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椎间孔镜组(47例)和腰椎间盘切除组(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和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3.54±12.28)min、术中出血量为(10.39±2.91)m L、切口长度为(0.84±0.13)cm、住院时间为(6.25±1.48)d;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8.82±10.47)min、术中出血量为(81.56±20.48)m L、切口长度为(1.92±0.35)cm、住院时间为(9.94±1.65)d;与腰椎间盘切除组比较,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腰椎间盘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优良率(72.34%)显著高于腰椎间盘切除组(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症状,而且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9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TED)患者58例,接受Mast Quadrant通道系统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TED组与Quadrant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天、7天腰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Quadrant组(P0.05);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Quadrant组(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或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192例,其中118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ELD组),74例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照)。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Mac Nab疗效、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Mac Nab疗效、总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EL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能够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6.01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上述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MIS-TLIF组)与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功能障碍程度(JOA)及各围手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卧床时间,花费,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MIS-TLIF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经外科手术后,都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MIS-TLIF组在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能够显著改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长处,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诊治的单纯向上脱出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均被给于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将手术前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对比,疗效分为术前VAS(5.79±0.37)分,术后1周为(0.9±0.56)分,术后6个月(0.5±0.67)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向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破坏性小,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治疗的12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其中采用PTE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PTED组,采用F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FD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在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PTED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FD组(P0.05)。术后12个月PTED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FD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且与上一时间点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3%,与FD组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DH患者的疗效无差异,但是采用PTED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减轻术后疼痛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优于FD术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不同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EID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1 d直腿抬高试验角度、住院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和PEID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接近,PETD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PEID的操作难度更低、可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临床中应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及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椎间孔镜组(n=45)和后路切开组(n=45)。对照组给予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K、CRP、腰椎功能、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低(P<0.05);手术前,两组CK、CRP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CK、CRP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较后路切开组低(P<0.05);手术前,两组腰椎功能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腰椎曲度、直腿抬高试验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手术前,两组VAS、ODI评分评定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手术后,与后路切开组24.44%(11/45)进行比较,椎间孔镜组4.44%(2/45)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CK、CRP及腰椎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缺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和回顾2012.06-2015.06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共计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严格的进行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其中椎间盘镜组共纳入患者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共纳入患者7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以上的术后随访,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并发症等指标。并通过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等对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及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且两组之间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间孔镜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总花费等指标中要优于椎间盘组(P0.05)。但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作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程度较高,各有其优劣性,在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9例,对其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的疗效对比。结果:疗效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VAS)评定,术前VAS评分为(5.46±0.56)分,术后1周为(0.8±0.65)分,术后6个月(0.5±0.43)分,在不同时间节点术后与术前相比较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与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远期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照其接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孔镜组(108例)和开窗组(40例),对比两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腰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Od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westris ability index, 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及生活质量评分,最后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降低数值。结果:(1)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切口长度均小于开窗组,手术时间长于开窗组(P0.05);(2)术前两者JOA及ODI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孔镜组JOA及ODI评分优于开窗组(P0.05);(3)术前两组VAS及SF-36量表(the 36-item sho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SF-36评分有明显上升(P0.05),且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孔镜组SF-36评分高于开窗组(P0.05),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个月,孔镜组椎间隙高度降低率低于开窗组(P0.05)。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效果较好,相比于开窗术,孔镜术患者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且远期随访显示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39例患者进行开放手术:腰椎后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给予研究组38例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白介素-1β(Inter leukin-1β,IL-1β)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92.1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66.67%(26/39)(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IL-1β、CRP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的IL-1β、CRP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损伤较小,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roxomed Tergumed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腰椎间孔镜手术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进行系统的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训练,将其分为功能训练组实验组(28例)与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疼痛(VAS)、功能评分(ODI)、相关肌肉力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实验组各肌肉群力量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肌肉群力量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roxomed Tergumed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且并无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骨科自2005年l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应用APLD( 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应用MED(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治疗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应用传统后路椎板开窗技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术后均随访8个月~3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LD及MED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疼痛全部缓解,无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技术和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微创技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日短,恢复快,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扩张量成像(DTI)对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价值及其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患者50例进行研究,记作研究组。另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DTI扫描以及ODI、VAS评分。比较两组神经根不同层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弥散系数(ADC)值、ODI、VAS评分,并作相关性分析。同时,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DT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根近层、中层、远层的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DT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的敏感性为94.00%、特异性为96.00%、准确度为95.00%。研究组ODI、VAS评分分别为(43.22±7.25)分、(6.68±1.92)分,相较于对照组的(28.56±6.22)分、(4.02±1.34)分显著更高(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患者的FA值与ODI、VA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而ADC值与ODI、VAS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TI对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价值较高,且FA值与ODI、VAS均存在明显相关性。临床工作中可能将DTI的FA值作为量化神经根结构改变的重要参数,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接受PTED治疗的194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评价其Mac Nab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SF-36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月,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月、12月的VAS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2月,患者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90.7%、92.3%。结论: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96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8,采用TLIF术式治疗)和B组(n=48,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高度、滑脱程度、隐神经、腓肠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胫神经、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滑脱程度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隐神经SCV、腓肠神经SCV、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TLIF术式相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背功能,明显改善双下肢神经功能,提高筋膜代偿能力,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