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急需一些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以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多重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微量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等缺点,目前正在被应用于微生物致病菌,转基因产品以及肉类品种的鉴定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以期望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化学品被添加到食品中,不但加重了化学污染的程度,而且给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规的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然后对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进行展望,来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和李斯特菌病的危害近年来引起世界各国食品和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关于如何找到一种快速、敏感、准确、合理的检验方法,是当今各国食品卫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对该菌的传统分离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核酸检测等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行该菌的准确、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与人民的饮食健康密切相关,如果食品质量出现问题,那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问题,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就要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食品检测技术是对食品中有害物质,包括: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进行检测,并对其做限量分析的一门技术,它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9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电喷雾离子化多级质谱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分析技术、分析即用型纸片技术、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阻抗技术以及其他新物理、生化技术检测方法,传统的检测的灵敏度和专一性有一定提高,但操作繁琐;现在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食品中快速、灵敏的病毒检测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各种快速检测方法还只是实践中的一个参考.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克服现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缺点,绘制各种菌落图谱,开发在线检测软件,能定量测定微生物细胞特征和性能,简化采集、培养等程序,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当前食品的检查工作仍有待完善,很多添加剂的含量都超标,其中以甜蜜素这种甜味剂为典型,一旦含量超标将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因此探讨其在食品中的检测方法和误差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阐述食品中甜蜜素气相色谱法的检测方法,并由此展开了细致地误差分析与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气相色谱法的检测能力,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基于DNA水平的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迅速发展,针对各种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多种多重分子检测技术,包括多重PCR、多重实时荧光PCR以及基因芯片等。对这些多重分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且建议在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中,仍需要在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同时选择性增菌培养、亚致死损伤修复以及检测内标的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食源性致病菌的高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噬菌体由于其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特性,在食品加工及保藏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和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食品表面喷洒噬菌体或将噬菌体与食品包装材料结合,对食源性致病菌及腐败菌加以控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报告噬菌体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等。然而,噬菌体也是危害食品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轻则减产,重则引起整个发酵过程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通过噬菌体消毒及灭活、发酵菌种变换等方式防止噬菌体污染。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噬菌体应用及危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拓宽噬菌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及开发噬菌体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对于患者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危害,因此建立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并完成其溯源分子进化树构建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以冷链食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冷链食品抽样调查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后,将样品中检测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测序分析并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进化树完成溯源分析。结果利用该方法成功从随机采集的271份冷链食品中检出10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3.69%(10/271),并通过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菌种种属定位。研究成果可以为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等相关病原菌的检测溯源分析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产生物胺乳酸菌的筛查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上海市场上食品和药品中分离出的20株乳杆菌,13株链球菌,3株乳球菌和3株肠球菌的产生物胺能力进行检测,以揭示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方法检测的生物胺共包括6种:分别为酪胺、精胺、尸胺、组胺、腐胺和色胺。利用添加了前体氨基酸的氨基酸脱羧酶筛选培养基对各菌株的产胺能力进行初筛,通过培养基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定产胺能力。结果在检测的39株菌中,8株菌具有产酪胺的能力,7株菌具有产精胺的能力,1株菌具有产组胺的能力,1株菌具有产腐胺的能力。尤其是精胺和酪胺的产量较为引人关注。结论生物胺的危害水平取决于个体解毒的能力,但在筛选食品药品用菌株时应运用规范的方法来检测其产生物胺的能力,以保障相应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农药残留(简称农残)是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食品中农药残留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超标严重,涉及范围广,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传统的农残分析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多样化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需求,现代新型生物技术因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单快速等优势,在食品的农残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分析了食品中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现状,综述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免疫法和生物条形码免疫法等分析技术,及电化学、光学、压电传感器等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农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农残的检测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使得其在食品中广泛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用于食品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较多,微生物法是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具有简便、经济、高通量、特异性及灵敏度好等优点。本研究综述了微生物法在检测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优缺点和影响因素等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四环素性质稳定、用途广泛,是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之一。但是,此类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容易在食品中残留,从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就四环素的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荧光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酶联免疫技术、分子印迹技术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相关总结;最后,提出了目前四环素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检测样品种类局限、检测方法稳定性较差等,并对四环素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食品生产中微生物危害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食品产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已成为食品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来源、分析及微生物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期对保证食品的微生物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学检测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兵  李远友 《生态科学》2006,25(3):280-284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ers,EDs)是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EDs不仅对陆生动物和人类具有潜在的危害,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到达水环境中,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等。因此,建立EDs快速、灵敏的检测和评价方法非常必要。此外,生物检测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本文就研究EDs的离体和在体实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从个体、组织细胞、生化与分子(蛋白质、酶、RNA、激素)等不同水平上,重点综述了鱼类生物标志物在检测和评价EDs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平菇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是上等保健食品。随着人们的食物结构逐渐向低热能和值物蛋白的方向发展,平菇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最理想的健康食品。但是不可忽视其在种植过程中对人们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CR技术以其高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检测速度快、准确性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各个领域,尤其对培养困难的细菌检测和抗原结构复杂的细菌鉴定方面。介绍了几种PCR方法的原理,以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Mg~(2+)是人体内重要的二价金属阳离子之一,在催化细胞核酸的相关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体体内Mg~(2+)的缺失或过量会对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Mg~(2+)在自然环境中也有多种作用。因此Mg~(2+)的检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Mg~(2+)的仪器检测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而近些年,人们发现了功能核酸具有序列易修饰、特异性高、稳定性高、成本低,以及和生物传感器联用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等优势,功能核酸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现阶段,针对Mg~(2+)已建立多种特异性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多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与新型纳米材料的结合更加提高了检测极限以及检测的广谱性。首先介绍了Mg~(2+)功能核酸的作用方式和规律、体外筛选方法和结构性质,并对Mg~(2+)特异性功能核酸传感器的组建原理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其次根据Mg~(2+)功能核酸传感器中信号放大的方式以及与不同纳米材料结合进行了分类,包括变温传感器、恒温传感器、金纳米传感器、碳纳米传感器等。主要内容涉及传感器的具体传感原理、适用领域、灵敏性以及检测限的比较;最后对Mg~(2+)功能核酸在食品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并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研发更便携、更灵敏、更准确的生物传感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食品检测、法医鉴定、分子诊断等领域经常需要对未提纯DNA的非规范处理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然而,由于非处理标本中存在多种抑制成分,常见的DNA聚合酶并不能满足非处理标本的检测需求。本研究通过调节添加剂、Mg~(2+)浓度以及酶量,对Phanta DNA聚合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提升Phanta DNA聚合酶突变体的扩增性能,并考察该聚合酶在优化条件下对血液、植物和食品等非处理标本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缓冲溶液SF Buffer中加入质量分数5%二甲基亚砜(DMSO)和3 mmol/L Mg~(2+),以及50μL反应体系中使用1U酶时,Phanta DNA聚合酶突变体具有最强的扩增性能,可对低至0.05 ng基因组、植物叶片粗提液、高达40%全血浓度及食品粗提液进行有效检测,性能优于普通Taq DNA聚合酶及未进行反应条件优化的Phanta DNA聚合酶。本研究在食品检测、法医鉴定、分子诊断等应用中非处理标本的检测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食源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同时也给食品、食用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制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害因素。传统依赖抗生素对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效果显著,但由于抗生素长期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所诱发产生的致病微生物耐药性,以及对人类和动物体内脏器、肠道组织、神经和代谢系统正常功能构成的潜在危害性等问题也同样突出。抗菌生物活性肽作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多肽类蛋白质,被认为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生态环境友好的抗菌物质,有望替代抗生素用于致病微生物的防控,现已成为探索新型安全抗菌类药物研发的热点。全面梳理了食源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特点及其主要危害风险;系统概述了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来源及其创制技术;着重介绍了当前抗菌生物活性肽在食源致病微生物防控上的研究状况,并深入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拟解决对策,旨在为食品、食用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筛查以及靶向防控技术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