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统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4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躁动-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观察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EA,发生率为23.04%,纳为EA组,剩余的157例未发生EA,纳为非EA组。EA组、非EA组在性别、全麻方式、术前用药、苏醒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非EA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胃管/导尿管、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或泌尿外科手术、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为Ⅱ级、术后疼痛是E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是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麻醉恢复室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谵妄)和对照组(术后未发生谵妄),分析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老年骨科全麻患者中,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83例,发生率为41.50%(83/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与年龄、合并其它基础疾病、吸烟史、术前血糖、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手术类型、术中失血量、电解质紊乱有关(P<0.05),而与性别、体质量指数(BM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术前总蛋白、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钾、手术时间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合并其它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12g/dl、术中失血量≥200 mL、电解质紊乱均为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引起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合并其它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电解质紊乱等,临床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合理制定手术方案,以降低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腹腔镜术的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08例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中,约有22例患者发生EA,发生率为10.58%。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n=22)和无EA组(n=1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与ASA分级、年龄、合并高血压、性别、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前焦虑、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情况、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中低体温、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补液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无术后镇痛、术前焦虑、年龄≧60岁、术中低体温、合并糖尿病、ASA分级II级、性别男均是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较高,且受到手术时间、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后镇痛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防治措施,以期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超前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行骨科手术的各类骨折患者。记录每名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骨折类型和部位,手术和麻醉方式,镇痛治疗方案,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心理评分,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名行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组(n=115)和对照组(n=126),超前镇痛组术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为帕瑞昔布、塞来昔布)进行镇痛,对照组术前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48 h、72 h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超前镇痛运用于骨科手术中,能够有效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6年就诊于我院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BMI、术前是否使用催眠药物、术前诊断、手术侧别、手术方式、是否为微创、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使用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比分析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23例患者纳入研究,33例(26.8%)患者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6例(4.9%)患者在术后一年仍有持续性神经性病理疼痛,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平均时间为术后第7天,平均持续时间为75天,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吸烟比例(81.8%)、术前使用催眠药比例(57.6%)、开胸手术比例(81.8%)、术中失血量(185 mL)、手术时间(196分钟)、术后引流时间(2.5天)均高于没有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催眠药(OR=2.322,P<0.001)、手术时间延长(OR=3.703,P<0.001)和术后引流时间延长(OR=2.675,P=0.002)均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方式是保护性因素(OR=0.453,P=0.002)。结论:术前使用催眠药物、延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增加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风险,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可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后镇痛使用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患者在全凭静脉全麻的基础上使用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患者只做全凭静脉全麻。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血压、心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镇痛使用0.7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0.9%Nacl10ml作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阵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下食管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将5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n=28)和B组(n=28),A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术前和术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QLQ-C30生命质量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前食欲丧失项目的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后(P<0.05),其他子量表的评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食管癌患者手术前总体健康状况和食欲丧失项目的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后,疲倦和疼痛项目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后(P<0.05),其他子量表的评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患者的各子量表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及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以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的部分症状,但是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患病情况、置入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200例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患者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超过65岁、吸烟与否、疾病类型、麻醉方式、有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脑梗死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更易发生脑梗死,对有上述特点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给予精细的护理措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癌根治术病人120例,根据有无并发症将两组病人分为肺部并发症和无肺部并发症组,对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检查及手术情况设置变量首先用单因素方法筛选与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这些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病人中术后有25例(20.83%)发生了肺部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2周呼吸道感染史、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肝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使用镇痛泵(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术患者存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其进行评估可减少或避免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类型、术中治疗及术后干预措施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约8.8%),年龄(OR=1.438)、手术类型(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OR=3.153、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OR=2.531)、术前合并症(OR=2.885)、术中气腹压(OR=2.835)、手术时间≥1h(OR=1.397)、术后卧床天数(OR=1.498)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前合并症、术中气腹压、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VD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后评价及继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继发性骨折发生情况及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术后7 d、术后6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月,其中22例(25.88%)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局部矢状面后凸角度、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PKP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PKP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麻醉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骨科行手术的227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无障碍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手术相关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术后共有6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行全麻的患者比例、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障碍组,而术中血压及应用超前镇痛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障碍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BMI及手术部位等指标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全麻、术中失血量过多、过长手术时间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均是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3.796,3.826,1.712,6.937;均P<0.05);而术中高收缩压、舒张压及术前给予超前镇痛是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OR=0.953,0.913,0.333;均P<0.05);列线图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4(95%Cl 0.862~0.961)。结论:高龄、全麻、无超前镇痛、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失血量过多、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是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帕洛诺司琼用于小儿骨科术后镇痛时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儿童60例,根据术后镇痛泵中使用止吐药物的不同分为托烷司琼组和帕洛诺司琼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术后48小时内,观察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肤瘙痒以及呼吸抑制等术后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儿术后疼痛,Ramsay量表评估患儿术后镇静效果。结果:托烷司琼和帕洛诺司琼组患儿在术前和术后HR和MA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托烷司琼组和帕洛诺司琼组患儿术后VAS评分、Ramsay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且同一时间点两组患儿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帕洛诺司琼组术后PONV发生率(20.00 %)高于托烷司琼组(3.33 %)(P<0.05)。帕洛诺司琼组和托烷司琼组患儿出现头晕头痛、皮肤瘙痒以及呼吸抑制例数分别为3/2例、1/0例和1/0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托烷司琼与帕洛诺司琼对骨科手术后儿童血流动力学、疼痛和镇静效果并无差异,但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方面托烷司琼效果优于帕洛诺司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髋骨骨折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麻醉)55例与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55例。观察两组的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应激反应、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T1、T2、T3、T4点,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均低于对照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1 d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提高髋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疼痛感,改善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自身意愿按照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主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关节置换组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合并症、手术时机≥2h、采用内固定手术。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更高,但采用该手术治疗时需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合理管理对老年下肢骨折全麻手术患者血糖水平、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术前合理管理,对照组(60例)给予传统术前管理。对比两组围术期血糖水平、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因子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体外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含量(TFC)、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C肽、皮质醇 (Cor)、肾素(Rn)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或术后各时点MAP、CO、TFC、胰岛素、C肽高于对照组,SVR、血糖、胰高血糖素、Cor、Rn、ACTH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口渴饥饿、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合理管理可稳定老年下肢骨折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降低应激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术后镇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6月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的恶心、头晕、嗜睡、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4.9%)显著低于对照组(21.3%,P0.05),术后1 d、1个月与3个月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TKA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其有效抑制IL-6和CR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