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布依族、仫佬族和毛南族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布依族、仫佬族和毛南族1239例的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进行了调查, 并对民族间基因频率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卷舌和小指弯曲的显性基因频率高于隐性基因频率, 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耵聍、拇指类型、中指毛、环食指长则相反; 卷舌、叠舌、前额发际、耵聍、拇指类型、环食指长的基因频率在民族间差异较大, 而发旋、中指毛、小指弯曲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黑龙江省675例大学生的苯硫脲尝味能力、眼睑、卷舌、发式、发旋、额前发际、耳垂、达尔文结节、拇指端关节外展的调节类型共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结果显示6个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而且黑龙江地区汉族多数遗传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存在显著差异。黑龙江省汉族人群已形成各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结构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调查贵州苗族111例(男54例,女57例)耳垂、发旋、双手嵌合、酒窝和惯用手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在贵州苗族群体中耳垂的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发旋在两性中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贵州苗族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差异,贵州苗族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4.
湖南苗族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湖南苗族321(男164,女157)例中学生的拇指类型、中指毛、眼睑、耳垂、前额发际、环食指长、小指弯曲、蒙古褶、达尔文结、发旋共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研究显示,中指毛的显性基因频率最高,明显高于除眼睑和小指弯曲外的其他7对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而且,湖南苗族多数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民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调查贵州苗族111例(男54例,女57例)耳垂、发旋、双手嵌合、酒窝和惯用手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在贵州苗族群体中耳垂的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发旋在两性中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贵州苗族5对性状中,惯用手与其他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而其他4对性状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贵州苗族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差异,贵州苗族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6.
贵州苗族、水族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调查了贵州苗族448人、水族465人10对群体遗传学性状。结果显示: 贵州苗族和水族群体睫毛、拇指类型、中指毛3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叠舌、卷舌、前额发际、耵聍、鼻尖、环食指长、小指弯曲7 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贵州苗族、水族群体10对遗传性状间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怎样分析人类中某一性状是由一对完全显性的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证明 Snyder 公式。即在一个大的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如果基因 A 对 a 为完全显性;基因 A 的频率为 p,a 的频率为 q,则在显性个体与显性个体的婚配中,子代中隐性个体数与子代个体总数之比为(q/(1+q))~2,在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婚配中,子代中隐性个体数与子代个体总数之比为 q/(1+q)。证明:因为在一个大的随机婚配的群体中,个体基因型 A A、Aa、aa 的频率则分别为p~2、2pq、q~2,群体中个体间婚配频率及子代基因型频率如下表: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皮纹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甘肃裕固族青少年儿童346人的皮纹学特征,报道了斗、箕、弓各型指纹的频率,指纹指数,总指嵴数,a-b嵴数,通关手出现率,掌纹真实花样等8项皮纹学参数和主线止区的分布比例。并作了性别、手别、族别及人种间的比较。结果表明,裕固族既具有蒙古人种的皮纹特征,也有一些白种人的皮纹特点,这可能暗示着裕固族有白种人的血统。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对466名山西省汉族大学生鼻梁、酒窝、耳耵聍、鼻孔类型、惯用手、手指嵌合、叠腿、环食指长8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使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并与其他省份汉族和其他民族人群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食指长(22.5%)和左利手(8.4%)出现频率最低;鼻梁类型(x2>10,P<0.01)、叠腿类型(x2=4.589 3,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