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患病情况,并分析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MHD患者229例记为研究对象。统计并记录所有患者CKD-MBD患病情况,并通过Kauppila评分对所有患者的血管钙化情况予以评定,将患者按照Kauppila评分结果分为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血生化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血管钙化的影响因素。结果:229例MHD患者中CKD-MBD患病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高甲状旁腺激素(PTH)、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低PTH、高钙血症、低磷血症,占比分别为45.85%、42.36%、30.57%、20.09%、19.65%、10.04%。229例MHD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为68.56%。钙化组年龄、透析时间、血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非钙化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透析时间、hs-CRP均是MHD患者血管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HD患者CKD-MBD患病情况不容乐观,多见于高PTH、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其中年龄、透析时间、hs-CRP均与MHD患者血管钙化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2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低血钙、高血磷及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接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HDF组和HP-HD组各32例;HDF组采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HP-HD组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采血检测血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结果:治疗三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血磷、iPTH显著下降,血钙显著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HD组患者血磷、iPTH下降较HDF组更为显著,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F和HP联合HD均能有效调节血钙、清除血磷和iPTH水平,但HP联合HD较HDF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成本高的健康负担.慢性肾脏病首要的死亡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而血管钙化是引起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当体内的促钙化因子与抑钙化因子失衡时,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慢性肾脏病大鼠(n=48)随机平分为四组-模型组、虫草素高剂量组、虫草素中剂量组、虫草素低剂量组,虫草素高剂量组、虫草素中剂量组、虫草素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虫草素160 mg/kg、80 mg/kg、40 mg/kg,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治疗2周。结果:虫草素高剂量组、虫草素中剂量组、虫草素低剂量组治疗1周、治疗2周的24 h尿量、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与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都低于模型组(P<0.05),体重都高于模型组(P<0.05),不同剂量组别之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虫草素高剂量组、虫草素中剂量组、虫草素低剂量组治疗2周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损伤评分都低于模型组(P<0.05),不同剂量组别之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草素在慢性肾脏病大鼠的应用能发挥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促进改善大鼠的肾功能,提高大鼠的体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表达及与其他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健康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肾病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住院病房各期CKD患者150例,采用ELISA法测试验检其血清GDF-15水平。结果:除去CKD1期外,各期CKD患者eGFR及血清SCr、BUN、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KD分期的增加,患者血清SCr、BUN、GDF-15浓度逐渐增加,且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3组患者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P0.05),CKD4组、CKD5组血清U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KD1组及CKD2组(P0.05)。GDF-15水平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0.768,P0.01),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0.751,P0.01),与BUN水平呈正相关(r=0.764,P0.01),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470,P0.01)。结论:GDF-15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慢性肾脏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及随访,观察我院住院患者中符合该条件的人群,并对该人群是否较早进入以透析为主要方式的肾脏替代治疗阶段或是以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终点事件进行评估,以期降低肾脏病致死致残风险。方法:收集2013.1-2018.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CKD1-5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AS9.4软件统计数据,所得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或者例数(百分比)的方式进行描述;方差齐时t检验应用于定量资料组间比较;方差不齐时应用Satterthwaite 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体现在多组间比较的应用。卡方检验是组间比较定性资料的一种选择。Pearson分析用来挖掘尿酸与本实验中其他指标的相关可能。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汇总探讨慢性肾脏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以24.93%的比例进入透析阶段,比非高尿酸组高了12.04%。死亡结果对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构成影响。2)尿酸和胆固醇及血糖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2637 和0.11639。与eGFR具有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26。3)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尿酸、胱抑素C、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尿潜血、收缩压是CKD的危险因素。以CKD分期为应变量,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包括尿酸、尿蛋白、尿潜血、年龄、BUN、CysC、收缩压、血肌酐、吸烟、饮酒、BMI、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变量筛选法采用向后法,结果显示,尿蛋白、尿素氮、尿酸是CK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与慢性肾脏病非高尿酸血症组相比,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透析阶段的比例更大。2)本研究可以得出尿蛋白、血尿素氮、尿酸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尤其是非肥胖CKD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就诊的CKD患者共573例,其中非肥胖CKD患者510例,检测患者的身高、体重、空腹胰岛素、血肌酐、血尿素氮等临床指标,计算患者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BMI≥28 kg/m~2定义为肥胖,按照e GFR水平将CKD分期,建立HOMA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价IR情况,对CKD患者及非肥胖CKD患者各期IR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HOMA-IR指数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随着CKD患者肾脏功能的逐渐恶化,IR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各期CKD患者及非肥胖CKD患者I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0)。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KD患者的HOMA-IR指数与BMI、血尿素氮、甘油三酯、甲状旁腺激素、CKD分期呈正相关,与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e GFR呈负相关。非肥胖CKD患者的HOMA-IR指数与年龄、尿素氮、甘油三酯、甲状旁腺激素、CKD分期呈正相关,与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e GFR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KD患者的BMI、血尿素氮、甘油三酯、CKD分期进入最终回归方程,HOMA-IR与BMI、血尿素氮、甘油三酯、CKD分期呈正相关(P0.05)。非肥胖CKD患者的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CKD分期进入最终回归方程,HOMA-IR与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CKD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IR的发生率随CKD的进展逐渐升高,肥胖、血尿素氮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肾功能降低是CKD患者发生IR的相关危险因素,血尿素氮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肾功能降低是非肥胖CKD患者I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信号通路是调节骨代谢过程中破骨细胞功能的重要通路。OPG能够与RANKL结合并阻止其与RANK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其中,RANKL/OPG的比值是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的关键。目前血管钙化已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钙磷的被动沉积,而是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主动参与的一种与骨形成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在骨代谢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市通州区永顺社区老年人的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该社区长期居住的65岁及以上的通州区户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肾脏损伤指标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收集资料并分析CKD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获得948例该社区常住老年人的完整资料,参与研究的老年人平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 TWEAK)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其血清s TWEAK水平,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测定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比较两组的血清s TWEAK水平、CACs,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 TWEAK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6.23(148.35,220.74)pg/m L和265.13(210.91,298.22)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Cs>400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 TWEAK水平显著高于CACs≤400者,分别为220.73(189.70,251.67)pg/m L和146.07(138.43,180.11)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s TWEAK水平与患者的CACs呈明显正相关(r=0.482,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CACs严重程度的因素有血清s TWEAK水平、年龄、透析龄、糖尿病(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 TWEAK水平较正常人降低,但在血液透析患者s TWEAK范围内,高水平的血清s TWEAK水平与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相关;血清s TWEAK可能参与了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