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外热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内热脊椎动物(哺乳类和鸟类)体温调节的昼夜节律表现,列举了许多动物体温变化的资料,对教师拓宽知识面和教学参考皆有益。  相似文献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有颌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编码免疫球蛋白受体的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因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脊椎动物不同支系间MHC的结构和演化差异较大。尽管MHC基因特征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鱼类中已被较好地描述,但对爬行动物MHC的了解仍较少。鉴于爬行动物对于理解MHC基因的演化占据很重要的系统发育位置,研究其MHC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爬行动物MHC的分子结构、多态性维持机制、功能和主要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对一个地区全面规划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防治与杀灭有害动物和了解环境的背景,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种类组成特点及其在动物区划中的地位 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目前我们记载390种。其中哺乳类72种、鸟类289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3种。  相似文献   

4.
Toll样受体是高等脊椎动物(包含无颌类到哺乳类)先天性免疫防卫系统中的必要元件,它们负责识别病原微生物,并最终引起宿主动物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通过研究TLR家族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是如何被保留和维持的,有利于了解动物免疫系统在病原微生物选择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第2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TLR基因的分子进化模式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介绍TLR家族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着重于该受体基因在高等脊椎动物中的进化模式,从而揭示TLR家族基因在脊椎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适应性进化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脊椎动物CXCR(CXC chemokine receptor)在基因组上进化和分化的规律,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绘制了脊椎动物7个CXCR的基因结构图,分析了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这些受体在不同物种基因同源性.结果表明,脊椎动物CXCR 7个成员在进化上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分化.人、鼠、蜥蜴CXCR1和CXCR2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蛋白相似率很高,在进化树上混杂聚集在一起,形成CXCR1/2;而硬骨鱼类CXCR1和CXCR2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单独的CXCR1和CXCR2.鱼类CXCR3分化为3个基因,其中CXCR3b1、CXCR3b2与其他脊椎动物CXCR3同源性较高,聚集在一起,而CXCR3a分化较大.脊椎动物CXCR5和CXCR6基因较保守,基因同源性高.CXCR4和CXCR7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均仅一个基因,但在硬骨鱼类中它们各自分化为2个基因.CXCR4和CXCR7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鱼类CXCR4a和CXCR7a与其他脊椎动物CXCR4和CXCR7基因同源性较高.而CXCR4b和CXCR7b这两个基因无论是从基因结构还是基因同源性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福建邵武发现一例白化王锦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珊瑚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有白化现象,国内不少地方发现过白化动物,尤其以神农架地区最多(沈军,1994);蛇类中,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玉斑锦蛇(E.mandarina)等都有过白化个体的报道(陈强等,1995).  相似文献   

7.
温血的起源     
刘俊 《化石》2016,(4):29-33
正话说温血脊椎动物依据自己的活动的需要,需要保持合适的体温。哺乳类和鸟类的静息代谢率高,通过代谢产热使它们能够维持一个通常高于环境的恒定的体温。它们被称为温血动物或者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则基本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波动。这两类代谢方式消耗的能量差别很大。在实验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基础代谢率是同等大小和体温爬行动物的6~10倍,而鸟类可以达到15倍;在野外,哺乳类和鸟类的代谢率推出超过同等大小外温动物  相似文献   

8.
白化的海南拟髭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动物学杂志》2006,41(4):121-121,F0004
动物的白化现象从低等的腔肠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均有发现,但不同动物的白化机理有所不同,珊瑚纲动物的白化是指珊瑚失去共生藻或色素或同时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变白的现象,珊瑚白化是其死亡的前兆。脊椎动物的白化是由于动物体内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关于珊瑚、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白化现象,国内已有过报道,但两栖类的白化现象国内尚未见正式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龙华 《实验生物学报》2003,36(3):238-242
转基因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领域高新技术。近年来,外源基因经显微注射导入哺乳类、两栖类、昆虫类以及鱼类的受精卵或胚胎,从而使人们对在整个动物的系统发育期间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哺乳类、两栖类以及昆虫类相比,鱼作为在脊椎动物进化的低级阶段,更适合在受精卵或胚胎期的显微操作。转基因鱼模型的研究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导入方法的成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理论的应用则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提供  相似文献   

10.
中华按蚊CYP6Y亚家族基因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尧  乔梁  张玉娟  车燕飞  洪瑞  陈斌 《昆虫学报》2014,57(6):663-672
【目的】鉴定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CYP6Y亚家族基因,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征,推测其可能的功能。【方法】以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 CYP6Y1作为询问序列,通过双向Blast方法检索中华按蚊转录组中CYP6Y亚家族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特征及可能的功能。【结果】从中华按蚊转录组测序数据中鉴定出2条CYP6Y亚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AsCYP6Y1(GenBank登录号:KF709397)和AsCYP6Y2(GenBank登录号:KF709398)。序列分析显示,AsCYP6Y1和AsCYP6Y2全长分别为1 713 bp和1 815 bp,分别编码502和526个氨基酸。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亚家族基因仅含有1个相位1型内含子并与其他P450基因形成保守的共线性分布。蛋白结构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含P450特有的5个特征序列和6个底物结合位点,且均不存在信号肽,其亚细胞定位为细胞质。3D结构分析显示,AsCYP6Y1有18条α螺旋和13股反向平行的β折叠,AsCYP6Y2有19条α螺旋和11股反向平行的β折叠。通过同样的方法,在达林按蚊An. darlingi中也鉴定出2个CYP6Y亚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sCYP6Y1和AsCYP6Y2分别与其他3种按蚊的CYP6Y1和CYP6Y2聚成一支,Bootstrap值均大于90%。替换率分析显示,中华按蚊AsCYP6Y1和AsCYP6Y2与其他3种按蚊同源基因的Ka/Ks均小于1。相对进化速率分析显示,中华按蚊CYP6Y和CYP6M亚家族的相对进化速率均显著快于CYP6P亚家族,而CYP6Y和CYP6M亚家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中华按蚊和达林按蚊中存在2个CYP6Y亚家族基因,之前在冈比亚按蚊和不吉按蚊An. funestus中也发现2个CYP6Y亚家族基因,表明CYP6Y亚家族基因可能在按蚊属广泛存在,且可能为按蚊属昆虫所特有。  相似文献   

11.
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原因的争论马德如(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天津300071)关键词基因组进化70年代以来,Bernardi等发现在温血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与冷血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间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有明显不同。温血脊椎...  相似文献   

12.
<正>黄山有脊椎动物417种,其中鱼类38种,两栖动物28种,爬行类52种,鸟类224种,哺乳类75种;无脊椎动物蝶类175种,蜘蛛目138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18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58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7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9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4种,鱼类1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其中鸟类4种,兽类4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其中鸟类34种,兽类10种)。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领域高新技术。近年来,外源基因经显微注射导入哺乳类、两栖类、昆虫类以及鱼类的受精卵或胚胎,从而使人们对在整个动物的系统发育期间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哺乳类、两栖类以及昆虫类相比,鱼作为在脊椎动物进化的低级阶段,更适合在受精卵或胚胎期的显微操作。转基因鱼模型的研究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导人方法的成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理论的应用则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操作平台。通过对鱼类基因组的定向改造,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 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 包括新种80种, 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 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 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 分别为27种和40种, 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 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 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 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 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 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 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哺乳类性别决定是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相继表达和相互调控的结果。SRY的表达启动雄性通路并诱导下游雄性特异基因SOX9、AMH等的表达。FOXL2在雌性未分化性腺表达,WNT-4和DAX1也在雌性性别决定或分化时期表达,表明雌性通路也是受特定基因调控的,而并非“默认通路”。鸟类的性别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EFT1(雌性)和DMRT1(雄性)可能是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爬行类为温度性别决定的典型,温度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和控制性别特异遗传基因表达决定性别。大部分两栖类性别受环境因素影响,但发现DMRT1和DAX1可能与其精巢发育有关。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方式差异很大,多种因素(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类固醇激素等)参与了这一过程。从青Q鳉Y染色体定位克隆的DMY,被认为是第一个非哺乳类脊椎动物雄性性别决定基因。所有这些表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短尾蝮蛇Gloydius brevicaudus干扰素调节因子2基因(IRF-2)的克隆和cDNA全序列测定分析.目前除在爬行类外,IRF-2基因在大部分的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有报道.为了获得爬行类IRF-2基因的全序列,从短尾蝮蛇的肾、脾、肝和肠4种组织中使用Trizol试剂盒提取了总RNA.从已知的IRF-2基因序列比对设计了简并引物来扩增保守片段.最后使用RACE方法得到IRF-2的cDNA全序列.结果 显示短尾蝮蛇的IRF-2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有978个核苷酸,编码326个氨基酸,其3′UTR包含137个核苷酸.与脊椎动物其他四足动物序列比对分析还发现,短尾蝮蛇的IRF-2基因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都非常保守,与大部分四足动物的IRF-2相似.从其氨基酸序列中可以辨别出DBD、IDA2和transactivating domain等大部分元件和阻遏模体.  相似文献   

17.
脊椎动物小脑EGL的发育及其在脑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赫斯(Hess)1858年首先描述了小脑皮质的外颗粒层(以下简称EGL)存在以来,又有许多人陆续发现,在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及人类的胚胎期小脑皮质都存在EGL,并在生后仍继续存在一个时期,以后逐渐变薄和消失。 EGL 是覆盖在脊椎动物小脑外部表面的细胞增殖而形成,又称胚胎颗粒层或边缘层。由于动物种属不同,EGL出现的时间以及在生后持续存在的时间均不相同,但是,各种脊椎动物的EGL发育、消长规律却大致相同:均  相似文献   

18.
植物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生长发育、抵御逆境胁迫与病虫害、生物间相互作用以及传递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物甾醇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是参与植物代谢的最大酶家族,在三萜及甾醇骨架结构多样化及功能化修饰中具有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约有80个CYP450参与植物三萜代谢,包括亚家族CYP51H, CYP71A, D, CYP72A, CYP81Q, CYP87D, CYP88D, L, CYP93E, CYP705A, CYP708A和CYP716A, C, E, S, U, Y,它们参与包括特定病原体的化学防御功能和药理活性的三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的代谢.亚家族CYP51G, CYP85A, CYP90B-D, CYP710A, CYP724B和CYP734A与甾醇和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有关.本文针对CYP450基因在三萜及甾醇化合物形成过程中不同位点的修饰功能进行概述,重点探讨了陆地植物CYP450基因11个家族的进化及在双子叶、单子叶植物中五环三萜物质合成过程中的功能.以期为充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的抗肿瘤、抗艾滋病的三萜物质的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及其代谢调控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等动物的鸟类和哺乳类,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能使体内温度保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而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则不能进行这种体内温度的调节,但羽毛或皮毛等体表覆盖物对体内温度调节也起作用。在极冷或极热的条件下,爬行类或两栖类会被冻僵或者热死,而哺乳类和鸟类却仍可活动,其成功的决窍就是“热血”。从其外貌和骨骼结构上还很象爬行类的动物起,体内温度控制的产生就可能开始了。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有人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种群大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动物园物种编目与易地保护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了68家动物园。抽样动物园饲养了789种[(包括虎(Panthera tigris)和金钱豹(P.pardus)的亚种]野生动物,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600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80多种;抽样动物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中有国外野生动物种类267种,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100种国外野生动物,增加了160种。抽样动物园展出的中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数分别占中国哺乳类(607种)、鸟类(1332种)、爬行类(384种)和两栖类(302种)种类总数的25.0%、28.2%、22.7%、4.0%。这些抽样动物园饲养了2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54种CITES附录物种,其中,饲养的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70.57%和47.09%;饲养的列入CITES附录Ⅰ、附录Ⅱ及附录Ⅲ的中国动物分别占列入这些附录的中国动物总数的64.21%、60.86%和50%。中国动物园成功繁殖了大熊猫(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雪豹(P.unicia)、华南虎(P.tigris amoyens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等濒危物种,也成功繁殖了从国外引入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大猩猩(Gorilla gorilla)、美洲狮(Puma concolor)等动物。然而,调查发现,(1)抽样动物园仅饲养了四分之一左右的中国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类动物种类,饲养的两栖类更少;(2)抽样动物园饲养种群小,多数物种没有形成可繁殖种群。抽样调查的动物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种群大小分别为5.09(±2.15)只、5.69(±4.28)只、15.00(±6.63)只和10.08(±2.91)只;(3)一些动物园,特别是小型动物园动物饲养空间小,一些动物表现出刻板行为;(4)中国动物园饲养繁殖的大熊猫、华南虎、鹤类已经建立了谱系,其他一些物种的谱系正在建立之中,然而,多数动物还没有谱系;(5)一些小型动物园存在笼舍不清洁,仅饲养了单只动物,展出动物名牌错误等问题。动物园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动物园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更多动物建立谱系,加大动物园的投入,增加动物种类,增大动物园面积,丰富圈养环境,发挥大型动物园的示范作用,以充分发挥动物园的动物展示、科学普及与物种资源保存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