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敏原检测在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的1~5岁下呼吸道感染的特应性体质患儿217例,按照有无喘息症状分为喘息组与非喘息组。采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过敏史(食物过敏,药物过敏,鼻炎,湿疹)、体外过敏原检测结果:TIgE(总IIgE)及sIgE(特异性IgE),(视sIgE≥2级为阳性)、一二级亲属过敏性疾病史。结果:(1)喘息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及鼻炎人数均高于非喘息组(P0.05)。两组在湿疹、喜揉眼、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体外过敏原检测结果比较:喘息组户尘螨阳性人数多于非喘息组;(3)喘息患儿组根据是否伴有鼻炎及湿疹分为:A组,喘息,不伴有鼻炎及湿疹;B组,喘息伴有鼻炎或者湿疹;C组,喘息,伴有鼻炎及湿疹。ABC三组TIgE、年龄、吸入过敏原个数、吸入过敏原阳性人数、户尘螨阳性率逐渐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吸入过敏原及食入过敏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和喘息密切相关。尘螨是幼儿喘息、变应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主要过敏原之一,是特应性体质患儿是否发生喘息的关键过敏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心肌酶变化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120例,其中有55例出生后未出现窒息,将其纳入观察1组,另外65例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窒息则纳入观察2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新生儿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水平,并分析血乳酸与心肌酶、PaO_2、PaCO_2的相关性。结果:出生时、出生后5d,观察2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且观察1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观察2组的PaO_2水平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的Pa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水平与CK、CKMB、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与LDH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LDH、CK、CKMB与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和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出生后存在窒息的新生儿中更为明显,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心肌酶水平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最终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在病情平稳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的作为存活组(106例),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12h、入院后24h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D-二聚体、CRP、血乳酸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4、0.676、0.50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对其进行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减少婴幼儿频繁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RWR)原则,对诊断为婴幼儿喘息患儿,发作次数≥6次/年且其家长拒绝接受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顺尔宁)预防治疗者,根据家长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入组患儿共84例,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3例,坚持按要求服药随访1年以上者观察组33例,对照组31例(分别脱落8例和12例)。两组患儿均在其喘息发作给予ICS、顺尔宁、抗组胺药等短期治疗,观察组在喘息间歇期给予双歧四联活菌片(0.5 g/次,3次/d),疗程6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预防性用药。观察用药后两组患儿在1年间喘息发作次数的差异。结果 用药后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喘息发作次数分别为(2.81±1.24)次和(5.22±2.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P<0.05)。结论 对于婴幼儿频繁喘息,长期应用益生菌制剂,可减少其喘息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对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90例小儿脓毒性休克患儿,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动态监测研究0 h、6 h的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按PCIS评分分为≥70分组(n=41)、60~70分组(n=40)、60分组(n=9);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62)与死亡组(n=28);按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n=57)与低乳酸清除率组(n=33),对各组PCIS评分、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70分组、60~70分组、60分组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70分组明显低于60~70分组及60分组,60~70分组明显低于60分组(P均0.05);存活组PCIS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0 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显著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与0 h血乳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9,P0.05),与乳酸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r=-0.702,P0.05)。结论:在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比单次血乳酸浓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糖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6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254)和死亡组(n=9)。分别于体外循环阻断前(T0),体外循环升温时(T1),后平行时(T2)检测两组患儿血糖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单因素分析临床各指标与患儿预后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糖、动脉血乳酸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死亡组T0、T1、T2的血糖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持续升高(P<0.05),且死亡组高于存活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ICU时间长于存活组(P<0.05),肌酐(Cr)水平高于存活组,而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低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动脉血乳酸是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血糖预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最佳截断值为8.46 μmol/L,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6和0.81;动脉血乳酸预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AUC为0.877,最佳截断值为3.18 μmol/L,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0.81、0.85;血糖联合动脉血乳酸预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AUC为0.921,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0.88、0.91。结论: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糖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且血糖、动脉血乳酸是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与血乳酸(LAC)联合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补液试验,并按照试验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作反应组63例和无反应组57例。对两组人员均实施床旁超声检查以及LAC水平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床旁超声指标与LAC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超声与LAC联合预测上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两组补液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补液前(P<0.05),反应组补液前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VpeakBA)高于补液后及无反应组(P<0.05)。两组补液后LAC水平均低于补液前,且反应组低于无反应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感染性休克患者LAC水平与△IVC、△VpeakAO、△VpeakBA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床旁超声和LAC单独预测。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后LAC水平降低,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体描箱评估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肺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6例ALRTI婴幼儿,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肺炎组与支气管炎组,根据有无喘息症状分为喘息性组和非喘息性组,采用体描箱测量潮气呼吸参数、体描箱特有指标,分别进行两组间肺功能比较,分析各参数之间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体描特有指标在婴幼儿ALRTI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炎组与支气管炎组比较,各潮气呼吸参数及功能残气量(FRCp)无明显差异(P>0.05),而有效气道阻力(Reff)和特殊有效气道阻力(sReff)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喘息性组与非喘息性组,sReff有显著差异(P<0.05);76例ALRTI患儿潮气量(VT)与每公斤体质量潮气量(VT/kg)呈正相关(P<0.05),VT、VT/kg均与呼吸频率(RR)、达峰时间比(TPTEF/TE)呈负相关(P<0.05), TPTEF/TE与达峰容积比(VPTEF/VE)呈正相关(P<0.05),sReff与FRCp、Reff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sReff在诊断肺炎与支气管炎、喘息性和非喘息性的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0.688。结论:对于ALRTI患儿,体描箱参数Reff和sReff可帮助判断感染部位,且sReff可直接反映小气道阻塞情况,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在评估颅脑手术患者重症肺炎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收治的颅脑择期手术患者268例,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分为非感染组(n=185)和肺炎组(n=83),肺炎组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31例及普通肺炎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CT、CRP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 LDH 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LDH、PCT、CRP水平对颅脑手术患者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LDH、PCT、CRP水平预估颅脑手术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术后1 d、3 d、7 d与未感染组对比,普通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普通肺炎组对比,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PS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以术后1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25、0.746。以术后7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725、0.684。结论:LDH在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中高表达,与肺炎严重程度正相关。LDH在区分非重症肺炎患者和重症肺炎患者以及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28天死亡率方面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能够稳定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L.lactis)食品级表达系统,以便后续研究对目的基因进行示踪。方法:从pGL4.10质粒中PCR扩增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序,克隆至载体pNZ8149,构建pNZ8149-luc表达质粒;电击转化宿主乳酸乳球菌NZ3900,采用乳糖筛选法获得重组的乳酸乳球菌,Nisin诱导,采用微孔板发光检测仪检测荧光素酶的存在,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luc的表达。结果:PCR扩增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成功克隆至pNZ8149质粒,并电击转化宿主乳酸乳球菌NZ3900,得到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NZ3900/pNZ8149-luc。Nisin诱导后,检测到荧光素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增强,时间超过24 h之后荧光素酶活性逐渐下降。Western Blot检测到目标蛋白luc在胞内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 NZ8149-luc表达载体,并能够在乳酸乳球菌体内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检测CD5L水平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1例慢性肝炎患者、192例肝硬化患者、69例肝癌患者和136例健康对照血清CD5L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估CD5L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血清CD5L的潜在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D5L水平较肝炎及肝癌患者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血清CD5L水平无显著差异。血清CD5L水平与FIB-4指数(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88,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炎患者中,血清CD5L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显著正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CD5L与其他肝功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肝癌患者中,CD5L与碱性磷酸酶(ALP)显著正相关。以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ROC分析显示血清CD5L的诊断特异性为85.3%,敏感性为77.1%。结论:CD5L水平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显著降低,且在肝硬化患者中最低。CD5L水平与肝纤维化评分FIB-4指数负相关,可作为监测肝纤维化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酶法试剂盒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总ADA(tADA)及其同工酶ADA1和ADA2的活性变化,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总ADA、ADA1及ADA2活性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DA和ADA2活性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均极显著升高(P<0.001),ADA1活性有一定程度升高(P=0.035)。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亚型患者之间的血清tADA、ADA1及ADA2活性均无显著差异。ROC分析显示,血清tADA和ADA2活性具有诊断价值,ADA1活性无诊断价值。tADA活性截断值取13.5 U/L时,诊断特异性为93.3%,敏感性为81.2%。血清ADA2活性截断值取9.5 U/L时,诊断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3%。而ADA1无显著的诊断价值,ADA活性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04),与球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34,P=0.018),与ALT呈弱正相关(r=0.29,P=0.042),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血清tADA及ADA2活性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表达及与其他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健康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肾病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住院病房各期CKD患者150例,采用ELISA法测试验检其血清GDF-15水平。结果:除去CKD1期外,各期CKD患者eGFR及血清SCr、BUN、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KD分期的增加,患者血清SCr、BUN、GDF-15浓度逐渐增加,且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3组患者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P0.05),CKD4组、CKD5组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及CKD2组(P0.05)。GDF-15水平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0.768,P0.01),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0.751,P0.01),与BUN水平呈正相关(r=0.764,P0.01),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470,P0.01)。结论:GDF-15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DNA损伤诱导凋亡抑制因子(DDIAS)在川崎病(KD)患儿血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96例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伤(CAL)情况,根据CAL存在情况将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选取我院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DDIAS的水平。将靶向DDIAS的小干扰RNA(siRNA)(DDIAS-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siRNA)转染到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中,并用10 ng/mL TNF-α处理细胞。通过RT-PCR分析细胞中的TNF-α、IL-6和HO-1 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分析DDIAS、NF-κB p65和I-κBα的蛋白水平。此外,评估了各组HCAEC细胞中的超氧化物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D组的DDIAS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非CAL组比较,CAL组的DDIAS水平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DDIAS诊断KD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747、65.62%和80.65%,外周血DDIAS诊断CAL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733、63.83%和75.51%。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HCAEC细胞中的TNF-α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51.45%,IL-6 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59.46%,细胞核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了26.40%,细胞质I-κBα的蛋白水平升高了91.30%(P<0.05)。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粘附实验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了53.42%(P<0.05)。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HCAEC细胞中的超氧化物相对荧光强度降低了35.38%,HO-1 mRNA水平升高了1.35倍,GSH水平升高了94.59%(P<0.05)。结论:DDIAS对KD及CAL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下调DDIAS减轻TNF-α诱导的HCAEC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6例卡梅现象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为该病提供诊疗方案.方法:收集我科在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并确诊为卡梅现象的16例患儿(男13例、女3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在住院和门诊期间接受药物(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西罗莫司)、介入栓塞、微波消融术和瘤内硬化剂注射等治疗.5例(3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67例ARDS患者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单纯性ARDS组,A组,n=39)及观察组(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B组,n=49,C组,n=41,D组,n=38),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治疗方式及预后状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B、C、D组)年龄、中性粒细胞、IL-6、IL-8、TNF-α、白蛋白、pro-BNP、乳酸、氧合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中死亡76例,好转52例,病死率59.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B、C、D组)患者中临床结局好转患者与死亡患者比较,白细胞、淋巴细胞、CRP、TNF-α、IL-8、降钙素、肌酐、pro-BNP、氧合指数、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酐是影响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氧合指数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能量代谢紊乱程度可能较单纯ARDS加重,且两者炎性特征不同。肌酐、氧合指数是影响ARDS合并慢性气道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CTA),而后2 w内再对其实施D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最后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TA检测狭窄血管共计387支,轻度狭窄152支(39.28%),中度狭窄118支(30.49%),重度狭窄105支(27.13%),闭塞12支(3.10%);DSA检测狭窄血管392支,轻度狭窄150支(38.27%),中度狭窄124支(31.63%),重度狭窄112支(28.57%),闭塞6支(1.53%),两组各血管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检测斑块69个,其中钙化斑43个(62.32%),非钙化斑26个(37.68%),DSA检测斑块61个,其中钙化斑33个(54.10%),非钙化斑28个(45.50%),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DSA检测为金标准,CTA对重度及以上血管狭窄诊断一致性为99.23%,特异度为98.31%,灵敏度为99.64%,阳性预测值为99.15%,阴性预测值为99.27%。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属于无创检测,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甲硝唑药膜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牙周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甲硝唑药膜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药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牙周附着指数、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和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治疗后两组的牙周附着指数、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牙齿松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丘疹、恶心、胃肠道反应和失眠的发生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甲硝唑药膜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能增强对牙周病各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牙周状况和炎症状态,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