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白血病复发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隐匿在骨髓中的肿瘤干细胞,促进了白血病的复发和向淋巴组织的转移,因此白血病的治疗、转移和复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外泌体是由绝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膜囊泡,可以调控细胞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在白血病细胞、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中都涉及到外泌体,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存在于白血病患者的血浆中,能把其携带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及微小RNA呈递给靶细胞,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助于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避,保护白血病细胞抵抗化疗药物导致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迁移。因此,外泌体与白血病的转移、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用来检测和监测白血病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来源、形成与分泌机制,以及外泌体在白血病发生前、发展中、预后和免疫治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到胞外的囊泡状小体,体内多种细胞可以分泌外泌体,来源于树突状细胞(DC)和肿瘤细胞的外泌体表面表达MHC分子和抗原肽,体内外实验证明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因此外泌体作为抗肿瘤疫苗被广泛研究。该文介绍外泌体的发现、蛋白质组成、体内抗肿瘤的机制,以及DC与肿瘤来源的外泌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脂质膜结构的纳米级小囊泡。外泌体大小均匀,平均直径为40~120 nm,存在于所有体液中。外泌体曾一度被认为是细胞成熟过程中清除废弃细胞器的‘垃圾袋’。但近年研究显示:外泌体含有丰富的来源于‘供体细胞’的信号分子,如蛋白质、DNA、mRNA、miRNA以及lncRNA等。当外泌体与‘受体细胞’融合时,这些信号分子便被运送到‘受体细胞’,从而实现细胞 细胞之间的通讯,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虽然外泌体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癌症等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外泌体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外泌体的起源、分离与纯化方法及外泌体介导的‘细胞 细胞’之间的通讯机制进行综述,并重点论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外泌体进行靶向运输的方法及靶向外泌体运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RNA病毒利用外泌体促进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昌娈  谭磊  丁铲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2):2988-2996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囊泡类小体,因其能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脂类和核酸等分子,而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重要的细胞间通讯方式。RNA病毒,如HIV-1、HCV等,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体,一直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近来的研究发现,病毒能够利用外泌体的某些相关功能促进其复制与传播。然而,对外泌体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有很多方面并未被详细认知,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主要总结了外泌体在一些RNA病毒感染中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让大家了解RNA病毒与外泌体之间已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exosomes)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在布鲁氏菌(Brucella)的传播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明了外泌体在布鲁氏菌感染中的调控作用,探讨了外泌体在诊断、疫苗及药物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利用外泌体防控布鲁氏菌等胞内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大量实验研究已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等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近期研究证实这一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分泌外泌体形式介导。外泌体(exosome)通过传递与血管新生相关微RNA(microRNA, mi RNA)或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调控靶器官中与血管新生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提高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迁移、成管能力,促进心肌梗死区域血管新生。通过基因修饰手段增强外泌体介导的心脏修复作用,以及将外泌体与生物活性肽结合形成工程外泌体来靶向缺血心肌治疗,是目前外泌体在心血管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结合近年外泌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就MSCs来源外泌体促进心肌梗死血管新生的具体机制及现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一类小型的细胞外囊泡,可以包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随体液循环到达机体各处,具有广泛的信息传递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病毒需要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周期并释放子代病毒,而这一过程与外泌体的产生及分泌途径有共通的部分。一方面,病毒可以\"挟持\"外泌体并将自身成分装入其中,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促进其在细胞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宿主细胞也可利用外泌体传递抗病毒因子以抑制病毒感染。文中旨在从病毒与宿主两方面阐述外泌体在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多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后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它们携带有源自分泌细胞的功能性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能够介导细胞间通信,并在生物体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对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外泌体作为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标志物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首先阐述了外泌体的组成和生物学发生机制;然后重点阐述了外泌体...  相似文献   

9.
邱勇  马晶  曾毅 《微生物与感染》2018,13(3):171-178
外泌体(exosome)是动物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分泌到胞外的内生性纳米微囊,在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运输载体等研究领域成为新宠。近年来发现,外泌体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者体内能转移病毒组分和病毒相关免疫分子,与HIV-1感染密切相关。本文以外泌体介导的HIV-1感染机制为重点,围绕外泌体与HIV-1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马久程  王兆楠  祁俊 《生命的化学》2021,41(11):2401-2410
创面愈合后期瘢痕增生较为常见,而传统的治疗方式存在些许弊端.外泌体作为旁分泌因子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并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外泌体作为无细胞衍生物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创面修复领域备受关注.多种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瘢痕增生,甚至可成为促进创面无瘢痕修复的治疗工具.未来,外泌体联合生物支架、增强靶向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外体(exosome)是源自细胞内体的小囊泡,可由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分泌释放,其组分包括蛋白质、脂质、mRNA和microRNA,是细胞间"通讯"交互的工具之一。我们以介绍外体的组成和生物发生为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其在病毒感染致病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病毒感染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是当前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水稻感染水稻条纹病毒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经验,综述了蛋白质组学在水稻与微生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水稻与真菌、细菌、病毒互作的蛋白组学和突变体蛋白质组学。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与微生物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Aims: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 protective effec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strains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Flu) infection in a mouse model. Method and Results: Lyophilize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and Lactobacillus gasseri TMC0356 (TMC0356)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o BALB/c mice for 19 days. The test mice were intranasally infected with Flu A/PR/8/34 (H1N1) on day 14, and any changes in clinical symptoms were monitored. After 6 days of infection, the mice were killed and pulmonary virus titres were determined.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of mice administered oral LGG and TMC0356 were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mice (P < 0·01). The pulmonary virus titres of the mice fed LGG and TMC0356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ose of control mice (P < 0·05).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ctobacilli, such as LGG and TMC0356, might protect a host animal against Flu infection.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elected lactobacilli might protect host animals from Flu infection by interactions with gut immunity.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防范疫病传入,保护国内生态和环境安全,本文根据新西兰风险分析模型,从传入释放的可能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生态的潜在危害性3个方面对进境蜜蜂所可能携带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物和敌害等危害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蜂群崩溃失调病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美洲幼虫腐臭病American Foulbrood、欧洲幼虫腐臭病European Foulbrood、武氏蜂盾螨Acrapis woodi、小蜂螨Tropilaelaps spp.、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蚤蝇Apocephalus borealis和蜂巢小甲虫Small Hive Beetle(Aethina tumida Murray,SHB)等8种病虫害能给国内蜜蜂带来一定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研究结果能为制定相应的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超  田晓晨  闻玉梅 《生命科学》2010,(11):1097-110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是控制乙肝中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通过揭示HBsAg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寻找抑制或清除HBsAg的新途径。通过建立有可比性的HBsAg转基因鼠和稳定表达细胞系及相应对照,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HBsA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一些新致病机制。其中包括:HBsAg促进肝细胞内CypA分泌,后者可趋化炎症细胞在HBsAg阳性灶周围浸润;在细胞模型中,HBsAg分泌可引起胞内GRP78蛋白下降,导致肝细胞抗凋亡能力减弱;发现HBsAg在细胞中可上调截短的LEF1基因的表达,缺乏活化全长LEF1促成瘤和增殖活性;而肝癌组织中LEF1则倾向于核内分布,并活化Wnt下游基因Cyclin D1与c-myc,有促肿瘤活性。在转基因鼠和细胞模型中都发现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化,并与临床慢性乙肝患者表现相符。研究中有关CypA的发现提供了抑制HBsAg的新途径;有关代谢的变化提出了改变饮食内容与习惯可能有利于HBsAg阳性感染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 papovavirus, CCL 33 PV, isolated from a porcine cell line, CCL 33 (GT), was characterized.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four isoenzyme systems, CCL 33 (GT) and CCL 33 (ATCC), obtained directly from the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ppeared to be the same. In addition to the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C-type virus of CCL 33 cultures, CCL 33 (GT) produces CCL 33 PV in high quantity, but CCL 33 (ATCC) produces a papovalike virus, presumably the same as CCL 33 PV, in barely detectable amounts. Ser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CCL 33 PV is apparently identical to a papovavirus (SPV) isolated by Newman and Smith after inoculation of CCL 33 with concentrated porcine trypsin. These studies exte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papovavirus, demonstrating that CCL 33 PV is weakly hemagglutinating after neuraminidase treatment, has a high affinity for a component of fetal bovine serum and is highly infectious in appropriate porcine cell systems rather than very defective as reported previously. Moreover, 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data that CCL 33 PV is probably indigenous to the CCL 33 porcine cell line.  相似文献   

17.
院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长海医院院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对2000-2004年间在长海医院住院治疗患者的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5年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上升明显,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主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结论 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病例近年呈上升趋势。白念珠菌仍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In the course of a study of the population of Aedes triseriatus, a female adults was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a fungus. The fungus, Funicularius triseriatus, is described a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he class Hyphomycetes (form-class Deuteromycetes). F. triseriatus is characterized by thallic arthrospores produced on conidiophores arising from hyphae which are funiculose in habi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natural occurrence of a fungus on A. triseriatus adults.  相似文献   

19.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植物内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 ,分布于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 ,并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 ,其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 ,植物内生菌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及其作为潜在的生防资源和外源基因载体 ,在农业和医药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 10年来国内外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 ,并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临床分离161株念珠菌菌种鉴定及氟康唑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念珠菌种类及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平板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细菌室分离到的16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白念珠菌分别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和ROSCO药敏纸片法对氟康唑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161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为69.57%,热带念珠菌为19.88%,近平滑念珠菌为4.97%,克柔念珠菌为2.48%,光滑念珠菌为1.86%,其他念珠菌为1.24%。两种方法药敏结果显示:11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6.43%和97.32%,仅有2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我院分离率最高的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耐药菌株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