非鱼、沟鲶、黑虎虾、日本牙鲆和欧洲海鲈(标记数为400—1 000);属于低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泰国的胡鲶,中国的栉孔扇贝、鲤鱼,日本的黄尾shi,美国的牡蛎等近10种养殖种类(标记数少于400)。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发展,促进了一些与经济性状(如生长、抗逆、发育等)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研究。然而,QTL定位研究目前只在具有中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鲑科鱼类(虹鳟、大西洋鲑和北极嘉鱼)、罗非鱼、沟鲶和日本牙鲆等种类中开展,而且定位研究仍处在初级水平。遗传连锁图谱的高分辨率和QTL在图谱上的精确定位,是今后能否实现对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经济性状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水产养殖动物中成功运用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Akirin在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中的作用,本研究分离了华贵栉孔扇贝Akirin 2基因(命名为CnAkirin 2),并描述了CnAkirin 2的特征。使用转录组分析和PCR方法获得了CnAkirin 2 c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了Akirin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使用MEGA 7.0软件的邻接法构建了Akirin 2的系统进化树,使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了Akirin 2在华贵栉孔扇贝6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1 888 bp,开放阅读框长597 bp,编码氨基酸198个;CnAkirin 2的预测分子量为22.11 kD,理论等电点pI为9.30,具有核定位信号PKRRRCM;不同物种Akirin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推译的CnAkirin 2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Akirin氨基酸序列在N端和C端具有高度相似性;使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CnAkirin 2与牡蛎和其它扇贝等贝类Akirin聚为一支;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CnAkirin 2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精巢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在其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低,推测其可能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索Cn Akirin 2在华贵栉孔扇贝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