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同时发生并协调进行,而且每一个生物学过程都包含合成、催化、调控等一系列功能。这些功能的完成几乎都有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网络参与。疾病的发生通常会表现出蛋白质的异常改变,因此疾病发生和诊断往往会涉及蛋白质或多肽的变化和检测[1]。寻找和确定反映疾病发生的早期指标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发生在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复发率也相对较高。早期诊断和定期随访是保证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对于膀胱癌的诊断以及患者的随访通常凭借膀胱镜检查或尿脱落细胞学的测定。然而,前者的检查费用较为昂贵,且属于有创诊断;后者则具有检查敏感性相对较低的特点,还存在较大程度受病理科诊断医生主观因素影响的局限,目前还没有尿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替代传统的诊断方法。膀胱肿瘤具有广泛的异质性,不同的疾病表型具有不同的分子差异。因此,引入尿液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侵袭性、进展的风险、复发的可能性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目前尿液所含生物标志物诊断膀胱癌的研究现状,并对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广泛存在于多种体液中,携带有大量活性物质,如mRNA、miRNA、蛋白和脂质等。其中的miRNA是一类短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个体生长发育等各生命活动。外泌体miRNA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体耐药及免疫调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肿瘤早筛早诊和预后评估标志物还是用于肿瘤治疗,外泌体miRNA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mi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隐匿性和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口中约占2%~3%,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致病因素尚未明确,但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所形成的路易小体被认为是PD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由于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PD的早期诊断较难。本文总结了PD患者不同样本中检测出的α突触核蛋白的最新进展,包括体液(脑脊液、血液、唾液)和周围组织(皮肤、嗅觉黏膜、唾液腺、肠道黏膜),以期进一步了解PD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此外,还综述了针对α突触核蛋白治疗PD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糖类抗原125(CA125)被认为是卵巢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着特异性不高的问题.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常伴有糖基化修饰异常和糖链结构的改变,不同的肿瘤具有特异的异常糖链结构.近年来,借助凝集素芯片、多重质谱分析等糖蛋白组学和糖组学研究技术,发现不同来源CA125的O-糖链和N-糖链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微观不均一性,以这些特征性糖链结构为标志物,可以显著提高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在过去的10年,研究者们除对CA125糖链结构和糖基化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外,还利用糖组的研究方法,直接对来自卵巢癌患者血液、体液(腹水、囊泡液等)中糖蛋白的糖链做了精细的结构解析,结果显示,可有效鉴别卵巢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特异性N-糖链结构,有可能成为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好的卵巢癌生物标志物.卵巢癌生物标志物研究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传统的对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逐步转向于对标志物糖基化修饰和特异性糖链结构的鉴定以及定量分析.本文从糖组学的视角,对卵巢癌标志物糖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结节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精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有效临床管理十分重要。分子标志物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尤其在细胞学不确定的甲状腺癌结节。近年来,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进步。随着新一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基因,这不仅可为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也可为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本文就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精准诊断技术,特别是早期诊断技术是临床亟需的。近年来,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非侵入性体外诊断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高表面活性、独特的光电特性、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表面修饰、小型化、集成化等特点,发展了新型的AD体外检测和诊断的纳米技术,大大提升了AD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且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在AD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AD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检测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纳米材料在生物标志物富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信号转导技术以及增强检测信号和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简要介绍了AD纳米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前景,总结了AD体外诊断技术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为AD精准诊疗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脑功能连接能够反映脑区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目前已成为脑功能研究的主要方法。复杂网络方法源于图论分析,可以对功能连接所构网络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多种量化指标。本文介绍了当前复杂网络的多种基本概念,及其在几种典型脑部疾病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瘦素(Leptin)是脂肪因子的一种,可以在骨关节炎(OA)患者的血浆、滑液、软骨中被检测到。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可以发生于全身的多个关节,以骨质和滑膜组织新陈代谢的改变、关节软骨的破坏和由此引起的关节软骨的减少为特征。瘦素是一种由肥胖(0b)基因编码的一个小的非糖基化肽激素。最开始,瘦素仅仅被认为是一种脂肪细胞源性的小分子(16KD),在下丘脑中枢水平作为一个饱感因子介导食物摄入量减少,并增加能量的消耗。现在已经发现,瘦素在机体内可发挥多种生理作用,并与OA病情有关。本文通过对瘦素与OA、软骨、肥胖、生物标志物、脂联素等之间的联系做一综述,以了解瘦素与OA之间的联系,为OA的治疗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清内生吗啡(EM)动态变化,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M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儿作为脓毒症组,3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作为SIRS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SIRS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第1、3、6、9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E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结果:SIRS组、脓毒症组患儿的第1、3、6天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PCT水平逐渐降低,至第9天降至正常水平(P0.05),而脓毒症组与SIRS组间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症组第1、3、6天血清EM水平均高于SIRS组(P0.05),第9天两组血清E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EM水平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至第9天降至SIRS组的水平(P0.05)。与SIRS组相比,第1天脓毒症组的CD3~+T细胞数量增多(P0.05),两组CD4~+、CD8~+T细胞数量、CD4~+/CD8~+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中血清EM水平较高,有可能作为诊断脓毒症特异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内皮功能障碍在脓毒症、重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内皮活化常先于内皮功能障碍,血清或/血浆中相应内皮生物标记物常较传统疾病标记物更早被检测到,故可作为评估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的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了内皮细胞功能介质(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和可溶性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在脓毒症、疟疾及登革出血热等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可导致脑瘫、运动发育迟缓、认知功能障碍及学习困难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脑损伤(NBI)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范围很广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在判断其损伤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产前损伤时间等存在较大的困难,受到广大科研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影像学方法是NBI确诊的主要手段,但影像学检查通常存在滞后性和一定的局限性。体液生物标记物水平在脑损伤后会较早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其水平变化可早期预测脑损伤情况。近年来,新生儿各种体液中已检测出多种具有敏感性的脑损伤生物标记物,主要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羟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S100B蛋白、Tau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激活素A等,本研究对上述常用生物标记物在NBI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Biomarkers are the measurab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 physiological or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Unlike blood, urine is not subject to homeostatic mechanisms. Therefore, greater fluctuations could occur in urine than in blood, better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human body. The roadmap of urine biomarker era was proposed. Although urine analysis has been attempte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urine has been monitored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many diseases, particularly urinary system diseases, whether urine can reflect brain disease status remains uncertain. As some biomarkers of brain diseases can be detected in the body fluids such as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urine also contain biomarkers of brain disease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lues of brain diseases reflected in the urine proteome and metabolome.  相似文献   

14.
The etiology of complex diseas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enom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interface of epigenetics may be a central mechanism. Current technologies already allow us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pigenetic patterns at genome level.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pigenetic processes remains limited. Twins are special samples in genetic studies due to their genetic similarity and rearing-environment sharing. In the past decades, twins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dissecting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 diseases and complex traits. In the era of functional genomics, the valuable samples of twins are helping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gene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rough epigenetic mechanisms unlimited to DNA sequence variations. We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using twins to study disease-related molecular epigenetic phenotypes and link them with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especially early life events. Various study designs and application issues will be highlighted and discussed with aim at making uses of twins in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epigenetic chang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极低,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诊断标志物。故本研究探索胆囊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用于胆囊癌的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为平台,以32例胆囊癌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用SIMCA-P软件进行PCA和OPLS-DA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两组中的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18:1)(LysoPC(18:1))和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DA)两个代谢物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达到2倍以上。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两者构建联合诊断的诊断模型为Logit[P=GBC]=26.090*[LysoPC(18:1)]-8.877*[ODA]-113.075,据此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6,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4.6%。结论:LysoPC(18:1)和ODA可作为胆囊癌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为胆囊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单链非编码的内源性小RNA分子,参与细胞、组织甚至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往人们主要研究的是肝脏组织中mi RNAs在肝脏相关疾病检测中的应用,随着2008年血液中mi RNAs的发现,循环mi RNAs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micro RNAs普遍存在于血液中,与肝癌、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循环mi RNAs的来源及其特异性、稳定性等特性,简述了循环mi RNAs传统和最新的检测方法及特点,总结了循环mi RNAs在肝癌、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近年研究表明循环mi RNAs检测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可连续监测等优势,在肝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重点综述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有望成为肝脏相关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循环mi RNAs分子标志物发现目前的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缺乏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统一的诊断标准,未来研究的热点应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潜力的mi RNAs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标准化,使其真正应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由于前列腺炎存在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导致临床症状表现多种、药物治疗缺乏特异性和复发率较高等问题,因此前列腺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标准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还没有诊断前列腺炎的"金标准",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诊断,本文检索近年相关,对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较好的一些前列腺炎生物标志物(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及今后研究的侧重点进行综述,从而为前列腺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骨性关节炎(oseteoarthritis,OA)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的退行性变,常累及脊柱、髋、膝等人体负重关节,以关节缓慢发展的疼痛、肿胀,伴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主要有滑膜增生、软骨破坏、软骨下骨骨化及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表现。OA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很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研究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OA的早期诊断、病变监测和有效防治仍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用于临床评价OA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将就OA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标志物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OA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方式治疗复杂鹿角样结石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 80例我院治疗的复杂鹿角样结石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以经皮肾镜 +针状肾镜 (needle-perc) 的方式清理结石,B组以经皮肾镜 +输尿管软镜(flexibleureteroscope,F-URS)的方式清理结石,术后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包括穿刺时间,单次穿刺成功率,单位结石量手术时间,清石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完全清石率等参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一期完成,主通道穿刺时间 A组(6± 1.62)min小于 B组(10±3.25)min(P<0.001)。单次穿刺成功率 A组(38/40)优于 B组(32/40)(P<0.05)。主通道清石时间 A组(40.94± 8.09)min和 B组(37.29± 4.19)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处理时间 A组(34.37± 6.68)min小于 B组(49.55± 11.62)min(P<0.05),主通道结石清石效率 A组(0.27± 0.05)cm3/min和 B组(0.26± 0.06)cm3/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清石效率 A组(0.05± 0.01)cm3/min高于 B组(0.03± 0.01)cm3/min(P<0.05)。术后并发症及完全清石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标准通道的辅助手段,needle-perc和输尿管软镜能很好的完成残石的处理,同超声定位穿刺相比较,可视穿刺花费时间更短,穿刺单次穿刺成功率更高,相对于软镜处理残石,needle-perc有更高的清石效率。两种方法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完全清石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结节性硬化症(TSC)在中国的诊断现状,分析中国TSC患者的临床特点,促进TSC的识别、规范化诊治和管理。方法:在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全面检索2001年-2014年13年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中国患者TSC的269篇所涉及的3171例TSC患者从皮肤、神经系统、肾脏、心脏、肺等多系统的临床特点对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TSC患者遗传学方面的基因检测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对照2012年TSC诊断指南,在对诊断标准中主要指征的报道中,共有247篇文献对2607例TSC患者的皮肤损害进行了描述,212篇文献对2395例TSC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报道,有55篇文献报道了对348例患者进行的眼底检查中发现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84例,32篇文献报道了对282例患者进行的心脏彩超检查中发现162例心脏横纹肌瘤,45篇文献在对282例患者进行的胸片检查、20篇文献在对36例患者进行的胸部CT检查中共发现淋巴管肌瘤病50例。在98篇文献报道的对696例患者进行的肾脏超声检查、51篇文献报道的对221例患者进行的肾脏CT检查和2篇文献报道的对2例患者进行的肾脏MRI检查中共发现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16例;在58篇文献报道的对586例TSC患者进行的肝脏超声检查、30篇文献报道的对104例患者进行的腹部CT检查、2篇文献报道的对3例患者进行的腹部MRI检查中共发现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1例。在诊断标准中的次要指征的报道中,对多发性肾囊肿的报道最多,而对牙釉质凹陷、Confetti皮损的描述却几乎缺失。在其他临床表现的研究中,癫痫的相关文献最多,有关智力评估的文献尚缺乏客观的智力评估标准。遗传学基因检测逐渐成为近几年文献报道的热点。结论:在过去13年间,中国医生对TSC的诊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诊断过程中仍存在对疾病认识的不足和对全局观念的缺乏,推广新版指南的诊断标准对于中国医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