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等渗透剂量的7.5%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TS)和20%甘露醇治疗颅高压的疗效。方法:当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超过20 mm Hg时,一组患者接受了4 m L/kg 7.5%HTS(HTS组,n=27),另外一组患者接受了0.5 g/kg 20%甘露醇(甘露醇组,n=31)的降颅压治疗,两种药物均经深静脉在30 min内快速滴注完成。用药期间,连续监测患者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及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记录有效降颅压持续时间、ICP最大降幅及其时间,用药前及用药后1 h、3 h、6 h抽血查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等。结果:静脉快速滴注7.5%HTS和20%甘露醇后,两者均可有效降低ICP(P0.05)。两组在控制颅高压的有效率、起效时间及ICP降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TS组的作用持续时间要明显长于甘露醇组(P0.05)。两组渗透压较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上升(P0.05)。用药前后,两组MAP、CPP和CVP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等渗透剂量的7.5%HTS与20%甘露醇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ICP,两者降颅压效果相当,均可作为治疗颅内高压的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的脱水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术后3d、5d、7d颅内压,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P0.05)。两组患者术后3d、5d、7d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梗死、脑水肿、硬膜下积液、癫痫、纵裂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颅内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而重残以及死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轻残、植物生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探头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患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普通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28例,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恢复情况。结果: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和天数较普通颅内压监测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随访提示脑室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比例较普通型ICP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提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r CBF、r CBV、MTT、TTP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型颅内压监测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通过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损伤部位的r CBF、r CBV、MTT和TTP可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手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则在术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ET-1、Ang-1、G-CSF水平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第1、3、7、14天的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ET-1、Ang-1、G-CS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血清各指标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脑梗死、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切口脑脊液瘘以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达到49.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56%;而治疗组的死亡率(5.08%)则明显低于对照组(13.5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手术治疗较单纯手术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清ET-1、Ang-1以及G-CSF水平,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从而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联合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于佛山急诊抢救中心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6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生命监护、止血、激素以及局部亚低温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静脉/肌内注射纳洛酮(0.01-0.02 ms/kg,若给药后无反应,3-5 min后重复1次,直至患者苏醒),后续给予纳洛酮2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给药时间为45-90 min;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治疗第1、4、7、10、13天皮下注射rh EPO 7 500 IU/次,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转为清醒的时间、治疗有效率、白细胞介素(IL)-1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梗死面积。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12.7±7.8)分比(9.6±5.4)、(5.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转为清醒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3.0±1.3)d比(5.1±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70.0%(56/80)比60.0%(4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IL-10高于常规组[(5.5±1.1)mmol/L比(2.6±0.4)mmol/L],hs-CRP低于常规组[(1.2±0.4)ms/L比(3.8±1.4)ms/L],梗死面积小于常规组[(1.8±0.2)cm~2比(2.6±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h EPO联合纳洛酮治疗与单纯应用纳洛酮比较可进一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感染性休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及肌酐清除率(CCr)、滤过水排泄分数(FEH_2O)、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CCr、FEH_2O、FE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6、12、24、48 h血乳酸、FENa水平逐渐下降,且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Cr、FEH_2O水平逐渐升高,且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6、12、24、48 h血乳酸、FEN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1),FEH_2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1)。两组治疗后6、12、24、48 h MAP、SVR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后24、48 h C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6、12、24、48 h MA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6、12 h MA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6、12、24、48 h HR显著低于对照组,SVR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28 d病死率为18.33%,对照组为35.00%,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乳酸水平,改善肾脏灌注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丹参滴丸对超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超高龄心肌梗死患者19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97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9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滴丸治疗。治疗3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于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观察患者6min步行距离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左室后壁厚度和LVEDD分别为(9.61±0.95)mm和(49.02±1.37)mm,均低于对照组的(10.97±1.31)mm和(51.32±1.42)mm,实验组的LVEF(%)为(54.46±8.12)%,对照组为(48.72±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9.18%,对照组为4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龄心肌梗死应用丹参滴丸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多巴胺对心肾综合征伴低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的90例心肾综合征伴低血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多巴胺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动图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8.88%,P0.05);SBP、DBP、MAP、SV、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R、血清NT-proBNP、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多巴胺对心肾综合征伴低血压的疗效显著,可缓解心脏负荷,改善心肾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法评价两组术后12个月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7 d患者颅内压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良好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颅内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术后7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切口疝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肝癌抗原(PHC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给予肝动脉化疔栓塞术(TACE)治疗,实验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枸杞多糖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CTGF及PHCA水平进行检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AFP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的AFP以及PHC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AFP及PHC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VEGF和CTGF下降幅度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76.74%)显著高于对照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生存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杞多糖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PHCA、VEG以及CTGF水平,提高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救治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s welling,PADBS)患者的辅助作用,为无创ICP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取得病例组53例,对照组61例,分别给予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分型颅内压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48h内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时间的生存分析,病例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5.6个月,对照组中位DFS为33.5个月,两组患者检测进行手术时间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创ICP检测患者继发性出血率为3.2%,脑脊液感染病况为7.9%;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ICP检测患者住院天数短于有创ICP检测患者(P0.05)。结论:无创ICP应用于PADBS治疗的临床价值与有创ICP相当,但无创ICP更便捷、创伤小,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96例IC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瘙痒、黄疸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胆酸和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观察并对比两组母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瘙痒改善时间及黄疸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A、CG、ALT、AS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胎儿窘迫、早产、剖宫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死胎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能够有效改善ICP症状和肝功能,降低不良母婴预后发生风险,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以应用PI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液体管理的患者为治疗组(n=26),未应用PICCO技术指导液体管理的患者为对照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平均液体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肺水肿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治疗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生存率、颅脑损伤恢复良好率。结果:治疗期间,治疗组的GCS评分以及APACHEI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日平均液体量、肺水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GOS评分、生存率和颅脑损伤恢复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I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容量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并降低肺水肿的发生率,但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0例牙龈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吡氯铵治疗,实验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8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81.5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LI、GI、S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77%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5,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西吡氯铵联合使用治疗牙龈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135例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其中常规组予以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监测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计算两组的预后良好率,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h的颅内压均小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24 h、48 h的GC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均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但预后受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指数(BI)、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黏度值、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浆内皮祖细胞(EPCs)及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值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NO、NOS、EPC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FIB、PL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67%(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CI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和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刺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4 d,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患者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一般情况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两组治疗14 d后的脊髓运动神经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诱发电位波幅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019年8月),研究组的预后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生理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改善脑电活动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